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島國農業困境》:「以農為本」的台灣,每次產業轉型總是先犧牲農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也歷經二○○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多邊貿易組織(CPTPP或其他),因市場門戶大開造成對農業產業的壓力與衝擊。我們希望找回台灣農業過去的輝煌歷史,也希望社會大眾莫忘台灣是「以農為本」的國家。
文:焦鈞
將農業的定義與產值做大:農業是核心,不是邊陲
日本商社強力向台灣推銷他們的品種、設施與農業技術,在台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當然,日本更看重的是台日雙邊在農業基礎上的相似性,以及台灣農業未來發展的潛力。外界思考台灣農業前景時,可以朝向一個更寬闊的思維,不僅不可將農業視為夕陽產業,反過來得將農業視為國家未來的核心產業,從一個更多面向的角度,去豐富農業產業的定義,方能將農業的產值,從現在的GDP佔個位數佔比,向上提升。
仍不能免俗要回溯台灣從戰後迄今的農業發展史。若不以過去的「官方制式說法」為基準,採農運作家吳音寧所著《江湖在哪裡?》一書所做的大歷史切面來看,戰後台灣接受美元開始的那一刻,就注定台灣農業發展的軸線,受制「美國帝國主義」的箝制。同樣的,戰前台灣的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農業發展又是另一種面貌,但幾無疑義的是,當時台灣的糖、樟腦油、茶葉、檜木等因供應殖民母國或建設、或戰爭所需,為此奠定台灣農業基礎的脈絡,清晰可見。
將歷史軸線拉回戰後快轉,我們同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從一個「米食社會」進入「麵食社會」,台灣農業也從產業核心,逐漸邊陲化。
歷史是一面明鏡。戰後國民黨政府因應國際情勢,美援進入台灣,美國除了在軍事物資的實質提供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國大型農企業,將化學肥料、小麥飲食文化滲透進入台灣社會肌理之中;同一歷史軸線中,台灣的經濟發展從輕工業、重工業到上個世紀末的資訊業、生技產業,農業永遠第一個被犧牲。農業支持輕工業,造就了「家庭即工廠」;農業支持重工業,農地被污染;農業支持資訊產業,農地被徵收……
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也歷經二○○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多邊貿易組織(CPTPP或其他),因市場門戶大開造成對農業產業的壓力與衝擊。我們希望找回台灣農業過去的輝煌歷史,也希望社會大眾莫忘台灣是「以農為本」的國家。
從歷史中找教訓,我們唯有將農業的定義擴大,方能將農業的產值做大,從觀念上的根本革新,以國家戰略高度,農業方能回到產業的核心,農業的未來圖像才會清晰。
台灣農業的競爭力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優質水果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在台灣雲林麥寮周邊五鄉鎮,是亞太地區「結球萵苣」產值最高的生產基地。雖然鄰近的中國福建已經在後追趕,但台灣農民堅韌的毅力與性格,此時若能加上政府與民間資源的合力,協助其擴大在中東、東協等市場佔有率,定能夠擺脫中國的追趕。同樣的,台灣的遠洋漁業、養殖產業、花卉與毛豆,都是數一數二的高產值產業,更不要說,台灣的農業品種改良研究,以及農業設施的研發與創新,也僅僅落在日本、以色列、荷蘭之後,這些都是社會大眾較不容易感受到農業的進步樣態。
至於與民眾最直接的,莫過於「從產地到餐桌」這樣一個產銷供應鏈。做為此供應鏈末端的消費者,如果藉由當前的科技技術,清楚地掌握每一產銷環節,所謂的食安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其巧門不就在此一念之間!這樣一個大工程,必須跨部會、跨資源整合,以農業為核心思考產業鏈的建構,將農業帶回產業核心,不再是邊陲。
農業要擺脫邊陲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農民利益為思考」,特別是台灣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化的不正常結構下,透過更多政策力道,引導年輕農民返鄉務農的最佳手段,就是讓其感受到「農業絕對會是未來的重要產業」、「從農絕對是個有前途的選擇」!要形塑這樣一個氛圍,靠的不是宣傳,是實實在在的以農民利益為優先,讓每一項農業政策順利出台。
日本農業技術的海外輸出,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一條龍式」服務,正是台灣當前所欠缺——這項闕如,絕對與過去農業政策的失衡有直接關係,包括:出口市場與產業重心的過度集中、產銷供應鏈沒有跟上時代腳步、生產端的合作化生產推動遭遇阻力、食農教育推動的落後,導致今天新政府在推動農業革新之際,反手間才驚覺,在其他國家農業已大幅進步的同時,我們等同已在原地踏步中虛耗!
重農主義:兼談農地與農舍問題
面對農業問題的千絲萬縷,第一線務農者如何與龐大的農政體系之間,取得平衡與雙贏?反過來說,農業政策從擬定到推動,必須要與民意契合。
農業可以專業分工農、林、漁、牧四大領域,但解決農業問題的手段則不能自陷於這樣的官僚本位主義之中。當務之急在於,唯有從重農主義出發,回到農業的原點,發展「完整的農業」,再以農業治理的制高點,反饋落實「重農主義」。
農業,是維繫一國之存續、強弱、進退的核心體系,舉國不重視農業,無以繼之!
宜蘭知名的青年稻農吳佳玲曾發出一封聲明,強調「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業,沒有農業,就不是一個國家」,點出農地無法農用的沉痾。守護農地、農地活化兩派之間的角力,從來就沒有止歇。如何維持農政單位堅持守護台灣現有七十四公頃優良農地,是一大艱鉅任務,也是使命。良田,不該再哭泣!
每一屆國會,因《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引發南部「老農派立委」不滿。這些號稱農民代言人的立委,不分藍綠,皆反對以更嚴格的法令認定農民身分、限制農地買賣。過去,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一名南部重量級立委就直言:不要以台北看天下,更不要因為媒體大幅報導宜蘭豪華農舍氾濫問題,就剝奪了南部農民苦守一輩子,等著農地價值提升後出售的「翻身機會」!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