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抗拒不了的情節》:掌握故事的三個核心問題,迅速留住讀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故事中,我們會看到「某人」想要達成一個後來才發現很困難的「目標」,在過程中他會受到「某些事件」影響,並因而「有所改變」。而故事的定義可以分解成四大要素。
文:麗莎.克隆(Lisa Cron)
到底什麼東西才能被稱為「故事」?
故事不只是把發生在某人身上的事情寫出來而已。如果是的話,那麼大可找一本陌生人的日記來看,即使裡面記載的是他每次去雜貨店做些什麼事,只要寫得情真意摯,也能看到入迷不已。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
甚至可以說,故事並不是某個人的戲劇性遭遇。如果整整200頁故事寫的都只是嗜血的古羅馬格鬥士A在黃沙滾滾的老舊競技場裡追殺兇惡的格鬥士B,你還會熬夜把這故事看完嗎?我想不會。
所以,故事到底是什麼?在故事中,我們會看到「某人」想要達成一個後來才發現很困難的「目標」,在過程中他/她會受到「某些事件」影響,並因而「有所改變」。如果使用讓作家們感到比較安心與熟悉的詞彙來說,故事的定義可以分解成以下四大要素:
- 上述的「某些事件」就是情節。
- 上述的「某人」就是主角。
- 上述的「目標」就是故事的問題。
- 上述的「有所改變」就是故事本身的真正重點。
雖然聽起來與我們原有的觀念有很大出入,但實際上故事的重點並不是情節或故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故事的重點在於人們有哪些改變,而非世界的變遷。只有當情節讓我們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時,故事才吸引人。因此,我想藉這整本書傳達的訊息是:故事是種內在的旅程,而非外在的。
這個簡單的前提構成了故事所有要素的穩固基礎,於是它們才能共同創造出一個被讀者們信以為真、但是更為刺激、明晰而有趣的情境。故事跟大腦的下意識層次都具有相同的功能:把所有令人分心的事物排除掉,讓我們全神貫注在當下的情境裡。事實上,故事把這個功能執行得更為徹底,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不可能把惱人的小小插曲全排除掉──像是水龍頭漏水、上司找麻煩,或是另一半鬧彆扭,但故事卻可以把這些事徹底清除、聚焦在當前的任務上,而所謂的任務是指:為了解決你所設定的棘手問題,你的主角必須勇敢面對那些事。而你設定的這個問題,正是讀者們從一開始就想要找出來的,因為它足以定義你從第一句話開始所寫的一切。
你的「故事情境」是否能很快就抓住讀者?
我們就承認吧,你我都是大忙人。更何況,不管手邊正在做什麼,我們的耳際總是會有一個煩人的小小聲音,不斷提醒我們還有真正該去做的正事──特別是每當我們做的事看起來沒有產值的時候,嗯⋯⋯像是看小說這一類的事。這意味著,如果作者想要把我們從殘酷的現實環境拉出來的話,他的故事就必須要能很快就抓住我們。就像專事神經科學的作家喬納.雷勒(Jonah Lehrer)所言,最能抓住人心的,莫過於驚奇的東西。這就是說,每當我們拿起一本書,我們總是企盼能看到很特別的事情。我們總是渴望見證某人人生中的關鍵時刻,而且就剛好在那當下。
令人入迷的不只是我們能隱約看出有個大麻煩正在醞釀,還有它潛伏已久、即將形成一個危急存亡的局面。這表示我們從第一句話開始,就必須讓讀者看見一條布滿「麵包屑」的路徑,引領他們走進叢林深處。我曾聽說,有人用一句話就概括「虛構故事」(fiction)這個文類(泛指各種類型的故事):一切與表面上看來不一樣的東西。這意味著,我們希望「故事的第一句話」就能讓我們意識到某個改變即將發生,而且這改變不見得是一種改善。
簡言之,我們要尋找的是一個能讓我們投入的理由。所以如果想讓故事抓住人心,不只要寫出正在發生的事情,還要讓讀者能預期後續發展。根據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我們之所以能投入故事情境、久久不能自己,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能分泌出多巴胺,告訴我們大腦即將接收到一些刺激的訊息。因此,不管是真的有一件事即將發生,或者是主角面臨了一陣內心衝突,還是從第一頁就隱約可以看出某件事「有點不對勁」,總之有件事已經發生了。不是對於那件事的預感,也不是為了真正了解那件事而必須掌握的一切訊息,而是事件本身。但是,出現在第一頁的事件不見得是主要事件,它有可能是最初的事件,甚或只是促發另一件事的事件。從第一頁開始,就必須讓讀者感覺那是唯一的事件,讓他們全神貫注在那上面。
以美國小說家卡洛琳.里維特(Caroline Leavitt)的《迷途青春》(Girls in Trouble)為例,小說從第一段開始就在描寫事件了:
如今莎拉每十分鐘就陣痛一次。每次陣痛時,她都緊緊靠著車門,希望自己不曾在這世界上出現過。車外景物颼颼颼往後移動,莎拉的爸爸傑克正死命踩著油門,她從來沒見過他這樣開車。她緊抓汽車座椅的扶手,指關節看來全無血色。她的背部貼著座椅,雙腳撐在車內地板上,好像深怕自己隨時會飛出車外。她想說,停下來,放慢速度,停下來。但是她開不了口,嘴巴不聽她使喚。她什麼也做不了,只能驚恐地等待下一次陣痛來臨。傑克的身子靠在方向盤上,儘管路上沒有幾輛車,他還是猛按喇叭。他的臉出現在後照鏡上面,但是他沒有看莎拉。相反的,他似乎無法克制自己,一直盯著陪莎拉坐在後面的母親艾比。光從臉色無法看出他現在的心情。
有個大麻煩正在醞釀中嗎?沒錯。它是醞釀已久的嗎?至少已經九個月了,也許更久。你感覺不到一股力量嗎?儘管它讓你緊盯著事發的當下時刻,但也驅使你,讓你不只想知道接下來會怎樣,還想知道是什麼造成當下的這個狀況。孩子的父親是誰?是兩情相悅的嗎?還是她被強暴了?你的好奇心就這樣被引發,根本還沒決定是不是繼續往下讀就開始讀了。
那是什麼意思?
讀者都會迫切地想要知道每一個訊息的涵義,他們總是自問:「這一切對我來講有何意義?」有人說,人類可以40天不進食,三天不喝水,但是要我們突然停止追尋「事物的意義」,只要35秒就會受不了!事實上,與大腦下意識層次處理訊息的速度相較,35秒簡直就像一輩子那麼長。
我們人類的生物本能就是如此:必須不斷追尋「意義」,不過我們追問的並非「現實世界的真正本質為何?」這種形上學問題,而是更為根本的具體問題:喬伊今天早上沒有像平常一樣喝咖啡就離開了,為什麼?貝蒂從來不遲到的,怎麼會晚了半個小時還沒來?隔壁那隻討人厭的狗每天早上都叫個不停,今天為何那麼安靜?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