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類思維並不理性:談心理學3種認知偏誤

人類思維並不理性:談心理學3種認知偏誤
Photo Credit:Vitold Muratov, Wikimeida Commons, CC BY-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思維受著各種認知偏誤影響,導致思維出現各種各樣的不理性。就讓我淺談一下三種常見的認知偏誤:自利性偏誤、基本歸因偏誤和行動者-觀察者偏誤。

我們常常自誇自己為萬物之靈,是物種之王,認為自己的腦袋相當聰明。我們比起其它地球上的動物是聰明絕頂這點實在毋庸置疑,但是,人類的思維其實存在著一系列的漏洞,總括來說,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思維受著各種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影響,導致思維出現各種各樣的不理性(irrationality)。

在這篇網站長文中,就讓我淺談一下三種常見的認知偏誤: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和行動者-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

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

你們有沒有聽過長輩們經常說「真的是一蟹不如不蟹阿,我們以前的人多麼能吃苦,現在的年青人真的太弱爆了(下刪1000字)…」這樣的話呢?

這種抬高自己(或自己的身分群組)貶低他人(或他人的身分群組)的思想及行為傾向在心理學上叫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在演化角度上有其功用,因為它能提高自尊感,讓自己在心理狀態上較有優勢。人類傾向將自己的成功歸因(attribution)於內在個人因素(internal factors),例如我有今天的成功是因爲我能力高;卻傾向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external factors),例如我今天這麼失敗是因為沒有人幫助我、我又沒有父幹。成功是因爲自己的能力而失敗卻是不關自己的事,這些都是自利傾向(self-serving tendencies),目的就在於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更有優勢。

自利性偏誤標誌著人類大腦的不理性。老一輩的成功,是否只是關於他們自身的能力而和社會大環境沒有任何關係?而年青一輩的困苦,是否只是由於年青人不肯吃苦而完全無關於宏觀的社會環境呢?要知道真相可不是想就可以了,一定要透過嚴謹運算的統計,只有數字能說出真相。

放心吧,不要以為你們不會變成那樣的人。 你們都會變成一樣的人。想想自己有說過什麼現在的90後00後都怎樣怎樣的話嗎?

人喜歡貶低年青一代,為的是抬高自己年代的群組的優越性,這是一種自利性偏誤的思考模式。

AP_19181373314132
Photo Credit: Kin Cheung/AP IMAGES/達志影像

Blame the victim? 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

看到報紙說有一個女孩子去夜店被人非禮了,受害者會被人說:「誰叫她去夜店?肯定是穿得很性感所以才惹人犯罪啦!」。看見有一個人去旅行玩降落傘意外死亡了,他就會被人說:「不自量力,不懂玩降落傘就不要玩,害得家人傷心。」

有沒有遇見過有人做以上的事情?或者甚至是自己做過以上的事情?這些論調在近日的香港新聞實在屢見不鮮,學生為了發聲築成人鏈被人騷擾,卻被說成「因為人鏈活動引起爭執」;早些日子市民利用連儂牆表達心聲常常遭暴民襲擊,卻被說成「沒有連儂牆就不會有暴力的出現」。此等論調實在荒天下之大謬,因果不分。為何人類都如此涼薄?喜歡blame the victim(責怪受害者)呢?

人類的認知偏差的威力在上一段相信大家也見識過,喜歡責怪受害者的原因在於一個大腦的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人作為觀察者時,傾向將別人身上發生的事(尤其是壞事)的原因歸究於那個人的內在特質。所以你失敗是因爲你蠢,你被強姦了是因為你穿得太少,你撞車死了是因爲你沒有安全意識,你讀書成績不好是因爲你懶惰。總之所有的過錯是因為你自己的不好,和其它東西沒有關係。

看到了吧?多麼愚蠢、膚淺、不理性的人類。為什麼人腦總是這麼笨?也是那個原因,人類的大腦相當懶惰,不喜歡主動耗盡大量能量思考,因為運用過多能量並不利生存,這是演化下來的特質。把所有過錯都推給受害者是讓大腦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最小的,因為你不需要用腦去分析其它去令這件事發生的外在原因。人類天性懶惰是可以解釋的,連大腦也會主動選擇不太要用力的思考模式。

AP_19252096609226
Photo Credit: Kin Cheung/AP IMAGES/達志影像

雙重標準?行動者-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

我們解釋人的行為時歸因傾向(attribution),如果在我們作為行動者(actor)和觀察者(observer)時完全相反,演繹了人類的偏頗。

舉個例子說,你看見朋友做生意失敗了,這個時候你作為觀察者,你傾向會如何解釋朋友的失敗?你會說:「大概是因為他不懂做生意,或者他根本天生性格就不適合做生意。」你會將朋友的失敗歸因於他的內在因素(internal attribution)。反過來說,如果現在生意失敗的是你,你作為一個行動者時,當你被人問為什麼自己會失敗時,你會傾向答:「因為我沒有人幫,因為我太沒有運氣了。」你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外在不能控制的因素(external attribution)。

在失敗的情況下,當你作為行動者,你會傾向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但當你作為觀察者時,你會傾向把別人的失敗歸因於他的內在因素。這種分別我們稱為行動者-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

那麼在成功的情況下會怎樣呢?大家也可以想像得到,整個偏誤都會反轉,作為行動者,你會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幹(內在因素),但當作為觀察者,你會將別人的成功歸因於他的幸運和得到貴人相助(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