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Check「雲吞博士」的自殺數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前一篇宣稱分析6月12日至9月10日自殺數據的文章廣為流傳,該文作者認為自殺案在8月下旬開始不尋常地增加,然而他所使用的數據本身有若干問題。
昨日(17日)早上,Facebook專頁「雲吞博士的語言藝術」發表題為〈殺人警察〉的文章,引用其「學術界的朋友」所整理、6月12日到9月10日期間的香港自殺數據,表示8月下旬開始自殺數字大幅增加,認為「數據實在太巧合,令人很難懷疑警察沒有殺人,然後故意毀滅證據」。[1]
文章刊出後在Facebook迅速流傳,截至今日下午6時,「雲吞博士」的Facebook專頁帖文已有超過1萬7千次分享,尚未計算在其他網站、專頁的轉載(無論是否得到授權)。
其後朱孝文使用楊皓文(Benny Yeong)的「2019年香港自殺資料統計」[2]的數據庫分析,得出相反結論︰7月初和3月初的自殺率比9月還要高得多。朱孝文認為原因有二,一是雲吞博士以每10日作為一個區間去點算,他則使用10天平均線,比夠能夠消去數據的隨機性;二是數據庫的差異。[3]
另一作者科豆抽樣檢查過「2019年香港自殺資料統計」數據庫的資料,抽取的5項新聞資料均無誤;而他檢查雲吞博士的原始數據時則發現,單在6月中旬列出的資料已有最少三項錯誤。因此科豆認為朱孝文所用的數據較可靠,重新分析亦得出相同結論。[4]
暫時我未見到雲吞博士有任何回應,而今日他刊出了〈殺人警察〉的英文版本。[5]
我花了點時間檢查雲吞博士那位學術界朋友整理的數據,並跟「2019年香港自殺資料統計」同期數據作簡單對比,得出兩個結論︰一,雲吞博士的立論基礎——其原始數據——有問題;二,雲吞博士本身亦有責任。我認為雲吞博士必須道歉並撤回文章。
雲吞博士的原始數據總共有108項記錄,全部附上有關的新聞連結,我逐一打開檢查後發現最少有17項(15.7%)錯處,當中10項(9.3%)應該刪除,例如並非自殺案、沒有死亡或重複點算,另外7項為日期、時間或死者資料有誤。[6]
即使沒有逐一檢查所有資料來源,其實有些「沒有死亡」或非自殺案的個案,甚至在雲吞博士公開的檔案中已有註明(如「not death」或「industrial accident」),然而他在點算時未有排除這些數字。他在文中亦宣稱其「學術界朋友」整理的資料「當然包含了義士在太古廣場外面墮樓的自殺個案」——相信是指梁凌杰先生,可是其「原始數據」中6月15日有4項記錄,當中並沒有梁先生。
這已經是一大問題︰雲吞博士在分析之前,到底有沒有檢查過數據?有沒有詳細看過自己引用的資料?
然而他的原始數據最大問題不在於資訊有錯,而是遺漏大量個案。如果跟「2019年香港自殺資料統計」中同期自殺死亡數字比較,後者記錄的個案明顯較多,有3天——6月12日、7月2日及7月15日——兩者相距甚至多達5宗。以下是我整理出來兩個數據庫的每日數字差異,以及五天平均線(時間有限,圖表簡陋,請見諒)︰

可見6月至7月期間,雲吞博士的原始數據遺漏較多自殺死亡個案[7],這亦能夠解釋為何他跟朱孝文、科豆二人分析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我因為時間有限,未有全面檢查「2019年香港自殺資料統計」的資訊,僅抽查了10項記錄的日期、性別、年齡及是否死亡(該數據庫記錄了未有死亡的個案)資料,確認無誤,另外我認為這個資料庫的記錄較有系統。如果發現有錯,敬請指出。另外必須強調,單從自殺數據難以判斷有否「被自殺」的情況,如果涉及個案數量少則更難得到結論。
雲吞博士掛着「博士」之名,又以「做學術的人」自居[8],我希望他能夠承認錯誤,撤回文章,並向大眾盡力解釋其分析有問題之處——畢竟帖文已經廣為流傳,難以收回。
8月31日在太子站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公眾有權知道,我認為港鐵必須盡可能(在符合私隱要求下)公開閉路電視畫面,消防處及警方都應該盡力解答所有質疑。我明白很多人都非常擔心、憂慮,亦不相信政府、警隊(這很合理),但請大家記住,容許錯誤訊息流傳,就令到其他更重要的質疑可能被忽略。
公權力失信,我們只能夠更謹慎小心去尋找真相。
(感謝科豆檢查雲吞博士的原始數據,讓我知道其問題。)
相關文章︰
註︰
- 殺人警察(雲吞博士的語言藝術Facebook專頁帖文)
- 2019年香港自殺資料統計Facebook專頁
- 朱孝文 Lanston Facebook專頁帖文
- 科豆 Scientific Papa Facebook專頁帖文
- Police Murder(雲吞博士的語言藝術Facebook專頁帖文)
- 詳見此處,我把雲吞博士的原始數據複製了一份,並於備註解釋問題所在。
- 詳細數據見[6]的「每日數字比較」工作表。
- 他在文中表示「作為做學術的人,未有足夠證據之前,都不能輕信消息」,又引用「學術界朋友」整理的數字。
核稿編輯︰歐嘉俊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