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影評:為了妳,我寧願選擇放手讓世界崩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心愛的人事物注定消逝,究竟人們願意付出多少來挽回?」《你的名字》中,主角鼓起勇氣回到悲劇發生之地逆轉時空,只為追索再見一面的可能;但在《天氣之子》裡頭,需要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是讓整座城市陷入萬劫不復的浩劫之中。
「為了心愛的人,你願意做到什麼程度?」
繼《你的名字》後,新海誠睽違三年再度推出新作《天氣之子》。其中,兩部作品的共同核心命題,正是以下問句:「當心愛的人事物注定消逝,究竟人們願意付出多少來挽回?」《你的名字》中,主角鼓起勇氣回到悲劇發生之地逆轉時空,只為追索再見一面的可能;但在《天氣之子》裡頭,需要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是讓整座城市陷入萬劫不復的浩劫之中。
百分百放晴:少年邂逅與陽光普照
從鄉下來到東京後,十六歲的少年帆高原先抱持著喜悅,一心想在嶄新的城市闖出一片天。但未成年的他,想找份工作都四處碰壁,儼然被冰冷的大城市給擊敗,讓他最後只能住在速食店暫時避難。但帆高不知道的是,三天後將是他與「晴女」陽菜的初次相遇。
當桌上出現夢幻的大麥克,帆高望著遞上食物的女店員陽菜,彷彿是照亮他困窘生活的一道陽光。咬下麵包與生菜的清脆瞬間,這或許是他一輩子吃過最好吃的一餐。此刻,他再次獲得前進的勇氣,同時在心中埋下了怦然心動的種子。

事實上,陽菜不只暖心的為他人生命帶來陽光,她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能力:只要她誠心祈求,即便是狂風暴雨的壞天氣,天空也會呼應她的請求來驅散烏雲,透出一方陽光照亮大地。如此神奇的能力,更是讓帆高驚訝得目瞪口呆。原來,神話中的「天氣巫女」,就在自己的眼前現蹤。
隨著兩人合作,「100%晴天女孩」四處為人們祈來溫熱陽光。無論是市集、婚禮,或是小朋友的田徑比賽,只要需要好天氣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人們也因為藍天露出燦爛的笑容。陽菜發現,晴朗的天空竟能替人們帶來滿滿的美好與歡快。也許,自己的能力就該用來召喚無窮無盡的晴天,直到永遠。
異常與獻祭:人類面對氣候的一廂情願
「所謂天氣巫女,指的是人世與天空間的連結。」
作為上天與人類溝通的橋樑,儘管天氣巫女具有扭轉天象的能力,但這終究是要付出代價來做交換,並非可以無限制使用的美好天賦。說到這裡,隱約透露出人類不可違抗天氣的概念出現,投射到現實世界,我們的確在變遷劇烈的氣候面前無能為力。
有趣的是,在神社老爺爺的解說下,觀眾可以看到古代日本對於天氣的想像,是一隻巨大的龍神在背後操縱,地面則是碩大的鯰魚,可說是相當奇幻的背景設定。然而,當氣候開始失常,最終竟需要天氣巫女將自己當作活祭品獻上 ,才能讓大自然回歸平衡,召喚出正常的天氣。

不過,究竟什麼是「正常」?氣象局每每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大颱風、最猛烈降雨,但氣象觀測的歷史不就最近一百多年的事而已。會不會在兩三百年前,所謂狂風暴雨其實是司空見慣的景況,現代人卻將地球自然的現象,自以為是的歸類為不正常,甚至想加以規避、反抗?
到頭來,人們為了狹隘認知下的異常,卻頻頻透過巫女的意念改變天象,甚至試圖以獻祭一人的方式來交換長時間的陽光普照,這似乎一廂情願到了過於荒謬的地步。
煙花與巫女:絕美絢爛後的空無一物
《天氣之子》中,絕美畫面自然是新海誠強項。美不勝收的場景經過三年的精進後,顯得更上層樓。當出現在夏日祭典的煙花不斷在空中綻放,那可說是無比絢爛的動人瞬間。讓人不禁想將每個畫格截圖下來好好收藏一番,只能說必須在大銀幕才能體驗這美到停止呼吸的視覺饗宴。
至於如此美麗的花火得以盛開,依靠的仍是陽菜百分百放晴的能力。身穿和服的她在大樓屋頂祈來陽光的時刻,為劇情迎來了第一段高潮,彷彿世界日後都能沐浴在陽光之下。然而,凡事或許是需要代價的。隨後,東京迎來的是轟然而至的暴雨,使人瑟瑟發抖的低溫,以及措手不及的點點白雪。

