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大火,其實跟台灣的企業有些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從位於亞馬遜雨林的巴拉圭,以及擁有西半球第二大熱帶雨林的尼加拉瓜進口的牛肉將近1萬公噸,占台灣牛肉進口量的7.7%,2017年,台灣也從巴西進口了108萬噸黃豆,其中有8.3萬噸產地是亞馬遜雨林區。
文:趙家緯(歷經環保團體、官方智庫及學研單位等多重視角的能源轉型工作者。相信政策評估的價值,懷疑量化模型的慣性 ; 相信多方協作的效用,懷疑管制俘虜的自主 ; 相信公民審議的解放,懷疑資訊基建的近用。現任職於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建立臺灣轉型公民智庫為目標)
真正的雨林假新聞
八月份席捲全球傳媒關注的重要議題,是亞馬遜雨林大火。由於氣候變遷對於政治議程設定的影響力日增,加上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一上任旋即鬆綁許多保育法規。這次大火所引起的森林面積損失,雖仍較2008年為低,起火點數量也未高過2010年,但引發的公眾討論度甚至政治場域的辯論,則達到近年森林議題高峰。
而臺灣大眾也因著在社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照片,以及國際名人的呼籲,增加了對於雨林議題的討論。但在此時,知名的YouTuber呱吉則製作了「亞馬遜大火是假新聞嗎?」的節目,批評當前對於亞馬遜雨林大火的報導有誇大不實之處。
但若檢視該集內容,則可發現其腳本乃為立基於「環境進展」(Environmental Progress)創辦人麥可・謝倫伯格(Michael Shellenberger)於《富比世》雜誌上的「Why Everything They Say About The Amazon, Including That It's The 'Lungs Of The World,' Is Wrong」一文。
在國際氣候議題圈,麥可・謝倫伯格大力貶抑再生能源以擁護核電發展的觀點,向來引發諸多爭議。而此篇專欄刊出後,亦引發廣泛討論。 在該文中被多次引述的雨林保育學者Daniel Nepstad,亦受訪反駁謝倫伯格文章對其論點的誤用。知名的自然保育新聞網Mongabay的創辦人Rhett Butler更以「講好聽是草率,講難聽點是欺騙」(sloppy at best, and deceiving at worst)評論謝倫伯格的文章。

如該文中引述Nepstad説法,指「亞馬遜雨林製造很多氧氣,但大豆田以及放牧用地也有同樣功能」,行文間形塑農牧需求對雨林影響不大的文章氛圍。但實際上,Nepstad多次強調草原化對於雨林最大的威脅。
如該文中提及Nepstad認為乾季時的意外火災才是亞馬遜的大敵,但Nepstad指出亞馬遜雨林所有的火災,幾乎都是因人為有意而起,而非意外。且Nepstad非常樂見於當前公眾對於亞馬遜雨林大火的關注,強調現在是保育行動的關鍵時刻,要建立全面性的長期保育策略。
全球亞馬遜行動,雙向施壓政府與企業
但要落實長期雨林保育策略,僅跟巴西政府施壓是不足的。亞馬遜觀察、反抗滅絕以及巴西原住民總會,在9月5日發起全球亞馬遜行動日。呼籲各國關注雨林大火人士,可到該國的巴西大使館、貝萊德分部、匯豐銀行、沃瑪、Costco等處抗議,呼籲巴西與大企業負起責任。亞洲唯一有發起行動的地方是身處動盪之中的香港,反抗滅絕香港分部發起在巴萊德香港辦公室前抗議。
該行動聲明中指出「像嘉吉、JBS和Mafrig這樣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是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的主要驅動因素。他們的產品隨後由Leclerc、Stop Shop、Walmart和Costco等零售商銷售。零售商的背後是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提供信貸和融資,使他們能夠擴展到亞馬遜雨林,如像BlackRock、JP摩根大通、桑坦德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匯豐銀行等公司。這些金融家不僅破壞我們的森林,他們更從中獲利。」
因此該行動提出下列訴求:
- 對任何破壞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或盜竊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土地的公司,應立即停止採購和融資。若未來有違規行為發生時,應立即採取行動,將其排除於供應鏈之外。
- 建立全行業機制,監測和制止南美洲本土生態系統的破壞。
- 針對環境和人權維護者以及公民運動倡導者的攻擊,制定並實施零容忍政策。
- 迅速訂定新的採購策略,僅向願意增加天然林覆蓋率和保護原住民權利(包括諮商權和知情同意權)的國家購買相關產品。
- 與公民社會合作,通過加強監管框架和執法,積極和公開支持政府保護本土生態系統和原住民人民及當地社區權利的努力。
- 要求供應商實施再生農業生態農業實踐,以可驗證地改善土壤健康,水質和生物多樣性。
- 制定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公共目標,將蛋白質消費的很大一部分,迅速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選擇(意即降低肉食量)。

