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沒有食物和飲水時,如何在海上求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何求生,會因為隨身的食物、裝備不同而產生變化,你的求生技巧、臨機應變的能力和裝備的運用能力,也會造成影響。
文:美國國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海上求生】
這真的會發生
a. 概述。讓你必須面對海上求生考驗的原因有很多種,你搭乘的飛機或船舶可能因為自然因素如失火、碰撞或敵方攻擊而失事。但你為何會在海上漂流,原因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該如何在海上活下來。如何求生,會因為隨身的食物、裝備不同而產生變化,你的求生技巧、臨機應變的能力和裝備的運用能力,也會造成影響。
b. 食物和裝備。救生艇、充氣筏以及飛機上都有一些裝備可以應付海上緊急狀況,不過你必須清楚有哪些裝備,它們的用途,以及放在哪裡,並學會使用這些裝備。另外要特別注意釣魚用具是不是已經包含在內,因為魚類可能是你唯一的食物和水分來源。關於救生艇上的裝備清單、棄船準則,登上救生艇之後的指揮準則,請參見軍事手冊FM21-22。
沒有食物和飲水的生存法
a. 如果沒有水喝,大概四天你就會開始精神錯亂,八~十二天就會死亡。如果有水喝卻沒有食物,生存的時間大概可以拉長到三週。沒有食物卻還能存活一段時間的原因是,身體可以將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轉化成熱量和能量。一磅的體脂肪大概可以提供相當於兩頓大餐的熱量。
b. 由於身體在消化食物、吸收養分甚至排泄廢棄物時都需要用到水,所以除非你有水可喝,不然不要進食。此外,前24小時,不要喝水也不要進食,接下來再按照配給進食。身體裡的水分不可輕易流失,所以應該盡量隔絕陽光和風,以控制排汗,並保持平靜避免激烈動作。定時將衣物打濕以防止曬傷。
水
a. 在海上,天然的水源只有雨水、冰以及動物的體液。海水不可飲用,它會讓你更口渴,並且從身體的細胞把體液抽走,經由腎臟和腸道排出,導致水分流失。喝海水還可能造成精神錯亂和死亡。
(1)雨水。一旦下雨,一定要利用船上所有能裝水的容器蒐集雨水,不管是水桶、杯子、錫罐、海錨、船艙蓋、帆、乾淨的布條,以及任何帆布製的器具。在下雨之前就要先做好蒐集雨水的規畫。如果預估雨勢不大,將布類容器先用海水潤濕表面,鹽分對雨水的影響不會太大,將布料浸濕卻可以預防雨水被纖維吸收。我們的身體可以儲存水分,所以要盡量喝足。
(2)冰。海冰在凝結約一年之後,就可以將鹽分完全排除,成為一種非常好的水源。這種超過一年的海冰,特點是邊角已經磨成圓潤狀,而且帶著淡藍色。
(3)海水。在冷到結冰的天候下,可以從海水中取得淡水。先將海水裝入容器中,等它結凍,由於淡水會先結冰,鹽分就會往冰塊的核心部位集中形成鹽冰泥,將鹽泥丟棄,剩下的淡水冰塊應該足以讓你活命。
b. 救生船或充氣艇上也許會有化學性的海水淡化裝備,可以去除海水中的鹽分和鹼性物質,使用指南應該會隨附在裝備上。
c. 喝水應遵守的一些規範:
(1)慢慢喝。下雨之後,可以喝水喝到飽,不過起碼花上一小時喝水,如此就不會讓腎臟直接把多的水分排出。
(2)指北針裡填充的懸浮液不能喝,它有毒。
(3)不要喝尿,因為它有危險性。
(4)當存水量很少時,水只能用來濕潤嘴唇和喉嚨。水要吞下去之前,像漱口般,先充分濕潤整個口腔。
(5)辨明是真口渴還是假性口渴。真口渴會產生類似燒灼的刺激感,而且口乾舌燥。產生假性口渴的原因,通常是純粹意識上想喝水、吃了一些食物,或是喝了帶有鹽分的水。
(6)在口中含一顆鈕扣或咀嚼口香糖,多少可以抑制假性口渴。
(7)離開救生艇之前,盡你所能的喝水,這樣在下次想喝水之前還有24小時可利用。
(8)如果飲水受到海水的汙染,不要倒掉,它們可以少量的加到清水中,還是能利用。
食物
a. 概述。大海中充滿各種生物,問題在於這麼豐富的食物來源如何捕獲。如果你有捕魚工具,那麼得到食物的機率就非常高,然而即使你什麼都沒有,也不用完全絕望。
b. 魚類。
(1)概述。務實說來,所有剛捕獲的海魚,不管生熟都可以食用且衛生無虞。在溫暖的地區,捕到魚之後立刻清理內臟和放血,不立刻吃掉的部分切成條狀薄片,然後晾起來曬乾或風乾。經過適當乾燥處理的魚肉,可以多放上好幾天。未經清理和乾燥處理的魚肉大約半天就會腐壞。如果魚腮呈閃亮的灰白色,眼睛凹陷,外皮和魚肉鬆軟,或是發出難聞的氣味,千萬不要吃。新鮮魚類的狀況和上述的情況應該相反,如果是海魚應該帶有海水的氣味和清爽的魚腥味。鰻魚也是魚類的一種,味道很好,但是不要和海蛇搞混。魚的心臟、血、腸子和肝都可以食用,不過魚腸要吃之前請先煮熟。大型魚類胃裡只消化了一部分的小魚也可以吃。此外,海龜也是可口的食物。
(2)釣魚線。你可以利用篷布或帆布做出強韌的釣魚線。製作時,從布塊上抽出線頭,再將三、四股短線綁在一起即可。你也可以利用降落傘繩、鞋帶或從衣服上抽出來的線。
(3)魚鉤。理論上所有在海上討生活的人,隨身都會帶著釣魚裝備。不過如果你剛好沒有,也可以自行製作度過難關。

(a)魚鉤可以利用有尖端或短針的東西製作,如指甲刀、領章、胸章等,或是利用鳥骨、魚脊骨,甚至木片也可以(圖201)。製作木製魚鉤時,先將一段木頭削成短軸,並在靠近末端處挖個洞以安裝鉤尖,再用另一塊木頭順著紋理找出最硬的部分削成鉤尖,最後用帆布抽出的線將鉤尖綁在短軸上即可。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