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加入「討厭民進黨」的「新」黨外時期

人人都想加入「討厭民進黨」的「新」黨外時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舊」黨外時期都有個相同邏輯,但本質上卻全然不一樣——以前是以終結極權、追求民主的「理念」為號召,但今天的「黨外」團結力量只是因為「利益」而讓各路人士結合,這終將導致分裂。

文:段雅馨

2018年北農之亂民進黨被人抓到小辮子之後,不論是正當監督或是蓄意抹黑,各種直衝民進黨而來的「挑戰」如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種不分顏色派系,大家齊心協力打倒某一政黨的現象,自1980年代以打倒國民黨極權為號召的「黨外時期」之後,台灣社會氛圍已許久未出現如此「團結」的景象。

「黨外時期」泛指1986年(民進黨正式組黨與台灣解嚴)之前「非國民黨」以外的人士,為了打倒國民黨極權而結合,進行各種民主抗爭運動的時期。當時,號召了各路派系與意識型態,結合所有政治光譜上不同價值的人士,為的就是打倒國民黨之下的極權。

1980年代前後翻開民主重要新章的黨外時期

在黨外時期有幾個具關鍵性的運動。

1977年中壢事件,因為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作票,引發中壢市民群體上頭抗議,這是國內第一次民眾自發性上街頭抗議;1984年江南案,引起美方不滿而向國民黨施壓,要國民黨「解決國內問題」,因此促成1986年民進黨順利組黨以及隔年1987年解嚴,台灣的民主正式百花齊放。

在楊憲宏《走過傷心地》一書提及,在1987年解嚴後的一年內,就有一百多件人民走上街頭表達訴求的抗爭,等於大約每週就會有一到兩次的街頭事件。在1990年,李登輝宣布結束動員戡亂時期,正式開始使用從1947年就頒布的憲法,讓台灣回歸到常態憲政,並且宣布「不以武力解決中國問題」,再為台灣民主立下另一重要的里程碑。

民主價值在黨外時期累積能量,再加上美方「助攻」之下,這個不分統獨左右、集結各路人士,只為打倒極權的結合,為台灣民主的歷程開啟全新一章。

當前,2019年台灣也迎來一個新紀元,不分顏色黨派、不論統獨意識,大家共同以「打趴民進黨」為目標的「新黨外」時期,正轟轟烈烈地進行。

20年前一樣,集結政治光譜上不同價值的「新」黨外時期

「新」、「舊」黨外時期都有個相同邏輯:結合政治光譜上不同價值的人士,以打倒國內最大黨為目標。如今的新黨外時期,打倒民進黨是唯一目標,模式看似與黨外時期雷同,但本質上卻全然不一樣。

黨外時期是以終結極權、追求民主的「理念」為號召,但新黨外時期只是因為「利益」而讓各路人士結合。民進黨被打,是因為,它與當前主流台灣人期望的民主價值相符,近年政黨路線更明朗,支持者也更穩固。對於其他政黨路線分歧、核心價值始終模糊的其他政黨來說,「結合次要敵人,共同打擊主要敵人」是這些打擊者們的策略。

許信良, 施明德, 林義雄
Photo Credit: New Taiwan foundation 公有領域

對於國民黨來說,「重返執政」是他們一直以來的訴求,即便是有些弔詭(什麼價值體系會大聲嚷嚷說「重返」?彷彿當整個社會是一座後花園,隨時都能再次修剪花圃草皮的形體一般)但說到底,就是要把話語權奪回來,爭取回以往執政的正當性。對時代力量而言,民進黨和他們的選民太過重疊,他們想打、也必須打民進黨,出擊成功的話,等於就是收割了信奉相似價值的選票,站在壯大政黨的出發點,打民進黨就是十分必要的手段。柯文哲的邏輯也和時代力量相似。

「新黨外時期」得回溯到2018年底大選。民進黨大敗以後,每個人腦袋裡面想的事情皆大同小異:「咦?民進黨似乎要不行了喔。」不趁這個時候乘勝追擊,最好還取而代之,還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於是,新黨外時期就這樣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2019年,我們迎來「共同打擊綠色力量」的高峰

猛打民進黨運動在今(2019)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國民黨猛攻中客不來台人民不發財,蔡英文搞垮台灣經濟,登革熱疫情和風災也進行一連串對前高雄市長陳菊的「清算」。白色力量柯文哲稱蔡英文「總統都做不好」、「身邊的人都貪污」,也批蘇貞昌「不要臉」,更組織台灣民眾黨,擺明了和民進黨對幹;時代力量黃國昌揭發的弊案一個比一個大條,屏東養雞場案直轟屏東縣縣長潘孟安,走私香菸案則是子彈直接朝蔡英文身上掃射。

坊間各種「是綠不投」、「全面下架民進黨」的口號滿天飛,「某某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主詞換成民進黨,成為新黨外時期存在的唯一意義。

然而,這波「打綠狂潮」會成功嗎?雖然18年北農之亂給了對手攻擊的破口,但在國內,本土意識不論是新潮流派或是年輕世代,都會為了這項價值而買單;而在國際上,由於民主價值的展現,民進黨也具有美國相對較強的認證;最後,以實政來論的話,政績全部攤出來,就是也沒有比其他人來得特別差。

蘇揆與綠委揮手致意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大選大敗以及蘇貞昌上任行政院院長之後,民進黨彷彿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武力全開。在守備方面,從蔡英文、蘇貞昌的個人臉書,到各個官方單位(農委會、教育部、經濟部等)通通同步調展示政績;在攻擊部分,面對各種打民進黨言論,一改以往四兩撥千斤的政治語言,直接大膽地正面應答,並且毫不吝嗇地給對手一個巴掌回擊。溫良恭儉,再也不讓。

也就是說,民進黨依舊有點實力拿出來反攻,這些打擊者要成功,並非容易之事。

合理精確、具有核心價值的監督才能為社會帶來進步

監督執政黨是養成整個社會健康、進步,不可缺漏的一環。明辨政府的是非對錯,能夠進而促進國家進步。但,若變成了追求利益的私心、只為攻擊而攻擊的輿論,對於整個社會以及所有人民會帶來什麼幫助?能留下什麼可貴的價值?這一點是讓人不禁打上問號且欲追問到底的。

新舊黨外時期皆因短期目標一致而結合,舊黨外時期以「理念」為號召,新黨外時期則以「利益」為共同目標。然而,短期目標就是一把雙面刃,舊黨外時期最後正因「理念不同」走向分裂;新黨外時期,最終也將因利益不均而分道揚鑣。看看國民黨內,正統菁英派和草根本土派的鬧不和,再看看時代力量內,因「政黨路線不一」的退黨潮,還有郭柯王三結義遲遲未果。

黨外時期為緊鎖已久的台灣民主,留下一把關鍵鑰匙。而當前的新黨外局勢,互相分食後的結果,究竟能夠為台灣這片土地帶來什麼?是相當值得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