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自動化與短鍊化:人類命運將會風雨飄搖到何種程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或美國的研究其實都很一致,2030年有大量的勞動人口的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而新增的工作將不會太多。我相信包括中國,還有目前幾個努力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將會是重災區,失業人口不破億也難。那台灣的命運呢?
依據中央社報導,「英國研究和諮詢機構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表示,儘管自動化和機器人能提供經濟效益,但機器人跟自動化的崛起將取代人類就業機會,這個情況在全球各地或國家內將會不均勻分布。」
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可以預期到的事情,雖然有些權威人士,諸如李開復先生,宣稱電腦自動化將帶來新的工作,人類不但不會失去工作,機器反而會為人類帶來新的、更好的工作。我很想說,這樣的說法不但一點科學根據都沒有,過度樂觀到像是在掩飾太平,讓人類暫時不恐慌。人類的未來,根據這篇文章,卻應該是:
- 到了2030年,機器人預計將取代全球約2000萬份製造業職缺,儘管這種情況能提高整體經濟產出,但將加深社會不平等惡化的趨勢,會不成比例地扼殺低技術工作。
- 由於機器人、電腦視覺技術、語音辨識,和機器學習的進步,已取代數百萬份製造業職缺,且現在正在增加服務範圍。低技術工作地區的失業率將是高技術工作地區的兩倍,像自動駕駛汽車和卡車、機器人食物製備、自動化工廠和倉庫營運等技術的興起,會扼殺低技術就業。
- 「我們發現需要重複性的工作受影響最大,在倉庫工作的人面臨迫在眉睫的危險。」「機器人將逐步擴大至零售、醫療保健、飯店和運輸等領域,同時還有營建業和農業」。
幾乎是相同的結論,哈佛商業評論在2018年四月就刊出了一篇文章,標題十足聳動「自動化熱潮之後,衰退就來?」,不管在立論或佐證上更清楚:
- 下一波自動化已經開始。人形的服務機器人、機器學習演算法和自動物流(autonomous logistics),將在未來十年內取代數百萬名服務工作人員。
- 隨著人口老化,勞動力成長將會減緩,導致愈來愈多產業會短缺勞動力。面對勞動力短缺,企業將加速在自動化技術上的投資。(筆者個人認為,對於目前低生育率的國家,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鼓勵生育已經太慢了,還是要加快自動化,並鼓勵技術移民才是唯一不落後,又能彌補財政的辦法。)
- 到2030年,美國在自動化方面的增量資本投資可能達到八兆美元…2020年代初期,對自動化的快速投資,可能會使自動化對就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抵消一半以上,舒緩了對成長的需求限制,並有可能減緩數百萬名勞工立即被取代的問題。
- 但是到了2020年代末期,自動化可能使美國現有的工作(四千萬名工作者)減少20%到25%,對中低收入勞工打擊最大。因為自動化而失去工作的消費者,將會減少花費,進一步壓低需求。到2020年代後期,失業和工資的壓力可能會超過2009年大衰退之後的水準。
英國或美國的研究其實都很一致,2030年有大量的勞動人口的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而新增的工作將不會太多。單單美國因自動化失業的可能高達一千萬勞工,全球又何止英國研究提出的兩千萬,那只包括歐美,頂多加上日本吧?全球呢?我相信包括中國,還有目前幾個努力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將會是重災區,失業人口不破億也難。那台灣的命運呢?
在提出預測之前,先回答兩個基本問題:
一、為何兩個研究不約而同選定2030年?
我想第一個巧合單純只是選個整數,第二個巧合就不是這麼的簡單了。依據鉅亨網報導,「研究機構Tractica預估,2020年全球機器人營收市值將首度突破1000億美元,而2025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換句話說,未來六年間全球機器人產業營收成長超過500%。所以預估2025年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三分之一的工作,接下來2025到2030就是爬到山頂的雪球開始無情的滾落。」
其中關鍵的原因在於「人工智慧改變機器人的自主性,推動機器人領域的重大進步,造就未來數年機器人取代工作的急遽增長」。簡單點講好了,人工智慧的潛能其實尚未完全發揮,很多我們認為機器做不來的事情,其實只要從機器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廠房的配置、流程的改善都可以得到解決。一但改變思維(從機器的到最好發揮的出發),便能解決很多機器人的限制,提升它們的自主性。
以最近接連失敗的無人便利商店來講好了,狹小的走道根本已經限制了全自動化的可能性,不更改商店的大小與配置如何無人化?餐廳也是一樣,空間的安排跟流程很「人性」化,但是卻一點都不「機器」化,所以自動化就像穿著衣服改衣服,處處受限。相信機器不能洗菜、煮菜嗎?我聽到太多人說這很困難、作不到,但美國真的有3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小蘿蔔頭,募了一堆資金開了這樣的餐廳。不夠好吃?取代不了廚師?訓練機器煮好菜、炒好飯,會比訓練機器在圍棋下贏職業冠軍難嗎?我可以無限制地接受打賭,只要是家常菜色,機器人十年內完勝。
亞馬遜去年4月已申請了個人客製化的專利,規劃建設一間完全依消費者需求的自動化成衣工廠,包括織物3D列印機、裁剪機器、組裝線及相機等技術,未來只要消費者下單,機器人就會開始編織衣服,並透過相機快照與消費者確認無誤後,再打包出貨。目前已知多的是運動大廠、成衣大廠的跟進,不僅只是製造,還有倉儲、倉管、運輸跟銷售都將極大程度的自動化,零售跟商圈的沒落已經是處處皆然。
二、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叫「短鍊革命」
《天下雜誌》在2018年3月也用了聳動的標題「製造全球化的逆襲:短鏈革命」(這大概是最早使用「短鏈革命」這個名詞的新聞媒體,台灣之光,我們開始會發明名詞,說故事),開始了這一期的內容。
不到十五年前,三屆普利茲新聞獎的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在2005年出版了一本全球暢銷的書《地球是平的》,要給予了美國人和開發中國家一些忠告——「世界正被抹平」產生了許多可能:以附加價值服務為基礎的複雜供應鏈,藉著使用當地勞工和服務的可能性,透過競爭而讓市場的地域性被碾平,供應鏈可遠達印度和中國。所以20世紀末,21世紀初,過去30年來針對供應鏈的佈局,不管是手機、筆電,到衣服、球鞋,向來都是走全球化生產的方式。最後,出口國可能離市場達一整個地球之遠,這就叫做「長鏈生產」。
這世界變化何其之快,《地球是平的》還依然言猶在耳,「短鏈革命」的洪流卻正在興起,卻即將在數年內翻轉全球製造業,興起滔天巨浪。從德國喊出「工業4.0」以來,關燈無人的生產線製造、全自動化的生產,不僅是企業轉型的象徵指標,還將改變企業全球的投資布局。試想「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設成本在中、印與美國不會差太多,為何不落地貼近最大的消費市場?
2011年,知名顧問公司波士頓諮詢(BCG)發表一份報告,預言美國5年內將上演製造業復興。速度更快、規模更大,最後掀起一場全球化的逆襲——「短鏈革命」,也就是藉著自動化,讓各種生產在地化、區域化。以台灣知名的紡織宏遠興業為例,旗下客戶包括Nike、The North Face、Adidas等國際知名大廠,這兩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新廠,格外受到市場矚目。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