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驗教育走進大學,如何證明「我可以畢業了」?

當實驗教育走進大學,如何證明「我可以畢業了」?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羊正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實驗教育」走進大專院校的場域,跟國民教育不同的是,大學生沒有「聯考」,多數人要面對的是出社會之後的就業市場,所以,到底這些學生如何證明自己「可以畢業了」,而又是由誰來決定呢?

「實驗教育」早已不是新聞了,2017年《實驗教育三法》修正後,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又延伸到專科以上學校,讓台灣未來擁有「實驗大學」成為可能。清華大學開學後在9月11日辦了國內首場「第一屆實驗教育方案分享會」,讓6位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台大、政大、交大與成大都有師生到場交流,會後座談上「如何決定你可以畢業」意外地引起討論。

來自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的計畫主持人、政大教授鄭同僚在引言時說,過去幾年全國的小一到高三學生數明顯下降,但參加實驗教育的人數卻是每年「逆勢成長」(據教育部統計,從104學年5,331人,到107學年達到15,466人,4年成長3倍)。

但他也進一步提到,親子天下的調查和黃昆輝基金會的民調都顯示,5成民眾不滿意國民教育的品質,「如果在市場上,有產品超過一半的使用者不喜歡,還會有人買嗎?」但多數的家長還是把孩子送到傳統教育體系,證明了台灣人確實是「不怕苦、不怕難」。鄭同僚質疑:

「如果有家長說,我不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裡面去『被實驗』、當成『白老鼠』,但更應該反問,到底是接受了跟著時代改變而改變的教育是『實驗』,還是那種五十年來時代早已巨變、卻始終沒變的教育方式才是?究竟是誰把孩子當作白老鼠,還很難說⋯⋯。」

清大「實驗教育方案」是什麼?

清華大學早在2015年就率先辦理特殊選才的「拾穗計畫」招生,讓具有特殊專長的高中生或自學生不必考學測、通過面試即可入學。2018年(107學年)再推出「實驗教育方案」,除了必修校訂28個學分,其他100個學分可以自行組合各種校內「已有」或「沒有」的課程。

去年共有7位(今年9位)大一升大二學生申請通過,其中有2位是高中自學,其他都是一般高中生。而這7名實驗教育方案的學生當時都得各自提出未來3年的課程規畫,並挑選能帶領自己在不同領域上學習的教授、業師組成個人專屬的「學習輔導小組」。

除此之外,這些學生在課堂外的海外學習、企業實習、志工也可能取得學分,但畢業前都必須完成一個「畢業專題」並公開發表。至於畢業文憑,則依其所修學分以理工生醫偏多、或以人社法商教育藝術偏多,分別授予「清華學院理學士」或「清華學院文學士」,證書上可另外加註主修專長。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曾表示,選擇實驗教育方案絕對不會比一般學制輕鬆,學生的主動性必須要更強,並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更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但這些比較特別的學生一定能樂在其中。」他也強調,實驗教育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一年過去了,第一屆的實驗教育的學生距離畢業還有一段路要走,不過如此多元、自由的學習方式,也令人好奇他們的學習歷程和一般生有什麼不同。

清大實驗教育方案
表中為清大第一屆「實驗教育方案」學生申請時各自的學習計畫、專長|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羊正鈺

實驗教育的學生,其實有「兩種人」

2014年台灣通過《實驗教育三法》後,2015年就申請高中在家自學的林芳如認為,「實驗教育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決定」。她認為實驗教育給的是一個機會,「我慢慢找到自己該為誰服務,投入參與公眾事務、並且廣泛的接觸社會。」

林芳如除了在校外擔任公民記者、寫專欄,也擔任多個教育相關審議委員,進入實驗教育方案後,她大多數的學分都不是在校內課程拿到的,今年暑假,她自己組隊跟同伴到四川偏鄉小學當少數民族的老師,身份的轉換也認她體驗到「我們都知道個人化學習很重要,但真的當了老師才知道不容易,才感受到『進度』的壓力。」

另一位工程背景的陳佐任則是從從國中就自己組裝腳踏車方向燈、多功能鉛筆盒,上了高中確認自己是資優生後,開始思考「我要怎培養自己成為我要成為的人?」即便學科的成績不高,但更喜歡動手做的他繼續研究製作三軸穩定器的控制、降落傘的電腦和風洞模擬等實驗。

透過特殊選才進入大學後的陳佐任,參加各種機器人、賽車競賽,甚至還跑去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做專題。成為實驗教育方案學生後,他更確認自己的學習方向是跨電子、機械和電腦科學的「機電整合」,陳佐任表示,多數學生是先照順序學完各種學科、知識,然後再想要運用在哪,但他反倒是喜歡先動手做,再回頭看自己缺什麼、學什麼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透過各種實作的專題、還有跟產業合作的case讓陳佐任在學習歷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但他也坦承,遇到瓶頸的時候,如果身邊沒有能夠陪在旁邊、理解他的進度和狀態的人,可以在對的時間告訴他大概的學習方向或關鍵字,就只能很廣泛的亂找、繞了很大一圈冤枉路,才找到正確的路。不過,指導的清大動力機械教授陳榮順強調,這種學生的優點就是學習動機強,「他高中的時候,想知道火箭怎麼控制,就寫信給我們大三課程的教授,說想要學這個,當然,他還是得從基礎開始學,但這種學習動機比任何人都強。」

清大實驗教育方案
清大第一屆「實驗教育方案」學生陳佐任和他的主責老師之一陳榮順教授|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羊正鈺

同樣也是「實驗教育方案」學生的郭晏瑜則跟上述兩位不太一樣,她從高中起就是辯論賽的常客,囊括了多次冠軍和「最佳辯士」,接下來要進入大三的她卻選擇「脫離清大」,不打算在校內修課,而跑到台大參與課程規劃、當清大助教,又去當中學生的生涯設計講師,。

郭晏瑜提到,她從當初申請實驗教育方案的「盲目自信期」到「超級崩潰期」,再到「瀕臨放棄期」和現在的「嘗試探索期」,她反思過去的自己一直在「滿足別人期望」,口才太好的她要「說服別人」也不難,但她卻忘了「找到自己要的、遵從自己的心」。

不過,這學期都沒修課的郭晏瑜也語出驚人地表示,自己還在考慮要不要拿「畢業證書」,因為她的學分應該修不滿(《大學法》規定,畢業不得少於128學分),她認為當自己大改一年前申請的修課計畫時,學校會希望新的計畫跟舊的可以對應,「就有點像是,一個學生在這條路上走到一半,發現不適合、不是我要的,但學校會希望你把它先走完再說,但我就已經確定那不是我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