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敘事結構造成哲學觀削弱,因為諾蘭無話可說

《敦克爾克大行動》:敘事結構造成哲學觀削弱,因為諾蘭無話可說
Photo Credit:Warner Bros. Pictur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敦克爾克大行動》延續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風格,優點非常明顯,但缺點也不少。許多場景拍得十分震撼,可說開創了影史新局,但電影內涵降到比以往低的狀況。為什麼?

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自《頂尖對決》後,就頗獲電影界的注目。而《黑暗騎士》跟《全面啟動》更奠定了他新一代電影大師的地位。2017年的經典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在場景調度與影片規模上更具野心,也寫下了戰爭片的新頁。

《敦克爾克大行動》延續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風格,優點非常明顯,但缺點也不少。他是大師當中,少數電影有明顯弱點,卻不妨礙觀影樂趣的類型。他的電影缺點大概就在於敘事。許多細微而多餘的情境不斷地前後反覆,造成了間歇性的沉悶,但又彼此呼應的狀況。

另一方面,他能巧妙掌握人物,又能精準掌握電影動作的呈現,手法上多元,各類型風格與技巧也掌握得道地。照理說有此能耐,就不該讓電影出現沉悶的片段,應當可以看得很順之類的。但克里斯多夫諾蘭這麼做有一個原因,他要創造自己的電影語言。

克里斯多夫諾蘭跟其他導演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思維繁複且細密。他會針對一個主題,不斷以各種情境細節,去挖掘那個主題的意義。就以《黑暗騎士》這樣的英雄電影來說,理應敘事要有個起承轉合的結構,像漫威電影那樣,觀眾才會爽,而且這也不影響藝術成就。

但一如《頂尖對決》的對手戲,兩個男主角彼此的心結與角力,都以碎片化而分離的方式,交雜在故事的退進當中。所以每一個小場面,都可以讓觀眾更深入進入角色的性格、心情,但同時故事也就碎片化。透過這樣反覆辯證的推進,帶領觀眾進入主題的哲學論壇中。

這樣的做法,在《全面啟動》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因為四層夢境跟角色小故事間的切換,使得觀眾即使在理解夢境的原理同時,卻完全不記得故事本身的樣子,即便看完要轉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如此個人風格,在《敦克爾克大行動》也表現得相當清楚。

MV5BNmQ5NGQ0NTQtOGRlZi00ZTFhLTliZGEtNzM5
Photo Credit: Dunkirk, Warner Bros. Pictures

《敦克爾克大行動》講的是二次大戰初期,盟軍被德軍的閃擊戰打得措手不及,為避免盟軍將士全部被殲,在敦克爾克進行了一場渡過英倫海峽,把軍隊撤回英國的戰略行動。英國政府在軍艦與民間船艦的死命援救下,奇蹟式地撤回了33萬名士兵,保留了未來諾曼地登陸的可能性,最後因此擊敗德國。

同樣是二次大戰戰役,為何克里斯多夫諾蘭選的不是諾曼第登陸、硫磺島戰役、列寧格勒圍城戰,而是敦克爾克撤退?因為這個戰役比較能展現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技術。他既擅長多線敘事,又不斷以反覆的細節去凸顯主題,雖然所有的戰役都有此本質,但「撤退」的意義卻可以玩出更多手段。

克里斯多夫諾蘭藉著這場戰役中幾個視角的轉換,來講這個故事。一個是從戰場逃到海灘,並與同袍困於漁船的士兵,其次是英國民間船隻趕著去載士兵,三是岸邊軍官的態度,四是英國空軍飛行員的角度。照慣例,克里斯多夫諾蘭用一種影史經典般神乎其技的開場,讓逃難士兵越過戰場防線,一路跑到海灘然後不知所措。緊接著,四段人物的表情情境心態,接著不斷地穿插,然後試圖描繪整體戰場的景況。

但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缺點還是沒有克服。正因為他想透過四段人物的視角來觀看敦克爾克撤退的含意,所以他勢必主從不分的要把細節講完。這造成四段當中常會有些多餘的情節,不管是民間遊艇上意外死亡的男孩,或是飛行員在空中發呆或思考的畫面,岸邊軍官對於撤退毫無把握,還有漁船中的互動,這些部份的一些過場,大多可以省略,以加速故事的推進與節奏。

而弔詭的是,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片長常超過兩小時,而且人物多以雙主角的方式呈現,而本片片長不到兩小時,基本上還沒有主角,而是四組人馬的心情。如此理應情節緊湊,人物鮮明,但卻沒有。最大的原因出在於劇本。克里斯多夫諾蘭無意以個人史的角度來講一個英雄傳說,或戰役的輝煌。他只呈現了四組人馬在戰爭中的恐慌、不知所措、見機行事等,而所有人物都沒有他先前的電影來得深刻。畫面雖然很好,場景調度更是開創了二戰片的經典。但人物的對話與心境都堪稱普通,也沒太多意義。

士兵最後回到英國海岸,他的感想居然只有一句:「我們是逃回來的,民眾會歡迎我們嗎?」這當然是當時士兵的寫照,但跟過去諾蘭的電影相比,哲學觀大幅削弱。甚至到電影最後,英國飛官駕著飛機橫越戰場,面無表情,一話也不說。因為諾蘭無話可說。

這無疑讓電影的內涵被拉到較低的狀況,是全片敗筆。但偏偏許多場景拍得十分震撼,開創了影史新局。二戰中,各國飛機主導了戰場,如何讓陸軍膽顫心驚的史實,光是用引擎的聲效,跟機身部位的運鏡,就如以模擬出死神的羽翼那樣主宰著戰場生死的決然感。戰機轟炸的畫面,僅次於影史天才布萊恩辛格《華爾奇麗雅》開場北非戰役中,英國颶風式飛機的雄姿。而士兵橫跨戰場的無助與驚險,也幾乎是本片之所以值得必看的一大理由。

但就是敘事結構出了問題,在沒有宏大哲學觀在背後撐腰的情況下,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缺點就會被放大得更多,而這次可沒有《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的強大明星存在感,可以拯救電影。

但本片還是可被稱為二戰片的里程碑。就撤退這件事,要找到能拍得比克里斯多夫諾蘭更好的導演,應該也很難。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