公司治理怠惰,激增毀林風險
若欲將臺灣激增的雨林關注,導向具有倡議行動的方向,首先需釐清臺灣的消費需求和雨林的關聯性。 在眾所關注的牛肉生產鏈對雨林的衝擊上,臺灣從巴西進口的牛肉量數量甚微。但從同樣位於亞馬遜雨林的巴拉圭,以及擁有西半球第二大熱帶雨林的尼加拉瓜進口的牛肉,則將近1萬公噸,占台灣牛肉進口量的7.7%。
在黃豆方面,依據「透明供應鏈促進永續經濟」(Transparent supply chain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es, TRASE)研究計畫的統計資料,2017年時臺灣從巴西進口了108萬噸黃豆,其中有8.3萬噸產地是亞馬遜雨林區。
因此若欲採取積極行動,農委會應要求牛肉與大豆的進口業者,提出雨林保育相關認證,並協調各大零售業者,共同向其供應商施壓。方可減緩臺灣因為對於肉品與豆製品需求,對於雨林產生的潛在衝擊。

但全球雨林所在地,不僅亞馬遜。若要全面性的防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我們必須關照臺灣企業在全球森林保育上的作為。
依照「全球樹冠層計畫」(Global Canopy)的最新2018年「森林500強」(Forest 500)報告,該報告針對評估森林風險產品供應鏈上最具影響力的350家企業以及150家金融機構,針對其在牛、棕櫚油、大豆和木材等四種產品上,依照企業對此議題的關注程度、具體承諾、行動涵蓋範疇、定期監測與稽核等準則的表現,進行評等。
Tags:
雷亞遊戲作品下載破億的秘密,聯手Google Cloud開源又節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1 年創立的雷亞遊戲(Rayark Inc.),從 2013 年就攜手 Google Cloud 導入相關雲端服務,雙方合作長達十年的關鍵是什麼?
2011年創立的雷亞遊戲(Rayark Inc.),秉持把感動永久留存在玩家心中的信念與堅持,不論是音樂節奏、休閒趣味、科幻動作、又或是策略RPG不同型態的作品,都希望創造出呈現時代回憶的經典製作。每回推出新款遊戲都能叫好又叫座,雷亞遊戲旗下作品的總下載數,全球上看1.3億次。
「我們的優勢,在於故事的呈現及藝術表現,創造出一個讓玩家與故事有聯結的世界觀,」雷亞遊戲技術長Alvin Chung回應。為了精進作品內涵、拓展遊戲更多可能性,雷亞遊戲從2013年就開始積極將開發架構、維運流程搬遷到雲端環境,進而讓團隊養成敏捷的協作文化。

Alvin Chung解釋,「我們希望把更多心力投入設計遊戲本身,同時優化玩家體驗服務,而不是過度分心或花太多資源去顧及底層網路架構,透過雲端工具源創造更大的效益。」若把一款遊戲從無到有,可拆分為企劃、開發、測試、上線等流程,這些不同階段的工作環境,雷亞目前是放在Google Cloud平台上運行。
完善數據治理工程,雷亞遊戲成立數據部門洞悉營運實況
一款遊戲要讓玩家感動,絕對不能只有感性要素,更需要從理性角度洞察玩家行為數據,才能讓用戶的留存保持穩定。尤其現代企業都知道,數據對於公司經營等同石油的價值,於是,雷亞決定成立數據部門,作為輔佐商業決策判斷的後勤核心團隊。
雷亞遊戲產品發行處數據分析部部長Denny Huang表示,「以前只用database,資料的細緻度不夠;打個比方,透過database只能看存摺的結餘,無法回溯歷程資訊;後來成立數據部門,把伺服器的log收進資料倉儲Google BigQuery,等於帳本的每筆明細都會留下記錄,再結合商業智慧與分析軟體Tableau,讓DAU(日活躍用戶)、MAU(月活躍用戶數)、留存率、付費率這些指標以視覺化圖表完整呈現。」

