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前世今生:《馬格尼茨基法案》與美國的人權法案外交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前世今生:《馬格尼茨基法案》與美國的人權法案外交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簡單回顧《馬格尼茨基法案》的制定過程,看清背後華盛頓的內政博弈及之後美俄關係的轉變,或可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中美關係前景帶來反思。

當年美國國會制定《馬格尼茨基法案》期間,時任國務卿希拉莉曾向拉夫羅夫贈送一枚紅色「重啟」(reset)按鈕(當時一度被誤譯成俄文的「overload」,即「超負荷」,成為一時「佳話」) ——奧馬巴政府致力「重啟」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例如放棄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導彈防禦系統、協助俄國加入世貿等,但《馬格尼茨基法案》使美俄關係正常化的心血付諸流水。

俄羅斯總統普京推崇「現實政治」,認為外交應先考慮國家利益,對華府以人權議題犧牲兩國關係大惑不解。美方強調《馬格尼茨基法案》只針對個別違規官員,而不是整個俄國,但莫斯科決意採取反制措施。俄國國會通過《季馬·雅科夫列夫法案》(Dima Yakovlev Law──2008年俄國兩歲小孩雅科夫列夫誤被美國養父反鎖在車上,最終中暑死亡),禁止美國人領養俄國孤兒。不過,措施對俄國孤兒的傷害遠比美國政客為大,多個國際組織亦批評這法案侵犯人權。

莫斯科嘗試把美國勢力絕緣於俄國內政,例如對非政府組織制定《外國代理人法》以干預收取外國資金的非政府組織、終止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所有援助項目。同時,俄國立法禁止政府官員持有海外資產,否則將面臨最高1000萬盧布(約15萬美元)罰款和五年監禁。除了減低俄國官員被外國挾持的風險之外,普京期望資產回流能整治管治團隊的紀律。

至於美方制定《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國外交部屢次批評是干涉中國內政、破壞中美關係,但至今未有提及任何反制措施,各界都對中方將如何回應十分關注。俄國以「以牙還牙」的冷戰技倆應對《馬格尼茨基法案》,結果是美俄關係逐漸失控,俄國亦向孤立主義道路靠得更近。中國經濟依賴外貿,跟俄國的發展模式大不相同,一旦被受孤立,中國崛起或將受到抑制。外界憂慮北京會偏執冷戰思維,將中美對抗進一步升級,這對全球局勢穩定或會造成衝擊。觀乎中美博弈的全盤格局,香港議題總比貿易談判和軍事衝突容易緩解吧?如果因為誤判香港情勢而觸發新冷戰局面,並非明智之舉?

已故美國資深參議員麥凱恩和不少對俄反對派曾經諷刺,《馬格尼茨基法案》是「親俄」法案,因為它只不過針對個別失職官員。其實根據俄國獨立民調機構Levada Center透露,43%俄國人支持《馬格尼茨基法案》,遠較反對的22%為多。香港的情況多少與之不謀而合,不少社會人士要求特區官員為修例風波問責,可惜相關機制和渠道虛有其表;有人呼籲借助國際力量去為這座國際城市追求人權公義,真的難以諒解嗎?香港人不假外求,又該當如何?

(本文簡短版刊登於《亞洲週刊》第33卷36期。)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黎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