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莉娜》:生命療養院唯一可能擁有的獨處,就是閉上雙眼

《卡塔莉娜》:生命療養院唯一可能擁有的獨處,就是閉上雙眼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告訴我,有罪犯會利用小村當作躲避警方追捕的藏匿處。而城市官員及醫療專業人士之間也早有共識:沒人能真正在生命療養院中痊癒。怎麼可能痊癒呢?生命療養院代表的是以死亡語言訴說的生命。

只有少數幾位院民在我們進入醫療站時望向我們。他們移動或被移動時的身體看來都很乖順被動,八成是受到藥物影響。但我們還是認定他們勢必計畫要離開這個地方。不過我們後來得知,有些人就算想辦法逃走了,之後仍會備受羞辱地回來,乞求療養院讓他們回去。他們沒有其他地方可去。畢竟怎麼可能有人聽了廣播上的故事後「認出裡頭說的人就是我?」

有名中年男子正尖叫著:「我被閹割了!」(Sou capado)他在我們接近他時伸出左手臂,假裝正為自己注射。「有誰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嗎?」一名志工聳聳肩。那名男子繼續尖叫,「我被閹割了!我被閹割了!」他們屬於生命療養院:這些純樸的人仍記得自己身為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叔舅、姨嬸和祖父母的時光——但現在卻只是身處致命孤絕的無主生命。如果人類學家赫茨沒說錯,已故者不只是一種生物實體,還是「一種銘刻在生理個體上的社會性存在」(Hertz 1960:77),那麼,你一定會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政治、經濟、醫療及社會秩序,可以在不自我譴責的情況下容許這種拋棄他者的行為發生。

相關書摘 ▶《卡塔莉娜》:到了最後,卡塔莉娜成了一種失敗的「藥」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左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朱歐・畢尤(João Biehl)、托本・埃斯可拉德(Torben Eskerod)
譯者:葉佳怡
審定:陳嘉新

「愛是被棄者的幻覺。」她在他者的身體上尋找愛,最後卻落得支離破碎又欲望過剩的下場。無論在愛、性,還是書寫中,卡塔莉娜都在逼近現實,也就是自己被留在這裡等死的現實。

這裡叫作生命療養院,是活著的人不再被當作人時去的地方。

Vita,拉丁文中「生命」的意思。巴西的阿雷格里港市有一間療養院,名字叫作「vita」。

「生命療養院」創立於1987年,一開始是一間收容毒癮跟酒癮患者的康復中心,然而沒過多久就擴大了守備範圍,有愈來愈多被家人斷絕關係的人——包括精神病患、殘疾者、失業和無家者——被親戚、鄰居、醫院和警方直接「丟」到這裡。任何一個大城市的角落,可能都有一間像這樣的「生命療養院」。被丟進這裡的人無人聞問,沒有人權,也沒有人需要為他們的處境負責。他們本人往往也不清楚、或記得,自己怎麼會來到這個地方。

卡塔莉娜就是其中之一。她是生命療養院的院民,但她跟其他院民有點不同,她總是寫個不停。她說她在寫自己的「字典」,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記下來。

人類學家畢尤長期研究全球公衛議題,尤其關注社會邊緣人及窮人如何在既有的社會結構及醫療體制中得以存活。1995年3月,他進入生命療養院,開始和裡面的人,包括院民、志工、統籌者一起工作,他想找出城市裡這些許許多多的「Vita」是如何產生,以及那些發生在「卡塔莉娜」們身上的故事。

(左岸)0GGK0298_卡塔莉娜_立體書封300dpi
Photo Credit:左岸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