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轉身轉生(二)城市因人而偉大

首爾,轉身轉生(二)城市因人而偉大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八月下旬,關鍵評論網受首爾市政府邀請,前往參訪首爾最近一次的都市更新,其中有些似曾相識,有些可省思攻錯,有些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第2篇進入首爾對於傳統商圈的統整,以及鼓勵創業的企圖。

走訪首爾,第一站是至市政廳先聽取簡報,若這是種主場概念,果然有助得分,的確會使訪客對首爾都市再生產生好奇,想一窺其堂奧。

首爾市政廳新舊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前方的建築是首爾的舊市政廳,後方玻璃帷幕建築是目前首爾市政廳,一前一後新舊並存。新舊首爾站也是以這樣的姿態存在。

市政廳的建築特色訴說著首爾市的發展方向,如環保、文化保存、以人為本等。採雙層玻璃帷幕的市政廳是一棟環保綠建築,其再生能源使用率達28%;內部有約4成為市民空間,每天舉辦不同的活動;外面的舊建築則是首爾舊市政廳,保留下來成為圖書館,新舊並陳。

現任首爾市長朴元淳出身無黨派民權律師,2011年競選時曾經許下要成為「第一個改變市民生活的市長」的承諾,上任後並陸續提出要投資於人,建立人本城市的想法,並催生由首爾社會各界成員按計畫階段參與,從市民的觀點制訂的「2030首爾計畫」。

而在首爾各處常可見到的「I·SEOUL·U」,也是首次由公民創造的城市品牌,是2015年創意徵集活動中,由市民票選與專家投票選出的設計,表示首爾在你與我、人與人之間,整個首爾都會的基礎以及連繫都離不開人,因為城市因人而偉大。

市政廳細節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左上:首爾市政廳大門。 右上:市政廳一樓陳列著市府所獲得的獎項。右下:市政廳廣場是公開的表演場地。 左下:市政廳內有觸控儀表隨時透明的呈現首爾市種種統計數據。

再次世運商街」重整商圈使新舊融合

世運商街集群是韓國最早的商住兩用建築,位於首爾鐘路區清溪川路,建於1967年,這裡曾經是繁榮的3C電子商店街。不過,80年代起,首爾的核心商業區從鐘路遷至江南,商店街漸漸沒落,雖不斷提出拆遷重建等政策,但一直沒有形成共識而被擱置,直到2014 年才產生比較確認的計畫,希望將世運商街以「保存型開發」的模式進行更新,並非拆除重建,並將更新的世運商街命名為:再次世運商街

世運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左上:世運商街第一棟整建好的建築,右上:在空橋上可見連續的建築物。左下:附近區域仍老舊,只待慢慢的修築整頓。右下:商街建築屋頂上提供市民休憩與活動的場域。

現今周遭仍存在許多老舊的商店,賣著電子零件或舊電器,客人應該多為找尋特定物件而來。觀察此處商店的類型很像是台北的光華商場與西寧電子商場的綜合體,而中間主要連續7棟的住商兩用建築,卻讓人不禁聯想早年西門町中華商場的樣貌,沿著中華路連續八棟三層高的商場,上千家的商店進駐,現在想來也非常壯觀,如果中華商場若保存下來,會不會成為台北都會的特色景致呢?首爾將舊建築保存再生的政策值得參考。

世運村內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左:世運商街建築一樓是商店街,右上:商街建築內的公寓圍著天井,曾經是最時髦的公寓建築。右中:以往公寓中進駐公司或工匠。右下:公寓格局很適合工坊或工作室使用。

走入建築物,可以發現原本的公寓單位裡面進駐了小公司,無論是貿易或者技術廠家,都希望能在此區域創造新的群聚效應,此外,政府也在此設立世運Maker's Cube,以每月10萬韓幣的低廉租金提供創業公司進駐,以期帶動產業創新。街區正在展示的三代記,內部陳設有如小型博物館,以電子用品的變遷,顯現此地產業的歷史縮影,回顧著從類比到數位,歷經的種種點滴。

三代記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三代記的展覽,從類比到數位的變遷,喚回往日DIY與手感的歲月。

雖沒有大型拆除工程,但據說動工前也與當地商家居民展開近3年的溝通協調,最後以階段性的開發,一步一步取信於民,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同意。整體計畫為連接三豐商街、晉陽商街、南山迴圈路的空中步行橋,並預計於2020年完工,未來來此可一路從宗廟逛到南山間這1公里的區間。位於世運商街前面的綠化帶公園也被重建成了多文化空間,吸引更多人潮前來此地,期待能讓整個區域充新恢復生機與繁榮。

首爾創業中心」不論國內外人士都可申請進駐

除了使人們擁有居住的幸福外,首爾市政府也看見了優秀人才對於引領城市力量的重要性,並特別著力於青年創業的推廣與鼓勵。負責管理首爾市內24個創業育成中心的首爾創業中心擔起這樣的重責大任。

新創中心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首爾市區廣設創業育成機構,並由首爾創業中心統管。

內部營造出如Google等新創網路公司風格空間,其中有212間工作空間,共用的設備如工具工坊、影視攝影棚、共享研發用廚房等硬體外,還提供相關的法律、創業知識等諮詢服務,提供有志創業者有良好的環境與支援,降低創業門檻。據進駐的創業者表示,在此獲得的幫助除了低廉的租金外,主要是可以獲得創業新知,還可以遇見更多商業機會,比在外面單打獨鬥有效率。

目前創業中心中的共享廚房,正是Joan的提案,原本從事行銷的她發現許多人想要投入食品製作,卻沒有足夠的經費設立廚房,因此,她設立大型廚房,提供各種設備,有需要的人可以租用,在創業中心試營運成功後,就「畢業」在外成立WECOOK。不僅於共享廚房,她還提供行銷、通路等全方位服務,就像一個小型輔導中心,也協助了不少烘焙、醬料等食品品牌成功上市。

創業中心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葛晶瑩
首爾創業中心內部。上方為開放的遊戲式空間,左下為圖書資料館,右下為實習的廚房與模擬餐廳。

但雖然看起來軟硬體的環境都齊備,卻尚未看見耀眼的創業項目與足夠的能量,要達到首爾市政府的目標:培養獨角獸新創公司,可能還要耐心等,不過,首爾市政府不但設立創業輔導機構,也不遺餘力推動各種創業活動,邀請國內外產業鏈進入,制度環境都趨成熟,看來萬事俱備,只等東風。

事實上,首爾市才剛於9月4日起舉辦為期3天的全球初創企業活動「Start-Up Seoul:Tech Rise」,是新創企業的生態系統活動。

20個國家的200家新創企業參與,首爾市計畫透過15個投資相關支援,推動達成120億韓元以上的投資和50億韓元以上銷售額的目標。並宣布首爾市的願景成為「Global Open Platform Startup City」。希望成為匯聚了世界人才的創業平台城市。首爾市政府對於「創業」的重視可見一斑。

相關連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