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捍衛民主的東德世代:能源衝突下的地方大選

捍衛民主的東德世代:能源衝突下的地方大選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具體捍衛傳統左右派大黨,以行動抗議AfD的力行者,就是Alan Posener批評的東德老人,這不僅顯露了他對東德理解的淺薄,更錯估了東德世代捍衛民主的決心。

文:劉彥甫(University of Vienna & Ghent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MA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穿過恬靜綠意滿盈的鄉間,站上露天礦場的瞭望台,整片成排的黑褐色土丘,一路延伸至視野無法企及的彼端,推手、大型挖掘機及輸送帶每日從地底挖出無數的褐煤,一路送至冒煙的褐煤電廠發電。

這裡是東德,從柏林(Berlin)至萊比錫(Leipzig)一帶 有著許多豐富的天然礦脈,不少當地居民自150年前就開始小型露天開採,二戰後東德因應蘇聯的重工業發展脈絡,展開更大規模的開採至今。作為東德重點城市發展的柏林與萊比錫,當地居民都把鐵路行駛距離約一小時左右的雙子星城,稱呼為「鋼鐵兄弟」。

依靠煤礦提供的奶水維生,並不是斷裂的世代記憶,燃煤仍是德國總體發電量的主力(超過33%)。由硬煤(Hard coal)、褐煤(Lignite)組成的德國燃煤供電,在減少碳排與再生能源發展的國際趨勢下,德國全境已停止開採不敷成本的硬煤,改由俄羅斯等國進口燃煤發電,但東德褐煤的蘊藏量及獲益頗豐,那些在柏林國會大廈前,要求德國在2030年前揮別燃煤的抗議運動(Fridays for Future),形同威脅斬斷東德世代記憶與經濟來源的臍帶。

RTR1M4LC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東德要再次展現1989年的推倒高牆精神,趕走把東德視為二等公民的獨裁者「西德」,請大家踴躍出來投票,維護傳統德國精神與家園,並向給予難民優渥生活更甚於東德的聯邦執政聯盟說不。

上述利用言論自由,抽換民主概念為己用、善於販售仇恨、撕裂族群的德國右翼民粹政黨AfD,以超過出口民調預期的選舉結果,在大柏林區與萊比錫所在的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與薩克森邦(Saxony)大選,創下得票的歷史新高。AfD黨魁高蘭(Alexander Gauland)在慶功酒會上宣示,「再也沒人能把我們從德國政壇移除,戰鬥即刻展開!」

萊比錫向來孕育了無數的德國菁英,例如:尼采、萊布尼茲、華格納與胡賽爾等人,另在為數不多的德國總理當中,像是萊比錫出生的前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及高等教育一路攻讀至博士都在萊比錫完成、具有東德國籍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

東德人民一直保持著敬意與尊重,至少在2015年難民大潮湧入歐洲之前,東德給予傳統政黨基民盟(CDU)與社會民主黨(SPD),以實際的投票行動,肯定了左右派大黨過去在東德的執政。

2015年近百萬的難民大潮湧入德國,東德對中央執政聯盟分配各邦收容難民的決策,無所適從只能接受,但隨著難民申庇人數逐年趨緩(2018年申庇數為16萬多人次),AfD操作難民與移民議題的邊際效應逐漸下降,東德卻更踴躍的投票支持AfD。顯見挑起東德敏感神經的複雜性開始一一浮上檯面,「能源衝突」與「歧見」就此決定了東德大選的走勢與結局。

RTS2OXII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德國褐煤產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排名其後的中國、俄羅斯與美國等國目前都沒有廢煤的具體時間。儘管東德褐煤發電造成的碳排惡名眾所皆知,但褐煤仍然在能源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它在發電站附近開採,因此生產和使用便宜;第二,褐煤發電是化石燃料中唯一仍有利可圖的電力;第三,因應德國北電南送政策,東德褐煤與再生能源兼用,能夠穩定供應俗稱德國「天龍國」巴伐利亞邦的高科技產業所需電力。 

首先,自兩德統一後直至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德國才決議在2022年全面廢核,唯有穩定的燃煤發電供應,德國才能兼顧高科技與再生能源同時發展,再生能源已開始逐漸填補核能發電的供應量。其次,東德境內沒有核電廠在運作,所以東德境內的風電與褐煤業者,彼此不但在國內是競爭關係、同時也在競逐電力出口鄰國的商機。

再者,兩德統一後,在東德境內硬煤與褐煤供應鏈中打拼的勞工,先後有至少十萬人轉職或失業,相較西德Rhineland礦區的工作調整,位於東德的Central German District與Lusatia礦區的工作驟然消逝,無數的東德家庭即刻陷入經濟來源斷頭的危機,對於東德來說,社會主義很糟,但資本主義更糟。

東德人在德國能源轉型的路上不論為誰犧牲了,德國電影《賣場華爾滋》呈現了柏林圍牆倒下後數年,儘管東西德早已統一,東德經濟卻仍遠遠落後,去工業化的政策也讓許多工人的生活面臨極大改變,不少人鬱悶自縊。

導演湯瑪士斯圖伯(Thomas Stuber)不但透過本片說出「被留下的人」的故事,擔綱主演的重量級影后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與擔任男配角的彼得庫爾特(Peter Kurth)都出身於東德,兩人都親身經歷過東德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總是更為殘酷,東德不僅仍得支付全德國每月戶均三千臺幣,高昂電價仍持續再創新高,由青年發起的抗議運動「週五罷課」 Fridays for Future,不但要求德國立法在2030年前全面廢煤之外,更劍指中壯世代錯誤決策下的環境負荷,將是由未來的世代負責承擔,他們除了挺身而出別無他途。

RTR1M4L9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抗議運動一直延續至東德地方大選選前,每週五在德國國會大廈前的抗議隨歐洲熱浪越演越烈,西德甚至出現佔領褐煤礦區的突擊抗議,種種懷抱崇高理想的吶喊看在東德人的眼裡,都顯得哭笑不得,畢竟東德的犧牲已無法丈量估計。這時民粹政黨AfD投機性的在選前呼喊,反對風力發電、否認氣候變遷是人為危機等等的宣傳,此後能夠囊括的票數遠遠超乎所有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