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他的鎂光燈生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元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取得了博士學位,同年他也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4篇論文,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的一年」。
文:Pual Halpern
譯:王亭文
當你走在街上,隨意地搭訕陌生人,說出幾位物理學家的姓名,他可能不知道薛丁格是誰,又或許對普朗克一點概念都沒有,但一提到這個人,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物理史上,正有這麼一位家喻戶曉的巨星──亞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 – 1955)。

眾所矚目的焦點
西元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取得了博士學位,同年他也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4篇論文,在物理學的4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的一年」。
西元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在裡面提到,重力並不是一種力,而是宇宙彎曲的副產物,這無疑顛覆了人們對於重力的概念,起初,這個理論指對學界造成迴響。然而。在西元1919年的日蝕觀測,幫助他證明了廣義相對論,自此這個理論一夕成名。
當時的美國社會相當仇外,但他們被愛因斯坦這位直言不諱的外國科學家深深吸引著,從那時開始,愛因斯坦古怪的性格及熱情,讓他不再單單是一位物理學家,而是媒體吹捧的明星。
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3年半後,1919年5月,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帶領了考察隊到西非的普林西比島去觀測日全食,目的是檢驗廣義相對論的預測。愛因斯坦認為光束在掠過太陽時,會因太陽周遭彎曲時空的影響而偏折。1919年的日全食恰好提供機會,讓愛丁頓此測量出此偏折角度,藉以證實或推翻廣義相對論。愛丁頓從日全食照片發現,光束偏折角度在誤差範圍內正好與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相符,人們深信已久的古典力學就這樣子被推翻了,此消息立即成了當時全球報紙的頭版新聞,愛因斯坦開始聲名大噪。
當時在報章的科學報導剛興起,記者們捕捉到了這位科學界的明星,如同培養偶像,大肆讚賞及宣傳愛因斯坦,但是,難道些記者都完全理解愛因斯坦的學術研究嗎?當然不可能。絕大部分的記者都沒有受過當代理論物理的教育,要理解愛因斯坦的深奧的研究,形同紙上談兵,因此這些記者透過向其他專家探聽愛因斯坦理論的重要性,含糊地描述後加以渲染,刊載在報紙上供大眾閱覽。
讀者也意識到,其實他們根本看不懂愛因斯坦到底在研究什麼。他的研究被批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如此的朦朧感甚至吸引了更多人,讓他的聲望水漲船高,愛因斯坦於西元1921年因為光電效應而獲得諾貝爾奬,他的名氣被推向了更高的巔峰。
西元1933年,因受納粹德國的迫害,愛因斯坦遷居美國,並擔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雇用了許多助理,繼續進行他的研究,他致力於找尋宇宙的第五個維度,然而這項研究依舊無果,在西元1945年他放棄了這項研究。隨著量子論的發展,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量子力學應該是正確的。媒體開始轉換風向,吹捧薛丁格的研究,但愛因斯坦依舊對量子論不屑一顧。愛因斯坦開啟了量子力學的這扇大門,但卻一生都在努力證明量子力學的錯,結果是一個都找不到。

愛因斯坦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更提升到了無與倫比的地位,當時他與利奧.希拉得向美國總統羅斯福上書,基於擔憂德國納粹成功製造原子彈,建議開始著手研發原子彈,說服了美國政府,啟動曼哈頓計劃,並在戰爭中成功引爆。這一切都歸功於愛因斯坦所提出的質能守恆理論,原本已經相當知名的他更是聲名大噪。但由於原子彈所造成的重大傷亡,也敗壞了愛因斯坦的良好名聲,美名與臭名並存,愛因斯坦成為了核能世代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研究上的挫敗
然而,事情總不會那麼順利,經過那「奇蹟的一年」及輝煌的數年,愛因斯坦在研究上也遇到了許多的阻礙,他奠定了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之一,同時卻也被自己絆倒了。
在1920年代開始,愛因斯坦已經開始嘗試擴展廣義相對論,他認為能夠將電磁力及重力合併到一個均勻場內,當他發現愛丁頓的仿射幾何理論並不完備後,便激起了他想從事這份研究的熱忱,媒體也幫他廣告了一番。然而到了1925年末,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沒有奇異點」的理論,因此他決定放棄這項研究。
西元1928年,愛因斯坦被診斷出了心臟病,而被迫休息。當時他正在思考絕對平行(Distant Parallelism)的架構,找尋一個可以統一重力及電磁力的方法。因此當他一恢復,便立即投入工作當中。西元1929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這篇論文,他甚至認為這個理論超越了他以前的研究,是有生以來對於人類最大的貢獻。
當時他適逢50歲生日,僅管這篇論文依舊初步,而且缺乏實驗的佐證,依舊立即吸引了媒體的目光,並獲得了數篇來自知名期刊及報章的大篇幅報導,甚至1000本的期刊在短短3天內就銷售一空。當時量子論這門學派蓬勃發展,記者們卻還是願意為了報導愛因斯坦而鞠躬盡瘁,愛因斯坦著實是為媒體寵兒。
包立是愛因斯坦少數的知音之一,他精準地指出愛因斯坦絕對平行理論中,無法吻合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地方,例如重力會造成光的彎曲等等。當時包立也寫信給愛因斯坦,認為這個理論不可行,他總有一天一定會放棄這項研究。包立認為,這種理論頂多吸引的到記者的眼光,不用說美國物理學家,更別提歐洲物理學家了。
“趣味科學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19-11-20 科學、政治與權力:「基改生物」的管理與風險
- 2019-11-13 《全球科技大歷史》:人類離「可控的核融合」還有多遠的距離?
- 2019-11-06 不只是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他的鎂光燈生涯
- 2019-10-30 跨越時空的驚人之舉:「語言」如何演化為人類的專屬特徵?
- 2019-10-23 《火星的奧祕》:火星上不但有沙塵暴,有時還會出現「塵捲風」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