為了貼近玩家的需求、打造出更符合市場想法的作品,雷亞的營運團隊也希望藉由數據深入鞏固與玩家的黏著度,進而排除不利玩家留存的情境,就能事先透過BigQuery搭配Firebase實現A/B Testing。Alvin Chung舉例,遊戲業相當重視玩家前10分鐘的留存率,如果發現新手歷程在某一區卡關過久,他們就會調閱BigQuery內的玩家行為資料,找出用戶成長停滯的原因,進而修正遊戲的設計機制。透藉由此檢視及驗證方法,促使玩家加入遊戲的前10分鐘留存率提升50%。
盤點目前雷亞數據部門使用BigQuery的數據狀況,每天處理報表容量達9TB、單日300G流量,以及儲存操作紀錄超過300TB。如此龐大的資料量,雷亞也透過BigQuery搭配Tableau,落實更細緻的商業邏輯判斷。
Denny Huang分享其中一個情境:他們想知道玩家在特定戰場,怎麼運用卡牌的排列組合,這時候就能借助BigQuery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掌握某個關卡的通關率是否落在合理範圍。後續透過數據分析,找到禮包購買率的最佳時機點,並微調設定禮包內容物,以強化玩家購買誘因,讓特定產品付費率增加17%、 單一活動營收增加16%。
把關伺服器預算有效節流,借助BigQuery從每月縮短到每日掌握報表
如果說提升禮包購買率、留存時間拉長,對於遊戲開發商是「開源」策略,那麼透過Google Cloud來檢視整體服務的運作效率,則屬於「節流」手段。雷亞遊戲就提到,他們所部署的伺服器牽涉相當龐大的機器種類,內容涵蓋資料倉儲單元、資料庫單元、以及運算單元,運行過程勢必就會有所花費,這也是遊戲商的成本之一。
雷亞遊戲網站可靠性工程(SRE)工程師Gene Liu表示,「洞察伺服器維運數據,可以知道我們的後端服務是否有效率?服務品質如何?又或是有沒有讓玩家收到錯誤訊息狀況?透過監控整體後端服務的健康程度以及資源用量,讓我們知道研發資源需優先最佳化哪些項目。」
從上述情境可觀察到,SRE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確保確保遊戲對內和對外服務的穩定,並且維持一定品質的玩家遊玩體驗。以對內服務來說,遊戲伺服器傳數據給BigQuery的過程,不但要保持通暢,而且也盡可能不會掉失任何資料。不過也因為遊戲玩家來自全球不同時區,等於系統的流量高低峰是24小時在變動;甚至若有特殊行銷檔期,玩家在同一時間大量湧入領獎勵,SRE團隊就要花更多時間在監測伺服器的運作狀態。

Gene Liu對此提到,「我們的後端服務部署於Google Kubernetes Engine之上,後端服務向BigQuery寫入資料是透過Pub/Sub,而Pub/Sub與BigQuery都是全代管的服務,可以大幅度减輕我們的工作負擔,不用手動擴展或縮減設定雲端服務所使用的資源,跟以前的維運工具相比,現在的管理模式可以節省非常多時間。」
另一方面,Gene Liu接著說,雷亞也在雲端環境架設資料視覺化網路應用程式平台Grafana,Grafana可以在網路瀏覽器內顯示資料圖表,並提供警告功能。因此一旦監測到數據峰值異常,就能立刻行動來最佳化産品的效能,或是有效排除伺服器原本不應浪費的成本。
「現在雲端服務的費用以raw data傳到BigQuery後,能透過Grafana即時檢視哪個專案的伺服器以及流量花多少錢,或發現花費異常時候,可以找到是哪個專案開的運算資源。以前要每個月收到帳單才知道費用,現在則是可以即時得知系統數據,並在數小時內掌握各項雲端服務的費用。」Gene Liu補充道。
期待以敏捷方式迭代產品,提供玩家即時又彈性服務
雷亞與Google Cloud的合作,除了上述相關應用,其他還包含Cloud Load Balancing、Compute Engine、Dataflow、Cloud Monitoring、Cloud Logging以及Google Workspace等解決方案,在其他業務及跨部門協作過程有廣泛運用。

Alvin Chung最後回應,「我們多年來觀察Google Cloud持續發布新功能,讓雷亞在做數據分析、維運上更穩定,也希望借力於雲端讓我們越來越省心,專注在遊戲的開發或加速迭代新的産品,更即時觀察市場的回應,進而縮短time to market的腳步。」
由此可見,雷亞遊戲在實現打造具時代回憶的偉大作品之際,藝術也要融合技術,除了讓玩家在遊戲過程感到幸福,同時也基於雲端應用,提供玩家快速又彈性的滿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