「你希望這場雨停止嗎?」
穿著浴袍、全身超過一半化作透明狀的陽菜如此問著。帆高此時才發現,天氣巫女將成為活祭品的傳說不再夢幻,已然成為眼前的現在進行式。為了帶給人們藍天,陽菜的身體一點一滴的逐漸消失,只為換來眾人發自內心的笑容。但世人對於天氣貪婪的想望,卻重重壓在巫女的肩膀上,直到她與人間的連結徹底消失,以空無一物的形體作為陽菜人生隧道的盡頭。
一覺醒來,奇蹟般的陽光灑落,但陽菜穿著的浴袍裡已經空空如也,留下的是一旁感到悔恨的帆高。縱使世界恢復正常,但沒有陽菜的世界對於帆高來說,卻是猶如烏雲密佈的悲慘世界。當初,陽菜小小的身軀獨自扛著守護世界的重擔。

「只有我能看見你那小小的肩膀上/承載著世界/令我不禁感到眼眶泛淚」——〈大丈夫〉RADWIMPS
如同歌詞所寫,或許陽菜承擔的已經太多太多了,多到讓人忍不住紅了眼眶。是時候輪到他把心儀的女生拯救回來了。的確,世界將會再次陷入狂風暴雨,但沒有對方的世界,卻是黯淡無光到連生存的意義都不復存在。
傾城之戀:為了將你喚回,我情願讓雨水蔓延東京
「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張愛玲《傾城之戀》
這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所寫的句子,為了成就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香港最終陷落了。為了一段愛情,最終傾盡了一座城的所有。當我看到片中水漫東京的場景,不知怎的腦中浮現的正是《傾城之戀》。帆高拼盡全力將陽菜救回來的結果,卻是讓整個東京陷入滂沱大雨之中,三年來都沒有停止的跡象。
但就算如此又如何?與其讓陽菜一個人在遙遠的彼端受苦,不如讓雨水傾覆整座城市。正如同蘇打綠〈小情歌〉的歌詞:「你知道/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也會給你懷抱」更何況,這場大雨還是帆高選擇的結果,在大雨傾瀉東京和沒有對方的世界,他最終選擇的是放手讓世界崩壞。或許就像立花奶奶說的:「世界本來就在崩壞。」他只是在已經崩壞的世界中,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那道陽光。

雖然有許多人批評說,帆高不過就是16歲的中二輟學生,不只拿著槍對準自己的恩人,還在鐵軌上一路像個蠢蛋一樣狂奔。但這樣的單純與天真,或許正是成為大人的我們失去許久的熱忱。正因為這股熱忱,他才能將成功拯救自己深愛的人,將她從天氣巫女的悲劇宿命中徹底解放。
“院線影評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19-10-11 《地下狂熱趴》:比起反抗政府,我更想念一起狂歡的你
- 2019-10-04 《小丑》:不瘋魔、不成活,幻滅與重生的悲情喜劇
- 2019-09-20 《天氣之子》影評:為了妳,我寧願選擇放手讓世界崩壞
- 2019-07-05 【焦點院線】專訪《爸媽死了,我卻不想哭》導演長久允:喪禮才是最需要幽默感的場合
- 2019-06-28 【焦點院線】《寄生上流》:奉俊昊揭示了最恐怖的怪獸,正是人類自己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