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當前圍繞在這部片的紛擾,正是小丑所樂見的社會樣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部兩極的電影,皆是國際影展首獎得主,卻因為截然不同的公關行銷策略,而有了不同的處境。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在顯示了《小丑》的行銷與公關策略失準。
萬眾矚目的漫改作品《小丑》已經上映,距離其8月31日威尼斯影展首映,並於9月7日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不過一個月時間,這部片的聲勢卻已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一方面西方媒體不斷渲染這部片容易煽惑暴力的疑慮,二方面這種商業大作拿下影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金獅獎,勢必會引起「過譽」的反彈聲浪。無論這些是否為合理的質疑與批評,確實已搞得這部片未上演先轟動,並在上映後持續延燒,無論是在媒體平台或網路論壇,正反雙方已經戰得不可開支。

一部作品理論上無需要為其潛在性的效尤效應負責,更無須擔起教導是非評斷的責任;流行文化本該是現今世界的反照,而非現今世界的禍害來源。然而,電影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必須在時代背景等脈絡下檢視。當201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歐若拉市,一名白人恐怖份子闖入放映《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影廳釀成12死70傷的槍擊事件還歷歷在目的時候,你也很難苛責部份媒體和社會人士的擔憂。

該起槍擊案的受難者家屬,在《小丑》上映前夕也連署發表公開信致本片發行商華納兄弟。他們並非要求阻止《小丑》的上映,而是希望在宣傳本片時,能同時宣導槍枝安全和提倡相關法案:「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我們希望您能透過本片的廣大發行平台和影響力,與我們一同努力創建一個更加安全、槍枝更少的社群」。 而為了預防類似的憾事再發生,美國軍方甚至寄送內部通知,為本片可能直接或間接誘發的暴力事件戒備,洛杉磯和紐約也增派警力駐守各大影城、甚至安排便衣警察進入影廳內,影城和影展也禁止觀眾穿著小丑服裝、面具、特殊化妝出席《小丑》放映。
當然,或許妥善的公關與行銷手法,可以讓這種作品以外節外生枝的紛擾自動淡息。然而,發行商選擇的應對策略,似乎並不盡理想。
首先,華納發表了公開聲明,指出「本部電影以及這個角色,都絕非是要認可真實世界中任何形式的暴力。本片以及製作方都沒有想要將小丑視作英雄的意思」。隨後他們更緊急撤銷了美國首映會紅毯採訪的媒體邀請,聲稱當日影人一概不受訪,只接受攝影記者拍照,片方表示:「關於這部片的討論已經夠多了,是時候讓電影本身為自己說話了」。
這種封鎖式的冷處理手法,並沒有讓爭議緩和下來。在後續的媒體訪談中,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和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的發言反而有火上澆油的趨勢。他們顯然對於社會歧見爭議的論戰感到無奈且不解:「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是可以清楚判斷對跟錯的」,瓦昆繼續說道:「而那些沒有此能力者,則可以隨便想怎麼詮釋就怎麼詮釋。人們也會錯誤解讀歌詞、錯誤解讀書本的文字,因此我不認為電影創作者有責任要去教導大眾是非對錯的道德判斷,對我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而在與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專訪中,當瓦昆被問到此議題時,更是直接中途離席,造成眾人嘩然。
導演菲利普斯面對這些爭議則無奈表示:「電影藝術是複雜的,如果你要不複雜的藝術,你可以去學寫書法」。他更提到:「《捍衛任務》中白人主角殺了幾百人大家卻不放在心上。以此抱怨怎麼沒有人去指責這些作品中的暴力呈現 。菲利普斯更接著說,「這些討論最讓我訝異的是,當情況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時候,左翼人士跟右翼人士竟可以如此異口同聲,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了。」當這位以《醉後大丈夫》走紅的導演被問到為何不再拍攝喜劇時,導演語帶嘲諷地將矛頭指向體質敏感的覺青跟鄉民:「要不然你去試試看,在現在的『覺醒世代』搞笑有多麼困難。」

此翻言論也引發了網路上更多爭執,因其似乎意味著「不開政治不正確的玩笑,就無法成功拍好喜劇」。同樣身為導演的《兔嘲男孩》、《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導演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隨即在個人推特轉貼該該則消息,並意謂深遠地簡短寫道:「他金促咪,笑笑」(Lol he funny)。而今年以《別告訴她》創下美國票房單廳記錄的亞裔女導演王子逸(Lulu Wang)則發表以下推文:「不以過去傳統上常被邊緣化的族群作為喜劇的笑柄,其實是可行的,只是你需要花費更多心思與努力,這不只是指身為一名編劇,更是指身為一個人。」
隨著反彈風波越鬧越大,瓦昆受爭議的片場行為也逐一被揭露,例如他在拍攝期間會隨機看心情直接消失等等。瓦昆前幾天於美國最大的深夜脫口秀之一吉米基墨秀(Jimmy Kimmel Live)受訪時,主持人當眾播放了一段他在拍攝期間口出穢言大罵攝影師羅倫斯雪兒(Lawrence Sher)要其閉嘴的片場NG畫面。瓦昆看起來像是事先完全不知道會有這個片段(「這應該是私人的!」他喃喃說道)且半強迫地向該名攝影師道歉(邊道歉邊抱怨該名攝影師在拍攝當下一直碎唸)。

雖然隔日瓦昆的公關向媒體表示整段插曲是事先設計過的節目效果,但亦有人懷疑那只是試圖滅火的公關話術。每況愈下的是,片中與瓦昆有不少對手戲的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也加入戰局。最新的訪談揭露,這位德高望重的影壇老前輩,堅持在《小丑》開拍前要進行劇本試讀跟採排。瓦昆則堅持他個人的工作方法是不參加採排,而是仰賴拍攝當下的直覺演出。勞勃為此打給導演說:「告訴他(指瓦昆),他是一名演員,因此必須參加採排」,最後瓦昆才妥協。
採排時,瓦昆「呼嚨唸完自己的台詞之後就跑到角落去吸菸」,勞勃試圖跟瓦昆借一步說話時,瓦昆也直接否決了,「我不行,我要回家」,瓦昆說。經歷這一波波負面新聞的腥風血雨,《小丑》爛番茄影評網的好評百分比已從開盤的87%降至69%,知名評論網站Metacritic的專業影評均分也從75降至58(滿分100)。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