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導讀:美國邁向世界強權之路,靠著是對天空的征服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導讀:美國邁向世界強權之路,靠著是對天空的征服
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動力飛行:萊特兄弟於1903年12月17日,達成這項史無前例的挑戰|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美中兩強對峙的此刻,高舉「打倒美帝」的片面口號,並無益台灣當前的處境,類似像《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這樣由各式各樣的角度去理解美國,才是做出論斷前該有的認知。

《博物館驚魂夜》(Night at the Museum)是美國好萊塢男星班.史提勒(Ben Stiller)所主演的系列電影,由插畫家Milan Trenc的同名童書改編,在2006年上映獲得票房佳績後,陸續推出兩部續作。故事的主要設定是男主角擔任博物館警衛,館藏品因神秘的力量,無論人或物於夜晚時紛紛獲得生命,成為可動的實體,主角不僅要面對在館內各樣冒險,同時也處理了自己生活和家庭的種種難題。三集依序以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史密森尼學會、大英博物館等三個不同組織,最大的賣點除了栩栩如生的特效之外,或許即是主角和歷史人物之間的互動。譬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由喜劇巨匠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所飾演的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在劇中總是一身抖擻的戎裝,不畏艱險,是提供主角睿智建議的智者,又不時流露出寂寞,既是老羅斯福一生的寫照,又完美契合著威廉斯的形象,也成為他最後幾部的遺作。

除了老羅斯福之外,系列中另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或許是第二集中,由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這位當今影壇最具實力的女演員之一,所飾演的飛行員愛蜜莉亞・艾爾哈特(Amelia Earhart),她在片中幹練、獨立的形象,以及和主角之間似有若無的情愫,成為全劇的靈魂,救起了這部票房和評價普遍遜於首作的續集,也成為三部曲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女性角色。

除了演員的魅力之外,艾爾哈特多彩多姿的生平和性格,也是這角度深入人心的原因。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她,代表著二十世紀正在美國崛起的新女性,自從1920年二十出頭的她,在一次參觀機場,體驗了飛行的經驗之後,開啟了她的飛行之夢,努力學習,兩三年內便成為當時頂尖的飛行員,並於30年代進行數次長途飛行的挑戰。其中最知名的,是1932年繼林白(Charles A. Lindbergh)之後,成為第一位獨立飛行橫越大西洋的女性,讓她一夕成名,她積極投身女性飛行事業的推廣,後來更試著挑戰高難度的環球飛行。1937年該計畫正式成行,不幸的,在過程中艾爾哈特的飛機失聯,她從此於人間消失,連失事的殘骸都未曾尋獲。

不論老羅斯福或艾爾哈特,電影中角色的魅力大半來自的他們各自傳奇的人生,不只是個人特質的體現,也是美國歷史的時代折射,生井英考教授所著《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庶民文化的精神與戰爭世紀的轉變》一書,即由「飛行」這獨特的角度切人,訴說著二十世紀的美國歷史。老羅斯福是起點的背景,代表著美國在陸地擴張上「邊疆」的消逝,既而將眼光放在飛機發明後,那尚未被人征服的天空;艾爾哈特則是這「空中帝國」開展過程中璀璨的一頁,亦是飛行和社會兩者發展之間相連的例證。

Lockheed_Vega_5b_Smithsonian
Photo Credit: Sergio Caltagirone CC By SA 3.0
艾爾哈特飛越大西洋所使用的Lockheed Vega 5b,展示於史密森尼博物館國立航空太空博物館。

作為套書,「興亡的世界史」強調著新的歷史觀點以及面向大眾的世界史書寫,然而細觀各冊的內容,每一作者皆依議題的屬性,選擇自己覺得最合適的寫作方式。某種意義上,雖然各冊共享相近的理念,但整體來看,「興亡的世界史」僅具有「叢書」的意義,並無嚴格的規範,《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或許是各冊中最能貼近繁中版「興亡的世界史」所宣揚的價值。

二十世紀的美國史,並不是太陌生的題目,尤其是和美國緊密相連的台灣,本書內容並無過於隔閡的知識距離,書中許多歷史場景是許多人親身經歷,但作者從他對戰爭和影像研究的專業出發,以「飛行」為出發,並運用大量影像史料,挖掘所人們所熟悉的歷史背後所蘊藏的深意。以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為起點,配合美國史著名的「邊疆理論」,指出如果舊歐洲是在陸上或海上完備其帝國規模,美國邁向世界強權之路,靠著是對天空的征服。「飛行」所象徵的意義,不僅是科技的新頁,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的新章。

也因此全書是那種少數讓讀者讀來大呼過癮的歷史書籍,書中史事是如此熟悉,但從未由作者所提點的視角去思考,一經提醒,就發現這解釋淺而易見,絕非故弄虛玄,具有著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說服力。於熟悉之中提煉出意外的新穎觀點,觀點本身又非立異鳴高,紮實深切地立足於人們熟識的日常,這無疑是上乘史著才有的功力,也是面向大眾該有的史學樣貌。人文學不應自囿於學術廟堂之上,獨飲著傲慢和孤獨,而是勇於利用不同的口吻或媒介,走入人群之中;然而大眾史學也絕非媚俗,或自降格調,稀釋專業的質量和密度,而是從尋常生活之中,找出人們所未曾思索或留心的知識線索,給予觀念上的衝擊反轉,進而帶來更深入的理解或對話。

從萊特兄弟於「世紀之交」的氣氛中發明飛機,到兩次戰爭之間,因作戰需求飛行技術的大幅增進,從可有可無的配角,一躍成為戰鬥主力,到最後於日本投下原子彈。再至冷戰開始,美國捲入越戰,原本設定以B-52轟炸機空中轟炸有限作戰,卻因為軍隊和政府高層之間的立場不一,被捲入地面作戰的泥淖,成為美國歷史上永遠的創傷,影響了日後後冷戰或兩次波灣戰爭美方的部署和國內的輿論。作者讓較為冷僻的戰爭史,成為推導歷史解讀的主軸,並利用圖像,將戰爭畫面中那些一閃而過、不曾留意的飛行畫面一一點出,加以說明,指出空戰的勃興不只是戰爭型式的變化,也是整體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反映,不只解釋了二十世紀美國的崛起,同時也勾勒當今世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