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領養率陷入瓶頸又實施「零安樂死」,收容所會是流浪動物的天堂或地獄?

若領養率陷入瓶頸又實施「零安樂死」,收容所會是流浪動物的天堂或地獄?
難以年年提升的認領養率,加上2年後實施零安樂,如何維持收容所動物的福利,政府想到因應方式了嗎?何宜/攝|台灣動物新聞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法規定2年後零安樂死,政府如何應對?除了持續推動領養,是否也該設法整治流浪動物上游的飼主和特定寵物業者?

台灣動物新聞網記者 江幸芸/報導

近兩年全台公立收容所的領養率大幅成長,去年有「遇見我的愛」領養活動加持,領養率來到57.8%。然而,領養率有可能年年都往上爬嗎?是不是也有飽和的一天?再加上新法規定2年後零安樂死,政府如何應對?除了持續推動領養,是否也該設法整治流浪動物上游的飼主和特定寵物業者?

全台收容所的領養率在102年時達到40.84%,較101年提升了12.3個百分點,而去年又往上提高到57.8%,成長16.96個百分點。近兩年領養率的成長,或可歸功於電影《十二夜》喚起大眾關注收容所動物福利,農委會推動的「遇見我的愛」全台巡迴收容所動物領養活動也是一大助力,但不免也令人擔憂,領養率還有多少成長空間?

領養率越高的縣市,總死亡率越低,可推論領養率是減少動物死亡的主因。 製表/江幸芸‧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

領養率越高的縣市,總死亡率越低,可推論領養率是減少動物死亡的主因。製表/江幸芸‧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

比較領養率和總死亡率(人道處理率+所內死亡率),可發現走勢是:領養率越高、總死亡率越低,因此能合理推論,領養率的提升是減少死亡數量的主要原因;收容動物少、品質自然提高,也無須安樂死。不過,關懷生命協會副理事長張章得觀察協會所辦的領養活動,發現送養隻數逐漸下降,這也許意味著,領養率可能無法持續攀升。

當領養數量漸趨飽和、收容所又零安樂死時,若入所數量不減,恐拉低收容品質,生病的動物最終仍走上死亡一途,高雄市就提前面臨這個問題。前年開始,高雄市便應動保團體要求逐步實施零安樂死,去年2月至今沒有撲殺任何一隻動物,但所內死亡率34.09%卻是全台最高。

比較人道處理率與所內死亡率,可發現高雄市和屏東縣分處兩個極端。 製表/江幸芸‧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

比較人道處理率與所內死亡率,可發現高雄市和屏東縣分處兩個極端。製表/江幸芸‧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

現有收容空間不足、疾病問題、老狗和幼犬抵抗力不好,是高雄市所內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高雄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管理組組長夏魁山表示,收容所最難為的就是不能把帶病動物拒於門外,收容空間擁擠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部分重病的犬隻交由動保團體領出治療,其他病犬就只能隔離,難以救命。夏魁山坦言,不做人道處理會發生的狀況,高雄市正在面對,目前算是處於「陣痛期」。

這個「陣痛期」會持續多久,沒人說得準,高雄市動保處內部也在檢討,設法降低所內死亡率。夏魁山表示,未來方向是落實絕育、提升醫療照顧品質並結合動保團體資源,「我們把重傷、有缺陷的狗照顧好,再交給動保團體送養,否則牠們在收容所裡沒人會領養。」

夏魁山同時也提醒,新法規定,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或有其他緊急狀況的動物可採人道處置,這一點希望動保團體認同,因他不樂見疾病蔓延收容所。

零安樂的課題,高雄市已經在面對,收容空間不足、疾病、老幼犬的抵抗力不佳都是問題。 何宜/攝|台灣動物新聞網

零安樂的課題,高雄市已經在面對,收容空間不足、疾病、老幼犬的抵抗力不佳都是問題。 何宜/攝|台灣動物新聞網

零安樂死後的景象,可從高雄市的經驗略知一二,未來擴及全台縣市,再加上領養率可能走緩,政府勢必得另闢蹊徑來控制收容動物數量,才能持續提升動物福利。張章得表示,「節源開流」的方式除了持續推動領養,還有搭配精準捕捉的TNVR、民間安養所以及更重要的「源頭管理」。

流浪動物主要來源是民眾棄養,黑心繁殖業者棄養繁殖犬也時有所聞,但民眾和黑心業者棄養之後的成本和責任卻轉嫁給社會,張章得認為很不公平,「政府應該把最大的力量放在上游。」趁著零安樂死的機會,促使政府實施寵物普查、落實寵登,「寧可忍受一時的棄養潮,也要嚴加規範飼主責任。」

製表/江幸芸‧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

製表/江幸芸‧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

你可能會想看:

本文獲台灣動物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原標題:零安樂:浪浪的天堂或地獄?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