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敘事結構造成哲學觀削弱,因為諾蘭無話可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敦克爾克大行動》延續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風格,優點非常明顯,但缺點也不少。許多場景拍得十分震撼,可說開創了影史新局,但電影內涵降到比以往低的狀況。為什麼?
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自《頂尖對決》後,就頗獲電影界的注目。而《黑暗騎士》跟《全面啟動》更奠定了他新一代電影大師的地位。2017年的經典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在場景調度與影片規模上更具野心,也寫下了戰爭片的新頁。
《敦克爾克大行動》延續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風格,優點非常明顯,但缺點也不少。他是大師當中,少數電影有明顯弱點,卻不妨礙觀影樂趣的類型。他的電影缺點大概就在於敘事。許多細微而多餘的情境不斷地前後反覆,造成了間歇性的沉悶,但又彼此呼應的狀況。
另一方面,他能巧妙掌握人物,又能精準掌握電影動作的呈現,手法上多元,各類型風格與技巧也掌握得道地。照理說有此能耐,就不該讓電影出現沉悶的片段,應當可以看得很順之類的。但克里斯多夫諾蘭這麼做有一個原因,他要創造自己的電影語言。
克里斯多夫諾蘭跟其他導演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思維繁複且細密。他會針對一個主題,不斷以各種情境細節,去挖掘那個主題的意義。就以《黑暗騎士》這樣的英雄電影來說,理應敘事要有個起承轉合的結構,像漫威電影那樣,觀眾才會爽,而且這也不影響藝術成就。
但一如《頂尖對決》的對手戲,兩個男主角彼此的心結與角力,都以碎片化而分離的方式,交雜在故事的退進當中。所以每一個小場面,都可以讓觀眾更深入進入角色的性格、心情,但同時故事也就碎片化。透過這樣反覆辯證的推進,帶領觀眾進入主題的哲學論壇中。
這樣的做法,在《全面啟動》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因為四層夢境跟角色小故事間的切換,使得觀眾即使在理解夢境的原理同時,卻完全不記得故事本身的樣子,即便看完要轉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如此個人風格,在《敦克爾克大行動》也表現得相當清楚。

《敦克爾克大行動》講的是二次大戰初期,盟軍被德軍的閃擊戰打得措手不及,為避免盟軍將士全部被殲,在敦克爾克進行了一場渡過英倫海峽,把軍隊撤回英國的戰略行動。英國政府在軍艦與民間船艦的死命援救下,奇蹟式地撤回了33萬名士兵,保留了未來諾曼地登陸的可能性,最後因此擊敗德國。
同樣是二次大戰戰役,為何克里斯多夫諾蘭選的不是諾曼第登陸、硫磺島戰役、列寧格勒圍城戰,而是敦克爾克撤退?因為這個戰役比較能展現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技術。他既擅長多線敘事,又不斷以反覆的細節去凸顯主題,雖然所有的戰役都有此本質,但「撤退」的意義卻可以玩出更多手段。
克里斯多夫諾蘭藉著這場戰役中幾個視角的轉換,來講這個故事。一個是從戰場逃到海灘,並與同袍困於漁船的士兵,其次是英國民間船隻趕著去載士兵,三是岸邊軍官的態度,四是英國空軍飛行員的角度。照慣例,克里斯多夫諾蘭用一種影史經典般神乎其技的開場,讓逃難士兵越過戰場防線,一路跑到海灘然後不知所措。緊接著,四段人物的表情情境心態,接著不斷地穿插,然後試圖描繪整體戰場的景況。
但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缺點還是沒有克服。正因為他想透過四段人物的視角來觀看敦克爾克撤退的含意,所以他勢必主從不分的要把細節講完。這造成四段當中常會有些多餘的情節,不管是民間遊艇上意外死亡的男孩,或是飛行員在空中發呆或思考的畫面,岸邊軍官對於撤退毫無把握,還有漁船中的互動,這些部份的一些過場,大多可以省略,以加速故事的推進與節奏。
而弔詭的是,克里斯多夫諾蘭的電影片長常超過兩小時,而且人物多以雙主角的方式呈現,而本片片長不到兩小時,基本上還沒有主角,而是四組人馬的心情。如此理應情節緊湊,人物鮮明,但卻沒有。最大的原因出在於劇本。克里斯多夫諾蘭無意以個人史的角度來講一個英雄傳說,或戰役的輝煌。他只呈現了四組人馬在戰爭中的恐慌、不知所措、見機行事等,而所有人物都沒有他先前的電影來得深刻。畫面雖然很好,場景調度更是開創了二戰片的經典。但人物的對話與心境都堪稱普通,也沒太多意義。
士兵最後回到英國海岸,他的感想居然只有一句:「我們是逃回來的,民眾會歡迎我們嗎?」這當然是當時士兵的寫照,但跟過去諾蘭的電影相比,哲學觀大幅削弱。甚至到電影最後,英國飛官駕著飛機橫越戰場,面無表情,一話也不說。因為諾蘭無話可說。
這無疑讓電影的內涵被拉到較低的狀況,是全片敗筆。但偏偏許多場景拍得十分震撼,開創了影史新局。二戰中,各國飛機主導了戰場,如何讓陸軍膽顫心驚的史實,光是用引擎的聲效,跟機身部位的運鏡,就如以模擬出死神的羽翼那樣主宰著戰場生死的決然感。戰機轟炸的畫面,僅次於影史天才布萊恩辛格《華爾奇麗雅》開場北非戰役中,英國颶風式飛機的雄姿。而士兵橫跨戰場的無助與驚險,也幾乎是本片之所以值得必看的一大理由。
但就是敘事結構出了問題,在沒有宏大哲學觀在背後撐腰的情況下,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缺點就會被放大得更多,而這次可沒有《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的強大明星存在感,可以拯救電影。
但本片還是可被稱為二戰片的里程碑。就撤退這件事,要找到能拍得比克里斯多夫諾蘭更好的導演,應該也很難。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