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那些在台灣做地方創生的人們(下):從老街、老店到老屋,把「老」拿掉還能有什麼可能?

那些在台灣做地方創生的人們(下):從老街、老店到老屋,把「老」拿掉還能有什麼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方創生政策下政府釋出了許多資源,但團隊而言應該要思考「怎麼用」,更重要的是,應該先要有想做的、即使沒有政府挹注也仍想執行的計畫才開始,而不是為了領取政府補助而生出迎合政策方向的計畫。

文:游婉琪

早在「地方創生」四字火紅前,地方創生概念已經悄然進駐台灣個角落。過去幾年來青年人口的流動,讓鄉村的職業想像不再單一。從獨立書店、特色咖啡廳到友善土地店家,年輕世代靠著理念與創意,打造著自己心目中的家園。無形中,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對地方上帶來改變,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們造訪,透過彼此串連,讓這條艱辛的道路步伐能夠走地更堅定。

陰錯陽差來到基隆的「黑后風華」創辦人黃彰琦,以基隆地方作物,如綠藻、土肉桂等,製成了口味獨特的精釀啤酒。又以每年沿著黑潮來到基隆的飛魚,研發各種創意加工品。創業五年來,他坦承一路上都是「跌跌撞撞」,看準基隆未來的發展潛力、地方創生政策的推行,他樂觀期待下一個五年,基隆將會有截然不同的風景。

在熱門打卡景點正濱漁港彩繪房屋的正前方,黃彰琦找到一座四層樓透天厝,正準備翻修成地方創生據點。他細數,目前他計畫將一樓打造成風味實驗室,提供釀酒、烘培設備,讓有意投身釀酒業與烘培業的團隊進駐使用。二樓則規劃成展演空間,舉辦各類講座之餘,平時也可以當成小旅行休息站,三樓則打算經營預約式私廚,以基隆水產、在地食材釀成的美酒,吸引高檔客群。

黃彰琦_基隆
Photo Credit: 游婉琪

另一個跳出舒適圈、投身地方創生的面孔,則是82年次的陳佳鴻。畢業後他原本任職顧問公司,負責撰寫各類計劃案,替民間爭取公家資源。去年,當他手上負責的地方創生案子結束後,陳佳鴻開始自我懷疑:顧問公司雖然有能力寫出漂亮的計劃案,但內容可能不見得真正符合地方居民的需求。

在顧問公司裡,陳佳鴻常常覺得,自己角色比較像是代工者,消耗了地方情感,從補助案中得到了獲利,當顧問角色在案子執行結束後離開,陳佳鴻不知道,緊接著投身下一個計劃案的自己,後續還能夠在地方上留下什麼?在沒有外力支援的地方,是否又能夠持續前進?

一方面為了找尋答案,另方面對於美濃有著獨特情感,陳佳鴻辭去工作,組織美濃在地青年團隊,透過深蹲地方,希望能替鄉鎮帶來更多資源,從根本改變地方。

在陳佳鴻進駐的美濃永安聚落,有許多帶著濃厚客家色彩的伙房,因為後代子孫移居外地,讓伙房成為了供奉祖先牌位的屋子。陳佳鴻觀察,永安聚落條件符合許多政府補助案,但過去申請率並不高。帶著過去在顧問公司的專業,他希望串連原本就有在替地方做事的年輕人與特色店家,正巧,他找來了其中一名返鄉青年陳立蕙今年正準備修繕自家伙房,未來,這裡將成為團隊未來的據點,一步步讓永安聚落改頭換面。

懷抱著滿腔熱血的地方創生推手,該如何走出不一樣的路?

黃彰琦觀察,目前台灣地方創生發展,洋溢著濃濃復古風情,從老街、老店到老屋,有時他難免會想,假如把「老」拿掉,地方創生還能有什麼可能?他認為,公部門在推地方創生時,應該要有更多不同想像,而不是大量複製著類似的元素,讓鑑別度慢慢消失。

黃彰琦表示,台灣畢竟面積不大,即使是不同地方上的居民,經歷過的歷史大多十分相近,如果都是以「老」作為主要元素,A地做出來的地方創生很可能與B地沒有明顯差異。假如負責評審的委員觀念停留在地方創生必須既定的模組,不符合模組的就拿不到計畫補助,未來台灣各地的地方創生案例,將難以突顯出真正在地的特色。

過去在顧問公司工作的陳佳鴻,經常聽聞地方人士問他:「你們怎麼又來了?」「怎麼又是一樣的事?」在許多鄉村裡頭,人們常常抱怨「政府都沒有來幫我們」但陳佳鴻的疑惑卻是,「你們自己怎麼沒有先動起來?」

陳佳鴻_美濃2
Photo Credit: 游婉琪

與其期待政策扶植,陳佳鴻認為,地方創生首先必須能夠符合在地人需求,凝聚共識找到地方上真正需要的元素。「地方創生做出來的東西是必要讓地方人喜歡,不是只有一味迎合觀光客胃口,而失去地方特色」。

在八斗子旅遊的歐陽瑞蓮眼中,「地方創生除了地方、產業、人才以外,還必須加上品牌來包裝」一旦地方有了辨識度,自然容易成為品牌。地方創生對她而言,就是要找出一個地方的DNA,找出地方上既有的美好,經過重新包裝整理,才能讓地方上既有的產業與文化延續。

地方創生除了不夠創新,一旦步伐過於倉促,難免淪為炒短線,讓政策難以長久推行。歐陽瑞蓮認為,地方創生沒有捷徑,必須循規蹈矩慢慢走,才能夠把路走的可長可久。倘若公部門在推動地方創生時,為了急於展現績效而落入KPI迷思,一旦出現成功樣本,就急著把A地的經驗搬到B地。「這就像是把熱帶植物移植到寒帶,你覺得有辦法深耕嗎?」

在台東成立第一座共同生活空間「邸Tai Dang」的劉誥洋表示,地方創生要做到真正成功,絕非一蹴可幾。他舉例,日本地方創生經典成功案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在第一屆舉辦前,花了五年時間舉辦兩千多場說明會。即使順利舉辦後,前四屆時在賠錢,直到第五屆開始,大地藝術季才真正讓世界看見這個一年裡頭有一半都在下雪的地區,前後整整歷時23年。黃彰琦則比喻,投身地方創生像是玩股票,「沒有可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板」,必須要耐心等候對的契機,過程中股價甚至還可能會跌,考驗投身者的毅力與決心。

劉誥洋觀察,台東這幾年因為熱氣球節,確實吸引很多青年返鄉。由於東部工作機會不多,他們通常「家裡有房的就開民宿、家裡有田就種田」,能夠維生的繼續留下來,更多的卻是幾年後又選擇離開。劉誥洋指出,回鄉者在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挑戰,初期最常見的通常是資源有限。如「邸Tai Dang」剛成立時,光是整理據點台東舊糖廠宿舍就花了將近100萬,為了推出特色地圖,他借助是專長換宿插畫家協助。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