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個新加坡人對「香港抗爭」的回應:不是不懂,但更多的是失落

一個新加坡人對「香港抗爭」的回應:不是不懂,但更多的是失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爲英國前殖民地的新加坡與香港互有相似之處,兩地之間有隱約的競爭關係,然而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爆發,已讓新加坡社會對這東方之珠漸感陌生,而港人也感嘆新加坡人對他們抗爭訴求的不理解。

文:程英生

編按:文中「我們」意指為新加坡人。

《南華早報》嗅出了一些港人對新加坡人的不爽,日前包裝了一則報導,說一些新加坡網民在評論香港亂局時,說三道四,不認同港人激烈的抗爭行動,甚至還帶點幸災樂禍的心態。

在這篇報導裡,一位居港洋人學者還乘機酸了新加坡人一番:他們從小接受順民教育,對權威言聽計從,所以不了解港人在民主問題上的掙扎。

20190813_SCMP_Screenshot
Photo Credit: SCMP_Screenshot
《南華早報》在8月10日發布題為「新加坡人是否誤解香港抗爭的性質?」的報導。

《南早》的報導,原來的標題是「 香港抗爭帶來的亂局,新加坡人幸災樂禍? 」報導上載後不久,標題更改了,變成比較溫和的「新加坡人是否誤解香港抗爭的性質?」

如果說,新加坡人太乖,不了解香港人的英勇,或許不太離譜。如果說新加坡人幸災樂禍。那是言重了。 《南早》後來改標題,放輕語氣,可能是意識到這點。

香港勇士的心情不難理解。他們自覺站在正義的這一方,也很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聲援。只不過,有點意外的是,我們小小島國的反應,也受到港人注意,還驚動到媒體追踪報導,個中的原因值得探索。

新港兩地相似之處很多,幾十年來兩地之間有著隱約的競爭關係,常被人們對比對照,帶點文藝筆觸的論者,都愛說是現代版的雙城記。

既然是雙城記,一城之得,很容易被想像為另一城之失。因此,當新加坡人說的話不夠貼心,聽起來格外刺耳,還有點乘人之危的意味。

國際媒體最近的一些報導,使到港人更為敏感。 《經濟學人》等西方媒體都說,一旦香港失控,許多投資者和跨國企業可能會撤離,另尋避風港口,而新加坡可能是最大的獲益者。

這樣的推論沒錯,但對於新加坡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心中都有一把尺:不能乘人之危。上個月中旬,金融管理局發密函給以新加坡為基地的銀行,呼籲它們敏感看待香港局勢,不要去搶生意,不要去遊說居港人士把錢轉移過來。內政部長尚穆根日前接受《南華早報》和《聯合早報》訪問的時候,形容「新加坡可從香港局勢獲益」的說法是淺薄之見。

RTX1POT7
Credit: Reuters / Edgar Su
新加坡內政部長尚穆根稱:「香港有許多優勢,如果你要我以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中國的支持。」

一位新加坡學者告訴《南早》,多數新加坡人原本是同情香港的抗議活動,後來抗爭者訴諸暴力和破壞,而變得不敢認同。

這位學者沒說的是,一些抗爭者舞動美國國旗和港英旗幟,高唱美國國歌,讓許多新加坡人看傻了眼,心裡不是味道,特別是經歷過反殖時期的人。

眼前所見,不是新加坡人熟悉的香港,大家更加熟悉的,是個充滿自信、幾乎樣樣都比我們厲害的香港(除了住屋以外)。許多獅城人都是聽廣東歌曲、看香港電影、電視劇長大的,對這個城市有種切身的共鳴。直到今天,在兩地社會之間,香港還是比較自由開放,至少香港電視劇裡的警察忠的奸的都有,而新加坡電視劇裡的警察必須都是好人。

所以,新加坡人在追踪今天怒火沖天的香港,相信是帶著幾分失落感,是在感嘆多過說風涼話。大家都很懷念那個祥和的、光輝歲月裡的東方之珠。

本文獲新加坡紅螞蟻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閲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