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奪台邦交國是把「雙面刃」,最後會產生什麼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當局試圖消滅中華民國,毫無考慮中華民國已為台灣人民最大公約數,「零邦交」的結果不必然迫使台灣民眾屈服而接受「兩制台灣方案」反而導致「台灣」的政治圖騰越趨明顯,提供台灣尋求法理的獨立空間。
連續五日之內,中國當局連番奪取台灣在南太平洋邦交國索羅門群島、基里巴斯,兩國皆宣佈承認「一中原則」,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在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來臨之際,作為國慶獻禮。
然而,在中華民國雙十國慶來臨之際,藉由減少台灣邦交國凸顯中國當局意圖降低我國作為主權國家的象徵。自蔡英文總統執政3年4個月以來,我方已經減少7個邦交國,超越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減少6個邦交國。若根據先前馬英九政府評估指出,一旦我方未接受「九二共識」,恐怕邦交國至少減少17個,屆時台灣邦交國淪為個位數,甚至是零邦交國。
問題是中華民國台灣對於「大陸地區」的基本國策是什麼呢?若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前言所提「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無論是否接受「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兩岸已預設「國家同一性」基礎,選擇「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就是政治上選擇扈從中國嗎?就會喪失台灣主體性及政治自主性嗎?若不接受「九二共識」反引發中國堅避清野挖牆角,最終反喪失國家主權象徵,這就是堅持台灣主體性結果嗎?中國一再搶奪台灣邦交國,不顧及台灣民眾的感受與尊嚴,難道不擔心壓制下台灣民心漸行漸遠嗎?
若是回到基本國策,藍綠重新界定具有共識的國家利益內涵,民主政治及政黨政治方是中華民國資產,避免週期性政黨輪替反而扼殺台灣國際生存空間。
雪崩式斷交風潮難擋,兩岸關係為何陷入惡性循環?
蔡英文自執政以來推動「踏實外交」策略,已經七次頻赴南太、拉美等地「惇睦邦誼」,然卻一再發生斷交事件,接連喪失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基里巴斯等邦交國。這種幾近「雪崩式」斷交風潮,一大部分是根源於中國當局認為兩岸當局不再具有「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言「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若是「基礎不穩」必然「地動山搖」,因此,台灣當局邦交國不斷損失之因,係來自台灣當局不願意接受中國當局所建構「一中框架」的國際體制與兩岸體制。

台灣能維持邦交國於一定數目與其自身經濟實力有關。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前計有62個邦交國,後整整一年期間斷交國猶如「骨牌效應」般驟減20個,1972年邦交國數目為42國;至1988年李登輝主政初期邦交國僅有22個。從1971年至1988年中華民國徹底奉行「一中原則」,總計減少40個邦交國。李登輝執政12年推動「務實外交」,邦交國從22個增加至29個;陳水扁執政8年推行「烽火外交」,邦交國從29個減少至23個(減少9個、增加3個);馬英九執政8年推動「外交休兵」的「活路外交」,邦交國維持23個(甘比亞斷交非源自中國因素)。
從數據表象來看,國民黨執政時期無論是推動「務實外交」、「活路外交」,皆較能增長或維持邦交國穩定關係。民進黨執政期間推動「烽火外交」、「踏實外交」,反而創下台灣減少邦交國的傷害。但陳水扁執政時期尚能拉攏中國其他邦交國,至蔡英文執政時期截至目前尚無增加任何一個邦交國。儘管蔡政府拒絕且無意推動「金援外交」,然而面對中國當局連拔7個邦交國及海外7個以中華民國為名稱的辦事處被迫更名,中華民國國家主權象徵日益消褪。
回顧歷史,蔣經國總統主政時期雖奉行「一中原則」,仍無助於台灣邦交國關係拓展,兩岸當局爭奪中國代表權,在外交競逐上淪為「零和遊戲」;李登輝時期兩岸當局皆堅持「一中原則」,國民黨則持「一中各表」,由於台灣經濟力足與中國匹敵較勁,「務實外交」爭取7個邦交國,當時台灣經濟力十分強大,以1992年為例當時台灣經濟產值為中國的45%。
然而,中國當局對台灣外交空間的壓制會因為兩岸奉行「一中原則」而鬆手嗎?事實上,包括1990年台沙斷交、1992年台韓斷交、1997年台非斷交,沙烏地阿拉伯、南韓及南非皆是中型國家,直到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已無奉行「一中原則」,且台灣經濟力與中國落差開始拉大,然此期間台灣經濟力尚強大,搶奪三個邦交國。
從以「一中原則」爭奪台灣邦交國,到承認「一中原則」即可維持邦交國
馬英九執政期間,儘管兩岸經濟差距拉大,但因奉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維持邦交國數目平盤。至蔡英文執政兩岸經濟力落差已從1992年落差2.2倍到2016年22倍,這種差距還再拉大中。據此歸納,中國當局從以「一中原則」爭奪台灣邦交國,到提出台灣只要承認「一中原則」即可維持邦交國,「一中原則」在外交政策領域作用從「排擠效用」轉化為暫時性「共容效用」。而台灣隨著經濟力下滑,及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也越來也難在兩岸較勁中保住邦交國。
首先,台灣當局運用美國勢力護邦,但因美國國力或經濟自顧不暇而效果有限。例如索羅門群島宣佈與中國建交,其實早已有風聲,期間美國勸阻、澳洲施壓,三月美國透過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大使館臉書主動公佈,白宮國安會資深主任博明與我外交部次長徐斯儉「同框」現身索羅門群島力挺台灣,甚至美國副總統彭斯將於9月17日聯合國會議期間會見索羅門總理,但索國仍於9月16日宣佈與台灣斷交。
美國居於其印太戰略需要,必須防止中國勢力介入南太平洋區域,美澳極力避免中國介入,而索國則是試圖拉攏中國介入,藉由均勢平衡維持其國家利益,但中美兩大國經濟實力落差縮小,例如2000年美國經濟總量在全球GDP占比為30.9%,中國只占3.7%,美國經濟量體為中國8.5倍。2018年美國經濟總量在全球GDP占比為24.2%,中國上升到16.0%,美國對中國經濟力已縮小到1.5倍。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