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度的伊斯蘭傳教士,何以觸動了馬來西亞敏感的族群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是宗教多元的國家,然而來自印度的伊斯蘭傳教士扎基爾·奈克,卻觸動了宗教敏感議題,挑戰了在馬國,究竟言論自由與顧及他族感受,是否能魚與熊掌兼得的難題。
馬來西亞是宗教多元的國家。平時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興都教(Hinduism,即印度教)、錫克教(Sikhism)和華人民間信仰(如觀音、天公、媽祖等)的信徒之間互不干涉,各自發展自己的宗教社群。然而,宗教爭端在公共領域中日趨常見——小自清真蛋糕、清真手推車、熱狗不能叫「熱狗」,大至天主教週報禁用「阿拉」字眼、印度廟拆遷、孩童改教等議題,都引起各族强烈的爭論和衝突。近來,一名來自印度孟買的伊斯蘭傳教士扎基爾·奈克(Zakir Naik),再次觸動了宗教敏感議題。
扎基爾·奈克,何許人也?
扎基爾穿西裝、打領帶、能説一口流利的英語,且傳教面向不同國家的不同族群。他的傳教方式,跟美國的基督教電視佈道家(televangelist)類似。他透過自己的電視台「和平電視」(Peace TV)和Youtube頻道,向觀眾解釋伊斯蘭教的所謂「基本常識」,如同性戀、耶穌、一夫多妻制、穆斯林不吃素的原因等。影片還包括了不同宗教信徒在講演會上改信伊斯蘭教的當場見證。扎基爾除了對穆斯林講解「伊斯蘭知識」,還擅於做宗教比較(comparative religion)。像是他最常比較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並由台下的信徒向他提問。然而,影片雖說是辯論(debate),但很多時候扎基爾似乎只截取對其有利的觀點。
扎基爾的佈道不僅限於印度,他到過世界各地進行演講,如奈及利亞、日本、土耳其、印尼等地。但由於他涉嫌支持恐怖主義,被禁止進入英國和加拿大,以及在孟加拉佈道。成立於紐約和倫敦的跨黨派非政府組織Counter Extremism Project指出,扎基爾對2016年7月孟加拉首都達卡的恐怖襲擊事件發起者有影響,又認為9/11事件是小布什政府內部製造的事件。因此,孟加拉政府禁止他的頻道「和平電視」在國內播出,而印度政府在2017年4月發出逮捕令,以涉嫌恐怖主義和洗錢的罪名試圖逮捕他。然而扎基爾已經不在印度,轉而在沙烏地阿拉伯、印尼和馬來西亞遊走。
在2015年得到馬來西亞永久居民身份後,扎基爾在馬國舉辦了多次講演。不同族群和宗教對他的講演觀感不一。對於馬來穆斯林,他受到極右派「土著權威組織」(Perkasa)、伊斯蘭黨、巫統和土著團結黨的部分領袖支持。反對扎基爾的群體,有「興都權益會」(Hindraf)、民主行動黨、馬華公會和印度國大黨的領導層。譴責他的馬來人還包括了G25馬來精英組織、退伍軍人組織「愛國會」(National Patriots Association)和人權律師Siti Kasim。不傾向遣返扎基爾,但主張監督他的言行的組織,有公正黨、誠信黨和多數馬來領袖,如首相馬哈迪、公正黨主席安華和内政部長慕尤丁。
扎基爾最近的爭議,是其於8月8日在馬來半島東岸吉蘭丹州的講座上發表種族性言論。他先稱興都教徒在馬來西亞得到的權利,一百倍大於穆斯林在印度得到的權利。他還聲稱馬來西亞興都教徒支持印度總理莫迪(對他的遣返要求),甚於首相馬哈迪。他又說華人多數不在這裡(馬來西亞)出生。作為新的客人,如果要他回去,先讓「舊客人」華人回去。發表歧視印度人和華人的言論後,扎基爾遂即被禁止公開發言,以防止他繼續煽風點火。

扎基爾最大的問題,是想藉助族群矛盾來獲取馬來社會的支持
扎基爾或對本地印度人和華人不甚了解,或使用詭辯術來合理化他的觀點。馬來西亞興都教徒和印度穆斯林,都受到身為多數的馬來人和印度興都教徒的打壓,理應同等地同情、理解,而非繼續煽動仇恨。他在呼籲關注喀什米爾事件的同時,並未提起馬來西亞興都教徒受到宗教打壓的事件(如印度廟被拆),也未提及馬來西亞淡米爾人的經濟和社會處境。
當扎基爾質疑馬來西亞興都教徒的忠誠度時,他未認識到穆斯林在西方國家(如土耳其裔德國人、美國穆斯林)被質疑「雙重效忠」(dual loyalty)之時,受到當地知識分子的大力批判。至於「新舊客人」之爭,是馬來西亞最敏感的種族性言論,扎基爾也不知他已踩過言論紅線。他似乎不知道絕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是本地出生,而非如他般在印度出生,且只是永久居民。
言論自由與族群和諧的競合
民主社會應不應該禁止一個人發言的權利,即使其涉及敏感的種族和宗教議題?是否應全面開放自由言論,讓各個群體可以相互辯論?事實上,此主張只適用於「非民族國家」、且未有立法規定何謂「主體民族」的移民國家,像是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和美國。而馬來西亞在建國初始,已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語為國語、馬來民族有特殊的土著權利(bumiputera)。
換言之,非馬來人、非穆斯林在探討伊斯蘭教和馬來文化之時,往往要顧忌言論會否冒犯主體民族馬來穆斯林,甚至要當心會否觸犯法律。8月華人民間教育組織董總就因為聲稱華文小學的爪夷文書法教學有「伊斯蘭化」傾向,被首相馬哈迪警告要透過警察查禁該組織。因此,非主體民族和主體民族的言論自由是不平等的。而在「非民族國家」的移民社會,由於法律未規定官方宗教和主體民族,多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得以在族群和宗教議題上暢所欲言。
最新發展:
-
從傳教士網紅化、網紅明星宗教化,初探馬來西亞穆斯林的網紅生態 2年前
-
網紅化的伊斯蘭傳教士,印尼和馬來西亞都不能忽視的另一種政治勢力 3年前
-
1991年馬哈迪喊出「2020宏願」,如今馬來西亞經濟、文化、民主皆未到位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習近平訪緬甸強化一帶一路|泰印簽情資交換協議|印度大馬外交爭執棕油業成犧牲品? 3年前
-
越民主,越封閉?為何政權輪替後的馬來西亞政治漸往伊斯蘭化擺盪 3年前
-
馬哈迪主導的吉隆坡峰會,何以被複雜的伊斯蘭地緣政治所牽動? 3年前
-
【東南亞週報】印尼總統佐科威第二任期挑戰多|泰王褫奪王妃軍銜與王室封號|IMF大幅下修新加坡今明兩年GDP成長率 4年前
-
從馬來人尊嚴大會的舉行,看馬來西亞難解的宗教政爭與族群關係 4年前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