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跨世代對談:三位空間專業者如何看待萎縮城市、地方發展與公民參與?

跨世代對談:三位空間專業者如何看待萎縮城市、地方發展與公民參與?
Photo Credit: 眼底城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訪談的重點分別是萎縮城市、地方發展、公民參與。薛呈懿提到:雖然宜蘭一直被稱為民主聖地、社造先驅,但她認為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宜蘭到了一個瓶頸,如何透過參與、公民討論、建立共識讓羅東真正改變,是更重要的事情。

文:一心

訪談對象

  • 50世代: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 40世代:黃書緯(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
  • 30世代:薛呈懿(前宜蘭縣議員、2018年羅東鎮長參選人)

訪談策劃說明

現今,城鄉空間的議題數以萬計;面向未來,隱藏於後的多方壓力,如人口減少、氣候異變、科技生活等,又讓空間課題變得更為詭譎、難以控制。眼底城事此次透過世代訪談的方式,試圖捕捉我們如何構思下一步,給予設計專業者們或社會大眾一個面向未來的思考引信。

本次邀約的三個世代分別為50歲世代、40歲世代、30歲世代(以下簡稱50世代、40世代、30世代)。50世代邀請的是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以下簡稱阿茂)、40世代邀請的是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黃書緯、30世代邀請的是前任宜蘭縣議員薛呈懿。這三位都是持續關注空間議題,並在工作或教學的行動當中嘗試拓展不同的實踐方式,故對於議題觀察與行動後的省思更為深刻。

三位關注的核心,都是空間(設計)如何融入生活、進一步改變社會。

對於30世代而言,做社區、改變空間最快的方式,便是直接參與政治、參與選舉,扭轉原本「政治」的分配模式。這一點,是1986年解嚴後出生的30世代,在政治開放下的特殊性。至於40世代的代表書緯而言,談到許多「社區基礎」的社會創新,例如知名的日本創生專家木下齊的模式、社區發展應先勇於面對當前課題如人口減少、透過自主產業發展的模式,這個模式高度仰賴參與者以社區為基礎,透過資訊時代的網際網路,藉由新的連結產生新的可能性。最後,則是50世代,這個世代的社區工作者,對於台灣社區營造的基本觀點,是台灣由下而上、最後成為國家方針的「政策特殊性」,他們的觀點以國家政策為切入點,例如關心日本、台灣在地方營造的法治基礎差異,因此,日本有地方法,所以是地方官僚主導,台灣沒有地方法,因此是公民參與的模式。

本次訪談三個世代關注的重點分別為萎縮城市、地方發展、公民參與。將世代交流重點整述如下,亦期待以此次作為世代對談的嘗試,讓更多的世代透過對話相互理解,共謀未來的路徑。


三位與談者近年的經驗簡述

  • 阿茂:我給自己的任務是「如何將設計帶入生活當中」

阿茂,在20幾年前與陳志梧、曾旭正老師等一起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一路將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專業結合著社區參與理念。在2012年前後擔任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是個轉折,對於空間議題在社會上造成的拉扯深有所感,開始嘗試透過不同形式的工作坊取代單向的演講,結合了設計參與公民審議或是21世紀議程的架構帶著參與者一起操作,共同思考一個對話的議題空間更。

「去年以前我將社區營造的發問重點是『我們要怎麼樣的生活方式』。主要思考脈絡是工業發展後,台灣累積了一定的各種資本,有能力去思考與實踐一點點理想。但去年(2018年)大選結果後,我改了這句話為『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似乎在這個將近三十年的實踐行動中,我們忽視了更為關鍵的真實世界的作用。而當下的挑戰也不同了,面對更為變動的社會,不只應具備辨認問題的能力,指出日常實踐的方向更為重要。」

  • 書緯:以社會學探尋空間,關注不同流動產生各式疆域限制與邊界打開的機會

書緯,曾在中山社會系、台大社會系、台大城鄉所擔任不同教育部跨領域社會實踐計畫專案教師的書緯,接下來將把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帶到台大創新設計學院。本身背景為社會學,因長期關注都市設計、空間,將社會學背景與空間議題相互串連,嘗試在大學課程中,讓不同行動者有相互合作的可能性。

「我近年關注『流動』議題。都市由資源與人匯聚而成,因此產生了需求,為了解決這些需求,專業分工與合作顯得重要;同時,在這過程中,所有匯流進來的資源、人、物都需要不同層面的連結,如基礎設備、公共系統、組織。且在不同層面的相互連結中,發現了『疆域』、『邊界』的重要性。嘗試用各種方式想打開或跨越邊界或地理上的限制,在跨越的過程中看見了社會的分歧與矛盾。」書緯也在文章「如何設計一個沒有邊界的課程?」中提到對於課程與議題的想像:「課程必須讓問題能具體化,讓行動者透過該邊界物,彼此協調、合作且共同行動。大學如果希望這個社會更開放合作,大學課堂本身就要先是對公眾開放,且歡迎參與的。」

  • 呈懿:參政,是積極進入體制內改變的行動力

呈懿,畢業於中原大學景觀系,在台大城鄉所就學過程中投入故鄉選戰,當選為宜蘭縣議員,並於2018年投入宜蘭縣羅東鎮鎮長選舉,最後以九千多票落敗。呈懿在青春共和國的訪談中提到「青年參政的目的,不就是把所學跟理想,帶進體制內?」這句話,可清楚了解她不斷思考如何有效的將空間專業價值有效地透過行動而實踐。

「從大學開始我就察覺到自己對於空間切入社會改造這件事情有興趣。我在羅東長大,去年的羅東鎮長選舉是一次很棒的經驗;我們推動了一系列的公民行動,不只在於反對,而是一起討論羅東都市空間應如何改進。另外,雖然宜蘭一直被稱為民主聖地、社造先驅,但我認為今天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宜蘭到了一個瓶頸,如何透過參與、公民討論、建立共識讓羅東真正改變,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IMG_9102-1024x404
Photo Credit: 眼底城事
薛呈懿(左)、黃瑞茂(中)、黃書緯(右)

成長與發大財外,務實面對城鄉萎縮(Shrinking cities)議題才是真勇氣

針對本次訪談的主要提問「面對紛雜的議題,我們該怎麼建構未來十年、二十年或三十的願景?」阿茂首先提到,在1990年代後的後現代思考脈絡下,策略性思考變成主流,但願景式的討論卻很少。阿茂舉例,國發會預估2050年時台灣人口將減少400~700萬人口,人口減少到底是會在都會區還是其他地方城市呢?如果不是減少在台北都會區,那六都升格不就是一個耍寶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