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台灣做地方創生的人們(下):從老街、老店到老屋,把「老」拿掉還能有什麼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方創生政策下政府釋出了許多資源,但團隊而言應該要思考「怎麼用」,更重要的是,應該先要有想做的、即使沒有政府挹注也仍想執行的計畫才開始,而不是為了領取政府補助而生出迎合政策方向的計畫。
文:游婉琪
早在「地方創生」四字火紅前,地方創生概念已經悄然進駐台灣個角落。過去幾年來青年人口的流動,讓鄉村的職業想像不再單一。從獨立書店、特色咖啡廳到友善土地店家,年輕世代靠著理念與創意,打造著自己心目中的家園。無形中,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對地方上帶來改變,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們造訪,透過彼此串連,讓這條艱辛的道路步伐能夠走地更堅定。
陰錯陽差來到基隆的「黑后風華」創辦人黃彰琦,以基隆地方作物,如綠藻、土肉桂等,製成了口味獨特的精釀啤酒。又以每年沿著黑潮來到基隆的飛魚,研發各種創意加工品。創業五年來,他坦承一路上都是「跌跌撞撞」,看準基隆未來的發展潛力、地方創生政策的推行,他樂觀期待下一個五年,基隆將會有截然不同的風景。
在熱門打卡景點正濱漁港彩繪房屋的正前方,黃彰琦找到一座四層樓透天厝,正準備翻修成地方創生據點。他細數,目前他計畫將一樓打造成風味實驗室,提供釀酒、烘培設備,讓有意投身釀酒業與烘培業的團隊進駐使用。二樓則規劃成展演空間,舉辦各類講座之餘,平時也可以當成小旅行休息站,三樓則打算經營預約式私廚,以基隆水產、在地食材釀成的美酒,吸引高檔客群。
另一個跳出舒適圈、投身地方創生的面孔,則是82年次的陳佳鴻。畢業後他原本任職顧問公司,負責撰寫各類計劃案,替民間爭取公家資源。去年,當他手上負責的地方創生案子結束後,陳佳鴻開始自我懷疑:顧問公司雖然有能力寫出漂亮的計劃案,但內容可能不見得真正符合地方居民的需求。
在顧問公司裡,陳佳鴻常常覺得,自己角色比較像是代工者,消耗了地方情感,從補助案中得到了獲利,當顧問角色在案子執行結束後離開,陳佳鴻不知道,緊接著投身下一個計劃案的自己,後續還能夠在地方上留下什麼?在沒有外力支援的地方,是否又能夠持續前進?
一方面為了找尋答案,另方面對於美濃有著獨特情感,陳佳鴻辭去工作,組織美濃在地青年團隊,透過深蹲地方,希望能替鄉鎮帶來更多資源,從根本改變地方。
在陳佳鴻進駐的美濃永安聚落,有許多帶著濃厚客家色彩的伙房,因為後代子孫移居外地,讓伙房成為了供奉祖先牌位的屋子。陳佳鴻觀察,永安聚落條件符合許多政府補助案,但過去申請率並不高。帶著過去在顧問公司的專業,他希望串連原本就有在替地方做事的年輕人與特色店家,正巧,他找來了其中一名返鄉青年陳立蕙今年正準備修繕自家伙房,未來,這裡將成為團隊未來的據點,一步步讓永安聚落改頭換面。
懷抱著滿腔熱血的地方創生推手,該如何走出不一樣的路?
黃彰琦觀察,目前台灣地方創生發展,洋溢著濃濃復古風情,從老街、老店到老屋,有時他難免會想,假如把「老」拿掉,地方創生還能有什麼可能?他認為,公部門在推地方創生時,應該要有更多不同想像,而不是大量複製著類似的元素,讓鑑別度慢慢消失。
黃彰琦表示,台灣畢竟面積不大,即使是不同地方上的居民,經歷過的歷史大多十分相近,如果都是以「老」作為主要元素,A地做出來的地方創生很可能與B地沒有明顯差異。假如負責評審的委員觀念停留在地方創生必須既定的模組,不符合模組的就拿不到計畫補助,未來台灣各地的地方創生案例,將難以突顯出真正在地的特色。
過去在顧問公司工作的陳佳鴻,經常聽聞地方人士問他:「你們怎麼又來了?」「怎麼又是一樣的事?」在許多鄉村裡頭,人們常常抱怨「政府都沒有來幫我們」但陳佳鴻的疑惑卻是,「你們自己怎麼沒有先動起來?」
與其期待政策扶植,陳佳鴻認為,地方創生首先必須能夠符合在地人需求,凝聚共識找到地方上真正需要的元素。「地方創生做出來的東西是必要讓地方人喜歡,不是只有一味迎合觀光客胃口,而失去地方特色」。
在八斗子旅遊的歐陽瑞蓮眼中,「地方創生除了地方、產業、人才以外,還必須加上品牌來包裝」一旦地方有了辨識度,自然容易成為品牌。地方創生對她而言,就是要找出一個地方的DNA,找出地方上既有的美好,經過重新包裝整理,才能讓地方上既有的產業與文化延續。
地方創生除了不夠創新,一旦步伐過於倉促,難免淪為炒短線,讓政策難以長久推行。歐陽瑞蓮認為,地方創生沒有捷徑,必須循規蹈矩慢慢走,才能夠把路走的可長可久。倘若公部門在推動地方創生時,為了急於展現績效而落入KPI迷思,一旦出現成功樣本,就急著把A地的經驗搬到B地。「這就像是把熱帶植物移植到寒帶,你覺得有辦法深耕嗎?」
在台東成立第一座共同生活空間「邸Tai Dang」的劉誥洋表示,地方創生要做到真正成功,絕非一蹴可幾。他舉例,日本地方創生經典成功案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在第一屆舉辦前,花了五年時間舉辦兩千多場說明會。即使順利舉辦後,前四屆時在賠錢,直到第五屆開始,大地藝術季才真正讓世界看見這個一年裡頭有一半都在下雪的地區,前後整整歷時23年。黃彰琦則比喻,投身地方創生像是玩股票,「沒有可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板」,必須要耐心等候對的契機,過程中股價甚至還可能會跌,考驗投身者的毅力與決心。
劉誥洋觀察,台東這幾年因為熱氣球節,確實吸引很多青年返鄉。由於東部工作機會不多,他們通常「家裡有房的就開民宿、家裡有田就種田」,能夠維生的繼續留下來,更多的卻是幾年後又選擇離開。劉誥洋指出,回鄉者在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挑戰,初期最常見的通常是資源有限。如「邸Tai Dang」剛成立時,光是整理據點台東舊糖廠宿舍就花了將近100萬,為了推出特色地圖,他借助是專長換宿插畫家協助。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19-10-07 從社會脈絡看地方創生:為何鄉村卻不斷被夾娃娃機攻佔?
- 2019-09-30 日本加賀市「地域振興協力隊」,如何與地方公所相輔相成?
- 2019-09-23 那些在台灣做地方創生的人們(下):從老街、老店到老屋,把「老」拿掉還能有什麼可能?
- 2019-09-16 那些在台灣做地方創生的人們(上):返鄉、留下、移居,取經日本的地方創生如何落地生根?
- 2019-09-09 日本加賀市「地域振興協力隊」,如何與大城市「搶人」?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