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只有巫華印三大民族?在「沙巴」與「砂拉越」並非如此

馬來西亞只有巫華印三大民族?在「沙巴」與「砂拉越」並非如此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對外界常展示擁有巫華印三大民族的「多元」形象,然而對馬國東馬人民而言,族群與宗教的邊界關係是多重與流動的,而近年來東馬原住民更面對著西馬中央政府「馬來化」議程的挑戰。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簡稱西馬)、英屬砂拉越、英屬北婆羅洲(後稱沙巴)和英屬新加坡共組馬來西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sia,簡稱馬來西亞)。因此,9月16日在《馬來西亞聯邦協定》裡被定為「馬來西亞日」(Malaysia Day)。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Republic of Singapore)。當年馬來西亞日的慶祝顯得黯淡,隔年停辦,直到2010年才復辦。在這期間,沙巴和砂拉越兩州(沙砂)改用隱晦的方式慶祝。

馬來西亞日的復辦和沙砂的地方主義(localism)之高漲有關,可被視為時任政府為了爭取沙砂選民支持的手段。地方主義則是回應國族主義(nationalism)的主張,強調保護當地社會文化的利益與獨特性。國際上典型的例子為英國的蘇格蘭,或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

根據新加坡東南亞研究中心於2016年七月做的調查,發現有高達63%的沙巴公民首先以「沙巴人」自居,僅有27%以「馬來西亞人」為先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砂拉越,高達63.3%的砂拉越公民以「砂拉越人」為先,僅有24%的人首先自認為「馬來西亞人」。反觀,55%的西馬公民的認同則以各自的宗教為先。

為何沙砂地方主義高漲?其成因很多,筆者選用馬來西亞人習慣的族群角度出發,解釋沙砂人民如何從日常互動感受到「和西馬不一樣」的族群經驗。

沙巴原住民Sabah Christians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圖爲2012年9月16日這天,一群沙巴原住民族孩子準備上街迎接「馬來西亞日」。

沒有三大民族

「馬來西亞有三大民族: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

「馬來人信伊斯蘭教,華人信佛道教和印度人信興都教。」

這是馬來西亞小孩自幼稚園不斷聽到的論述。來自沙巴的筆者自小對於三大民族感到困惑:(一)四處找尋「印度人」,後來發現班上唯一的「印度」好友的母親是「華人」;(二)接觸了西馬的「馬來人」後才發現,記憶裡口操馬來語、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原來是擁有各自母語的「穆斯林原住民」(Muslim Native);(三)而身邊口說華語的「華人」,很多是擁有憲法特別權益地位的華嘉族(Sino)。

整體而言,如以下表一所示,沙砂最大的族群組成是婆羅洲的南島語族:砂拉越只有四分之一的馬來人,而沙巴在獨立之前幾乎沒有馬來人。在這些原住民中,三分之二左右是基督宗教徒,剩餘的多是穆斯林。華人在砂拉越約佔四分之一,而在沙巴則一成左右。不同於近九成信奉佛道教的西馬華人,沙砂的華人基督宗教徒比例高達三分之一。最後,在西馬佔9%的印度人,在沙砂卻是極少數民族。

簡言之,三大民族論述和沙砂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再者,民族與宗教兩者在西馬顯得粗糙且僵硬,但在沙砂則是流動且多重。

表一:西馬、沙巴和砂拉越的基本簡介

69991953_1173194249540979_68403035915136
Photo Credit:吳佳翰

土著並非穆斯林

馬來西亞成立之時,為了平衡新加坡的高華人比例,政府把馬來人與沙砂原住民統稱為「土著」(Bumiputera)。這詞源自梵文,意即大地之子,也凸顯了馬來人伊斯蘭化前的印度化背景。

然而,土著一詞並無憲法定義,其範疇可隨執政者的意願而變。馬來西亞憲法只有馬來人、砂拉越原住民和沙巴原住民三大定義。馬來人的定義是:(一)馬來語為母語;(二)信奉伊斯蘭教;(三)遵從馬來人習俗。這定義根本上僵化了西馬對於民族和宗教的看法,也讓非穆斯林的西馬原住民無法完全享有土著權益,嚴重被邊緣化。

沙砂原住民的憲法定義主要根據血統,與宗教無關。但,一般馬來西亞人習慣把土著等同於穆斯林,忽略了沙砂的非穆斯林原住民。事實上,沙砂異族通婚的現象十分常見,尤其是共同信奉基督宗教的原住民和華人。另,非土著無需面對和非穆斯林土著結婚後的改教問題;即使成為穆斯林,該個體也無需擔心民族定義上的改變,不會因此成為「馬來人」。

幾乎每一個沙砂華人的堂表兄弟姐妹之間都有異族通婚的經驗,在不同節日前往異族親戚家庭「拜年」是日常現象。在原住民的親屬觀裡,第二表親(second cousin)也是近親,其跨族群生活經驗比沙砂華人豐富許多。這讓不同族群彼此之間有了基本認識,至少彼此在社群媒體發文前也會考慮朋友圈不同親友的感受。

上學經驗也是族群互動的場所。沙砂的華文教育並非當地華人的族群界限。眾多土著父母以容易找工作為由,把孩子送到華文小學就學。2017年,非華裔在馬來西亞華小的比例是15%,在沙巴的比例則高達65%。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的跨族群體驗,有助於其多元文化思維的養成。

穆斯林土著並非馬來人

若僅認知到土著並非穆斯林是不夠的。沙砂存在顯著比例的非馬來人穆斯林土著。在一些被認為是「單一馬來」政黨,如巫統(UMNO)或伊斯蘭黨(PAS),這些群體皆擁有和馬來人一樣的權利。

這些群體擁有自己的各自母語和文化習俗,僅在「身為穆斯林」這條件上符合憲法馬來人的定義。巫統前副主席沙菲益阿達(Shafie Apdal)、前外交部長阿尼法阿曼(Annifah Aman)、砂拉越州元首泰益瑪目(Taib Mahmud)等都是這些群體的代表。

面對馬來西亞政府馬來化的國族議程,部分群體為了獲取更好的待遇,如同改信伊斯蘭教的西馬原住民,早已自認為馬來人。但,筆者也曾遇見不少強調自己是非馬來人的穆斯林土著。

砂拉越最大的非馬來人穆斯林土著為馬蘭諾人(Melanau),該群體的領袖長期擔任砂拉越州首席部長且州元首的職位。另外一個橫跨沙砂的穆斯林土著族群為卡達央人(Kadayan/Kedayan)。筆者認識兩個卡達央朋友,一位和馬來人結婚,因就讀華小而懂得基礎中文。雖然在長期定居西馬,但他堅稱自己是「馬來-卡達央人」(Malay-Kadayan),試圖妥協把自己定義為馬來族群底下的一民族,但不直接承認自己為馬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