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接棒馬國首相的難題:維護土著權力或追求跨族群的公平民主

安華接棒馬國首相的難題:維護土著權力或追求跨族群的公平民主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左),Reuters / 達志影像(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回鍋任馬來西亞首相後,曾表示其任相二年後會交棒予安華,然而馬哈迪與安華的交棒不只是行政上的交接,而是兩種政治理念的過渡與對接,理念的差異將影響馬哈迪是否願意讓安華接棒。

文:張淼

一些選民經歷了馬來西亞自獨立以來首次政權更迭的喜悅後,鮮花散盡,塵埃落定,就像當初期待大選結果一樣,大選後讓舉國關注的是希盟的政治承諾之一、首相馬哈迪將在兩年內將首相一職交棒給人民公正黨主席安華。十六個月過去了,兩年的交棒之約進入倒計時,而首相大位的交接一直撲朔迷離,波譎雲詭。政治家的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和社會對政治家操守的不信任,更加加劇了大位交接的神秘色彩。

馬哈迪與安華的個人恩怨成爲上個世紀末的國家記憶,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决裂不單單是時任首相對麾下副手政治野心的打擊,更是馬哈迪與安華對政治與經濟理念上分歧的粗暴解决。很難說不白之冤的牢獄之灾在多大程度上堅定了安華「公平民主」的政治理念,但「烈火莫熄」(Reformasi)確實催生了跨越族群的政治運動,孕育了今日「藍眼」。

Anwar_and_Mahathir 馬來西亞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左),Reuters / 達志影像(右)
左為馬哈迪,右為安華。

兩種政治信仰的對立

509前,馬哈迪與安華在「打倒納吉」的大旗下一笑泯恩仇,推翻無比傲慢、忽視民生疾苦的巫統,成爲握手言和主要動因。在此背景下,馬哈迪與安華的政治分歧與個人恩仇自然成爲次要矛盾,在强大的共同敵人面前被暫放一邊。

然而,「維護土著權力」的族群政治訴求與「公平民主自由」的跨族群政治理念有本質上的差別,這導致馬哈迪與安華之間的分歧不只是私人恩怨,而是兩種政治信仰的對立。

「公平正義」的普世民主價值不會成爲民族主義者的信仰,馬哈迪更不會認同安華「烈火莫熄」的政治訴求,畢竟二十年前那場「烈火」因自己而起,劍指的正是自己的蠻橫專制,現在讓馬哈迪兌現「烈火莫熄」的改革承諾就等於讓其否定自己二十二年的政治遺産, 沒人會如此自掘墳墓。更何况,白天不懂夜的黑,從未體味過含冤入獄的政治精英又怎麽會懂得「公平正義」的崇高與意義?

因此,馬哈迪與安華的交棒不只是行政上的交接,而是兩種政治理念的過渡與對接。導致交棒難以如期進行的不僅是個人的政治野心作祟,真正領航這場權力交接的恰恰是那些手握選票的rakyat(公民)。民主政治中,權力終究是數字的游戲。

安華從二十年前的政治風波中學會了「忍耐」,而今時今日的候任首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忍氣吞聲」,多半源於自己所代表的那群以城鎮馬來爲主體的中産階級終究在數量上敵不過廣泛分佈在園丘、甘榜中的巫裔保守大多數,而後者成就了馬哈迪的底氣。

AP_1828648593359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安華(右)與妻子旺阿芝莎(左),旺阿芝莎為馬國現任副首相。

改革需天時地利人和

若要安華在這場拉鋸戰中佔得上風,只有通過不斷提高社會經濟水平喚起整個馬來民族平權的政治覺醒,也只有一定規模的中産階級崛起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公正黨改革議程的最終實現。

一場徹頭徹尾的社會改革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顯然,安華缺的不僅僅是其中之一:他缺少的是一個强有力的中産階層支撑他公平正義的改革夢想,以及一個同心同德的戰略同盟穩住大多數馬來族群的基本盤。

馬哈迪和安華所各自代表的政治派別難以在內部得到和解,在此情况下卻仍需面對在野聯盟的外部威脅——一個對種族議程駕輕就熟的巫伊聯盟。在近期印度籍伊斯蘭傳教士扎基爾(Zakir Naik)事件、爪夷文的議題上,希盟內部各自表述,讓人困惑。若希盟對這些敏感事件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巫裔選票的進一步流失,正是這種擔憂使得希盟在種族課題上難以形成統一立場和對應策略,在在野聯盟的來勢汹涌的進攻中顯得束手無策,這是希盟共識缺乏的表徵,也進一步導致了交棒計劃的反復延遲。

編按:扎基爾是受印度警方通緝的爭議性印度伊斯蘭傳教士,目前他已獲得馬國的永久居留權,由於他在馬國多次針對族群課題發表爭議性言論,如批評要求他離開的人,更應要求馬國華裔、印度裔回到中國與印度,而在馬國引起强烈反彈,因此民間不乏對希盟政府將扎基爾驅逐出境的要求。

然而,政客和政治家的最大區別在於,政客關心政權安全,政治家著眼國家未來。希盟領導層應當從長計議,以推動國家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爲目標來規劃希盟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優化上著手,從根本上彌合族群間觀念分歧,縮小種族間的收入差距,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全民的馬來西亞,完成國家經濟和政治全面轉型。

希盟格局決定結局

當然,制度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涵養過程,但卻對國家長遠發展有所裨益。倘若無法在種族課題上佔據上風,就算在下届大選中輸掉政權,那又如何?大不了五年之後捲土重來,届時日益摘下種族眼鏡的選民應當具有了分辨的眼光,那時的他們需要一個有堅定目標且長遠規劃的政府,不是一個在種族政治鬥爭中鬥志渙散、束手無策的希盟。

如果希盟沒有這種魄力和眼光,像某些政客那樣挑撥族群情緒,辜負的終是選民的托付,也錯失打造全民大馬的最好時機。改革的路途中避免不了曲折前進的艱辛,有時也擺脫不了妥協和讓步的命運。建設新馬來西亞的道路需要堅定勇敢、在曲折中前進的領導人,不是一個連在交棒計劃上都拖泥帶水的領導者。

遵守承諾,兌現競選宣言,不僅反映了政治家的個人操守及高貴的品質,也是對支持希盟選民的尊重。倘若在首相大位的交接過程中節外生枝,不僅會造成希盟內部和社會的撕裂,更會使馬來西亞民主蒙羞。


本文獲當代評論授權刊登,原文請見:交棒是理念的博弈

延伸閲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