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吞億萬》:美國通緝富商劉特佐,給了中國收編馬來西亞的機會

《鯨吞億萬》:美國通緝富商劉特佐,給了中國收編馬來西亞的機會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追緝下,劉特佐展開了在世界各地的流亡生意,由於一馬主權公司弊案牽涉到馬國前首相納吉,最終美國展開的司法壓力讓納吉決定向中方求援,並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

與此同時,納吉繼續對政敵施壓。一位反對黨領袖取得了一份總稽查署的報告,發現一馬公司的帳目中有數十億美元交代不出流向;結果四月間,他遭警方逮捕,並因觸犯《官方機密法令》被判刑十八個月。《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這則消息之後,納吉也威脅要告。還有一位淨選盟成員,同樣被拘禁。

所有涉入一馬案調查的人,都面臨恫嚇——甚至生命威脅,大家都很害怕。許多馬來西亞人都希望外國政府能把案件調查個水落石出,反貪汙委員會部分成員也暗中將資料提供給聯邦調查局。二○一六年七月,美國司法部決定採取行動,而且讓劉特佐、納吉等同夥完全措手不及。

RTX35RP7
Photo Credit:Reuters
2017年5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論壇上與馬國首相納吉會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鯨吞億萬:一個大馬年輕人,行騙華爾街與好萊塢的真實故事》,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湯姆.萊特、布萊利.霍普

【自序】
作者序
劉特佐是誰?

我們在2015年開始,報導一家馬來西亞主權基金的消息,根據傳聞,這家公司已經債台高築,暗藏不可告人的交易。這個故事太奇特。協助這家基金募資的高盛,賺進了大把大把鈔票,但隨之而來的醜聞卻導致馬來西亞首相被推翻。

但這不是一般開發中國家常見的那種貪污醜聞。根據媒體報導──以及我們即將採訪的對象──首相身邊一位沒沒無聞、名叫劉特佐(Jho Low)的二十七歲年輕人,不但竊取了數十億美元,而且還用這筆錢在好萊塢開了一家電影公司、打造了世界上超豪華遊艇之一、在全球各地瘋狂砸錢辦派對。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這將名列史上規模最大的金融竊盜案之一。

劉特佐是誰?他如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成為這起號稱數十億美元詐騙案的幕後主使者?於是我們展開調查,想要揭開劉特佐的真實身分,結果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故事。外型平庸、舉止溫和的劉特佐,是個看穿世界運作方式的大說謊家。他的朋友雖然看起來很多,但除了知道他出手闊綽,多數人對他一無所知。

這個不僅是一個關於華爾街銀行家、名人、與騙子的瘋狂故事。劉特佐之所以能一再得逞,原因來自於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失敗。他可以騙取如此龐大金額,可以蒙騙華爾街銀行家、會計師與政府官員,可以用偷來的財富結交世界知名的演員與名模,可以讓身邊的人對他不起疑心,這一切,正顯示了我們的社會多麼容易被財富與名位迷惑。

劉特佐的人生故事太奇特,我們希望寫這本書,告訴讀者他如何布局這一切、為了什麼原因、以及為什麼多年來能一再得逞。

本書中所引用的素材,是來自我們花了四年的研究。我們訪問了全球十幾個國家──從加勒比海南端庫拉索(Curacao)島上的小鎮威廉史塔(Willemstad),到中國的上海──共超過一百位受訪者,其中有少部分人士婉拒我們的採訪與引述,但絕大多數都同意直接受訪,或是允許我們使用法律文件上的內容。很多消息來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擾,希望我們不要提起他們的名字。

書中提到的每一個事件,都是依據多個消息來源的描述,有些事件還有照片、影片或其他文件佐證。我們總共瀏覽上萬筆檔案,包括法院公開資料、機密調查文件、財務報告,以及在調查過程中提供給執法單位的數十萬封電子郵件。我們也仰賴美國司法部的正式起訴文件、前司法部官員的訪談、新加坡的法院紀錄以及瑞士的官方報告。

就在我們為新修訂版寫下這段文字的2019年4月,美國與馬來西亞已經正式起訴劉特佐,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拉薩(Najib Razak)涉入洗錢等弊案的官司,也在本個月開庭審理。高盛銀行家提姆‧萊斯納(Tim Leissner)已向美國認罪,承認洗錢與賄絡外國官員。在新加坡,已經有數位銀行家入獄,美國司法部正在對劉特佐與相關涉案人展開大規模偵辦。與此同時,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等國家的調查也仍在進行中。

書中提到的多位主角──包括劉特佐與納吉──都否認針對他們的指控,聲稱一切交易皆合法進行。然而,目前為止他們都尚未針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提出完整解釋。至於讀者即將讀到的其他角色──包括一家名叫「沙烏地石油國際」(PetroSaudi International,簡稱PSI)的兩名主管派翠克‧瑪浩尼(Patrick Mahony)與塔列‧歐霸(Tarek Obaid),也同樣透過律師表示他們是清白的。書中若有疏漏之處,務請海涵。

鯨吞億萬_繁中版書封
Photo Credit:早安財經文化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