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不能亂」?別擔心,澳門是不會亂(上)

「澳門不能亂」?別擔心,澳門是不會亂(上)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澳門是根本不會亂」這說法看似武斷,但其實有其歷史、社會背景,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是客觀得不得了的事實。以下,且讓我一一詳述。

早前有一位相信是來自澳門的朋友,在上一篇《澳門一周新聞回顧》下留言:「澳門不能亂!請司警儘快執法逮捕樓主」。我一看,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事關我所寫的,其實都是新聞事件,何罪之有?更不明白何以尚有為數不少的人覺得「要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當我有吧)」,而不是覺得一個有能力、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解決問題,但這些都只是枝節,我真正想笑的,是說出這句話的人實在太不了解澳門。

在我來說,澳門不是不能亂,澳門是根本不會亂。

這一說法看似武斷,但其實有其歷史、社會背景,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是客觀得不得了的事實。以下,且讓我一一詳述。

「半個解放區」

假如說,1967年的「六七暴動」是香港近代發展的一個指標,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則必定是港澳雙城的分岔點。

1966年,氹仔坊眾學校擴建工程演變成警民衝突,及後再擴展為全澳騷亂。事件的結果,是澳葡政府認罪道歉,承諾保證以後不再讓國民黨任何勢力在澳門生存,對事件所做成的人命傷亡作道歉和賠償,葡萄牙政府對小城的事務幾乎撒手不顧,更令澳門成為不少前輩、學者口中的「半個解放區」,而左派團體亦趁機坐大,今日壟斷社會福利、教育、政治、文化的局面,早就在當日鋪墊。

是以,澳門人一般對左派、建制社團都不會有太大的反感,甚至早已習慣與其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上二十世紀不同時期遷入的內地人口、與中國地域的接壤,更令澳門人在情感上、文化上、思維上都緊緊與中國扣連。所以,當香港人看大灣區是融合、是質疑時,澳門人看到的是發展和機遇,因為那種與中國的接軌和支持,由來已久,根本沒有質疑的空間。

政府壓制能力強

對中國的想像如此,那對澳門政府呢?說到這裏,就又得回到建制團體的勢力,因為它們不單影響民間社會,更延伸至政治體系當中;且看立法會當中,民主派的力量可謂是絕對弱勢(4:33),根本就不能透過進入體制而監督政府,更遑論推動改革。

透過議員改變議會的一路不通,澳門人亦不太可能改變到政府,事關無論政府被鬧得更兇,其壓制能力遠比大家想像中大。就此,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系楊鳴宇教授在其文章〈因為是澳門,才發生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天鴿風災〉中就作出分析。楊教授認為,澳門政府對社會的壓制能力遠比香港強,而壓制能力的強弱取決於兩個維度:社會的動員能力和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

社會的動員能力方面,澳門公民社會的貧瘠本來已不太可能令民眾為政治訴求、民主自由等一些形而上的東西站出來,加上「光輝五月」後政府瘋狂反撲,更令動員變得難上加難;至於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澳門社會產業單一的背景,令不少打工仔都會選擇自我噤聲。

由此,不論體制內外,澳門政府的壓制能力其實極強,又或者說,不做乖乖牌要付的成本太高,大部分澳門人都付不起/不願付;所以在網上發表一下不滿政府的意見,相信不少人都敢做,但要站出來向政府說不,則是有一定難度了。

沉默螺旋越捲越大

然而,除了楊教授所提到的這兩點外,我認為澳門街人際關係的高度錯綜複雜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大原因。

就如我上面提到,一般澳門人對左派、建制都沒有反感——上了年紀的長輩多半對中國有著一種「血濃於水」的情感,年輕一代的呢?則很可能是憑藉與體制人士的親近而得以有更好的發展,所以,支持建制、親中的人士佔了不少,而這些支持者或許是你的親戚、你老闆的親戚、你朋友的朋友⋯⋯要篤灰?相當容易。

大眾傳播理論中,有一個「沉默螺旋」理論,簡而言之,即是社會中強勢意見愈來愈強,弱勢意見愈來愈弱,長久下來,不發聲、不表態的人根本不會覺得身邊有自己的同行者,也就越來越灰心喪氣,自我消弭。

不敢站出來,灰心、不想站出來,令反對的力量消失於無形之中。

除卻以上這些,我覺得香港過去三個月的抗爭運動更為澳門帶來了不一樣的「天時地利」,配合「人和」,令「不會亂」這事更無懸念。具體為何?下篇文章再談。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