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假新聞新法上路,社運人士憂政府大選前鎮壓異議人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政府10月2日通過了「防止網路假訊息與網路操縱法」,由於新加坡可能在接下來幾個月內舉行大選,該國社運人士擔憂此法會壓縮在野黨的生存空間與人民的言論自由。
(中央社)新加坡打擊假新聞新法10月2日生效,社運人士認為,假新聞法案恐加劇「自我審查」心態,幾乎不敢批評政府施政或政策,判斷訊息真偽權力應交由法院裁判。
「防止網路假訊息與網路操縱法」(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簡稱POFMA)賦予政府官員極大權力。國會當時審查法案過程中,共有7名部長與次長、31名國會議員參與辯論,反對黨工人黨總動員,旗下議員均投下反對票。
根據新法,未遵守法律規定的網路平台可被判處罰款高達新幣100萬元(約新台幣2275萬元)。如惡意散播假訊息,意圖損害新加坡公共利益的個人,最高可判10年刑期,罰款最高新幣10萬元(約新台幣227萬元)。
長期觀察新加坡政治發展的社運人士范國瀚表示,這項新法的確有危害公民自由之嫌,最嚴重的結果是讓新加坡人自我審查心態愈來愈嚴重,幾乎不敢、也不願批評政府施政或政策。
范國瀚認為,隨著新加坡下屆大選逐漸逼近,這項新法或許也會被人質疑會對部分獨立媒體造成影響,進而強化自我審查機制。
曾於2015年投入國會大選的工人黨候選人陳家喜雖肯定政府打擊假新聞的用意與決心,但檢視新加坡現有的法律制度,是否已有足夠的法律條文防制假新聞,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他認為,如果新加坡已經擁有足夠法律條文對付假新聞,為何要再制定「防止網路假訊息與網路操縱法」,賦予政府官員極大權力。
根據陳家喜分析,雖然政府防制假新聞的用意甚佳,但判斷訊息真偽權力應交由法院行使,而非政府官員,司法應肩負制衡防線。
新加坡國會今年5月間通過假新聞法案,賦予政府要求個人或網路平台撤下假新聞的權限,若不服裁判可向法院提出上訴。國會審議時,引發朝野激辯,反對黨議員擔憂引發寒蟬效應。
(中央社)新加坡打擊「假新聞」新法10月2日生效,違法的企業及個人恐面臨高達100萬新幣罰款和10年徒刑。科技巨頭和運動人士批評這條嚴刑峻法「令人不寒而慄地」企圖扼殺異議。
這項新法賦予政府官員極大權力,可命令社群媒體網站在當局認為是虛假貼文旁放置警語,在某些極端案例中,甚至可要求移除相關內容。
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谷歌公司(Google)暫時豁免了法案中的一些規定,好讓這些社群平台有時間適應。
一旦被判定發布惡意、有損新加坡利益的內容,企業恐面臨高達100萬新幣(約新台幣2275萬元)罰款,個人最高則可判10年徒刑。
新加坡當局堅稱,為遏止假消息流傳,埋下分裂社會的種子及破壞民眾對各機構的信任,採取這類舉措有其必要。外界經常批評執法嚴格的新加坡限制公民自由。
然而,這項新法引發人權團體憤怒,他們擔心當局可能扼殺線上討論、科技公司和媒體組織。
獨立媒體New Naratif總編輯、記者兼社運人士韓俐穎(Kirsten Han)說,這項立法「令人極為憂心」。
她說:「很難預測如此廣泛的法律將如何被應用。眼前令人擔憂的是寒蟬效應和進一步強化自我審查的力道。」
新加坡5月通過這項新法後,谷歌擔心這將「對數位資訊生態系統創新和成長構成傷害」。
全球近百名學者今年稍早也對此表示關切,警告這可能威脅學術自由。
新加坡預計將在幾個月內舉行大選,運動人士擔心,這項新法恐被用來鎮壓異議人士。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表示,新法令的上訴程序將是快捷且費用盡可能低。根據POFMA的附屬法例,被指示更正或撤下假信息的個人及網絡平台可在入禀法庭前,可上網填寫申請表格,並提交給發出指示的部長,讓他決定是否撤銷原先指示。
未能說服部長撤銷指示的當事方若要繼續上訴,須向高庭申請原訴傳票(originating summons),費用為新幣200元(約新台幣4491元)。高庭最快可在當事方挑戰部長後的9個工作日內聆訊,聆訊首三日不收費。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