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水平亂」聽來可笑,但香港真的沒有被中國斷水的風險嗎?

「斷水平亂」聽來可笑,但香港真的沒有被中國斷水的風險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食水供應來源有七至八成來自東江,只有兩至三成來自本地的儲水庫,但香港政府卻不見得看重這個水的危機。

我們當然失望,但曾經不去絕望。2016年4月17日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在其網誌檢討水資源管理策略:「在供水方面,我們一直積極在雨水、東江水和海水沖廁以外,開拓新的供水水源,包括海水化淡、再造水及重用洗盥水/集蓄雨水。我們在2014年已就《策略》展開檢討,包括評估本港現時至2040年的長遠用水需求及供應,並希望就上述六項供水水源訂出合理比例,令我們能更妥善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那時我們還是對政府抱有期望,希望新的《策略》會為香港水資源管理提出新的政策方向。

這份花了五年時間檢討、制訂的新《策略》終於在一個多月前(8月30日)出爐。當中有關未來的食水資源組成內容是:一、東江水供應(視乎本地集水量,約佔60%至80%);二、本地集水(約佔15%-35%);三、海水化淡(約佔5%)。說好的六項供水水源比例,完全沒有提及。供水來源唯一的轉變是加入海水化淡。這項計劃早在2011-12年施政報告提出、2013年通過立法會,原本計劃第一階段工程可於2020年投入服務,但不知何時已經改為於2023年才啟用將軍澳海水化淡廠。

更令人無言的是海水化淡廠啟用之後,供水量只佔全港用水量的5%。去年(2018年)6月27日立法會會議上,議員向政府提出應加快海水化淡廠的興建進度,並且將供水量增至30%。然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政府沒有計劃再加快、再繼續增加海水化淡廠的供水量,研究發展海化淡廠第二階段工程的時間表更是遙遙無期。更有專家(例如香港大學的李煜紹博士)批評今天特區府的海水化淡廠只是又一項大白象工程,與當年港英政府興建海水化淡廠以求達至供水自給自足的目標已經不一樣,最終可能連這5%的淡水也不會使用,東江水可能依然是香港人唯一的依賴。

RTS2P7WS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供水來源多元化事關城市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供水和水資源管理是一項長遠政策,每項措施的成敗動輒要看十年功夫。作為主要負責香港水資源管理的部門,發展局輕視國家缺水的危機、無意為減輕東江供水壓力出一分力、無心為香港人提供多一個供水選擇,交出一份如此短視的「策略」,形同「攬炒」,也曲線地提醒我們,香港真的需要一場現實版的「Water Revolution」?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黎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