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奧祕》:火星上不但有沙塵暴,有時還會出現「塵捲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火星上有大氣存在,但分量十分稀少,只有地球的1%左右。即使量少仍然因為存在的大氣,讓火星也產生了氣象。
文:藤井旭、荒舩良孝
動輒發生激烈風暴
火星上有大氣存在,但分量十分稀少,只有地球的1%左右。即使量少仍然因為存在的大氣,讓火星也產生了氣象。來自太陽的熱度讓火星地表增溫,大氣也隨之加熱而上升。地表的溫差造成上空的氣壓差,導致大氣飄移而產生風。火星的風向與地球十分相似,也曾分別在火星北緯50度附近觀測到相當於地球噴射氣流的風;在赤道附近所觀測到的風則相當於地球的信風或季風。
火星表面布滿微小的塵埃與沙粒。這些細微顆粒被風吹起而形成了沙丘地帶,或對岩石等造成侵蝕,而造就了火星獨特的地形。此外,火星很頻繁發生捲起塵埃與沙粒的沙塵暴(dust storm)。而這樣經常發生的沙塵暴,規模也大小不一,小規模僅限於局部地區,大規模則可能覆蓋整顆火星。
一旦發生沙塵暴,火星探測任務也會大受影響,不但無法從軌道器看見火星表面,探測車的太陽能板也會被塵埃蓋住而難以發電等等。在重現火星環境的實驗中,逐步得知火星上會產生時速超過100㎞的風,捲起塵埃與沙粒。據悉正因為這些被捲起的塵埃飄浮於火星大氣中,所以火星的天空看起來才會是粉紅色或橘色而非藍色。另外,火星上還觀測到沙塵暴的同類,也就是塵埃與沙粒呈漩渦狀打轉並捲成柱狀的塵捲風(dust devil)。



水的存在逐漸明朗化
根據水手9號、維京1號、2號等的探測結果,證實火星上沒有大型生物,是一顆相當乾燥的行星,表面也未曾發現液態水的跡象。
目睹這番景象相信當時應該讓一大票人感到失望吧。然而這些探測任務同時還帶回了令人玩味的結果。那就是火星表面有許多由水流所造成的地形。
可是,這些地形是否真由水流所形成,倒也令人半信半疑,因此在科學家之間引起了議論。
話又說回來,就算火星表面真的有水存在,大部分科學家的看法還是認為那是數十億年之前就有的事。不過1999年,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GS)所帶來的發現,讓人們對火星之水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在撞擊坑的內壁或沙丘斜面等處,發現被水沖蝕的痕跡。而且這些痕跡是數百年前留下的,就地質學來看是屬於比較近期的產物。因為這個發現,各種假說紛紛出現,例如火星地底或許有水冰的存在,或是現在仍有水脈等等。
2004年年初順利登陸火星的2台探測車︱精神號與機會號,對撞擊坑內壁進行調查,證實沉積岩的存在。


在地球上,沉積岩是土石被河川等運搬到河口附近所堆積而成的。也就是說,沉積岩的存在乃是火星也有河川、海洋或湖泊等的證據。實際上,火星的沉積岩也具備與水相關的特徵。其他還有赤鐵礦或硫酸鹽礦物等物質被發現,可視為火星過去曾有液態水存在的證據。因為一般要經過水中沉澱才會形成這些礦物。
2008年5月在火星北極地區著陸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於6月15日在地面挖掘1∼2m處的地方發現了類似冰的物質。當時無法直接確認這個物質的真實成分,不過因為4天後便自然消失,所以研判可能是水凍結後所形成的物質。而且鳳凰號將土壤樣本加熱至100℃所產生的氣體成分中,確實含有水蒸氣,相當於獲得了火星表面具有水分的間接證據。
歐洲探測器火星快車號也發表了證實有水存在的觀測結果。

首先,透過紅外線光譜觀測的結果,證明了分布於火星南極的極冠中含有豐厚的水冰。火星的北極與南極皆有被冰覆蓋的極冠。該極冠應該是由二氧化碳冰(乾冰)與水冰所形成的,不過透過火星快車號的觀測,逐步得知南極冠儲藏著超出以往推測的大量水冰。

分析觀測資料後,得出位於火星南極的水冰廣達數百平方㎞。而且經由透地雷達探測儀所進行的分析顯示,極冠的乾冰下方是廣闊的凍土層,九成以上都是水冰所形成的。
以往總認為火星的水是呈冰凍狀態存在於地底,而現在,這些冰的相關資訊也具體展現在世人面前。另外,如果這些冰完全溶解,在整個火星表面的水深將可達11m的高度。
接著,MRO的研究團隊於2015年9月宣布,在分布於火星南半球中緯度至赤道附近的撞擊坑內壁發現了值得推敲的紋路。據悉這些紋路只有在氣溫高於零下23℃的夏季期間才看得到。這些紋路在夏季期間會朝向斜面下方逐漸延伸,但是一入秋便會消失無蹤,等到下一個夏季來臨後又會再度出現紋路。因此,這些紋路被稱之為RSL(Recurring Slope Lineae:季節性斜坡紋線)。
針對MRO所搭載的光譜儀資料進行分析後,得知RSL具有含水礦物。雖有含水礦物存在,但並無法斷言火星表面存有液態水。不過,綜合僅限夏季期間可觀測到條紋,以及條紋會慢慢擴展的這些現象,形成這些線條紋路是水的可能性很高。

透過眾多探測器的探測,目前火星上有水存在的可能性也愈來愈大。只不過這些結果幾乎都是軌道器從環繞火星的軌道所得到的。為了證實火星的確有水存在,必須真正從火星地殼發現水才算數。

目前火星上有機會號探測車還在執行任務,今後也有計畫將新探測車送往火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探測車早晚會偵測到水吧!(編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已於2019年2月13日正式宣布「機會號」任務結束)
書籍介紹
《火星的奧祕 Guide to Mars:解讀紅色行星》,台灣東販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趣味科學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19-11-06 不只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他的鎂光燈生涯
- 2019-10-30 跨越時空的驚人之舉:「語言」如何演化為人類的專屬特徵?
- 2019-10-23 《火星的奧祕》:火星上不但有沙塵暴,有時還會出現「塵捲風」
- 2019-10-16 〈三輪車〉與貨幣乘數:要五毛給一塊很奇怪?但五毛真的可以變一塊
- 2019-10-09 普悠瑪列車為何翻覆?高中物理告訴你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