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被心理和情緒不穩定牽引,李爾王也邁向暴君行為

《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被心理和情緒不穩定牽引,李爾王也邁向暴君行為
Photo Credit: Benjamin West@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在有多重權力節制機構存在的系統裡,最高行政者仍然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當行政者的心智能力已不適合做出決策時會發生什麼事?萬一他做出一些危害國家的決定怎麼辦?

文:史蒂芬・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理查三世和馬克白都是透過殺死合法統治者奪權的罪犯。但莎士比亞還對一種更難防的難題感興趣:有些人一開始是合法統治者,但後來慢慢被心理和情緒不穩定牽引,邁向暴君行為。加諸人民的恐怖是他們心理退化的結果。他們也許擁有顧問和朋友,這些人都有著自我保存的健康本能,也關心國家的安危,不過卻極端難以抵抗由失心瘋引起的暴政。這既是因為暴政乃矢料不及,也是因為他們對統治者長期的忠心耿耿所培養出的順服習慣。

在《李爾王》時代的不列顛,年老的國王已經開始像任性小孩那樣胡作非為,但一開始卻沒有人敢說一句話。決定了要退休之後(「我決心擺脫一切世務的牽縈,把責任交卸給年輕力壯之人。」〔《李爾王》1.1.37-38〕),李爾王召集群臣宣布他的「牢固意向」——也就是他的堅定決定。他宣布將會把王國一分為三,將三個女兒奉承他的能力按比例地分給她們:

女兒們,在我還沒有把我的政權、領土和國事的重任全部放棄之前,告訴我,妳們中間哪一個人最愛我?我要看看誰最有孝心,最有賢德,我就給她最大的獎賞。(1.1.46-51)

這是個瘋主意,卻沒有人出言制止。

這有可能是因為大臣們相信,這個古怪的比賽只是一種形式,設計來滿足國王的虛榮心。畢竟在全劇一開始,地位極高的貴族葛羅斯特伯爵(Earl ofGloucester)就說他看過國王把王國三分的地圖,覺得劃分得非常妥善。另外,經過了李爾王漫長的統治,每個人都已習慣了這位偉大領袖無比愛聽別人讚美的個性。雖然心裡不以為然,他們還是給予他「口頭上的恭維」,告訴他,他們能活在他的蔭庇之下有多幸福,對他的成就有多麼景仰,愛他更甚於愛「視力、空間和自由」。(1.1.54)

不過,當李爾王最小也是最愛的女兒寇蒂莉亞(Cordelia)拒絕玩這個讓人作嘔的遊戲時,氣氛突然僵住。她說:「我按照我的本份愛陛下,不多也不少。」(1.1.90-91)李爾王被這種有原則的頑抗激怒,剝奪了小女兒的繼承權並詛咒她。然後,終於有一個朝臣敢於公然頂撞國王,他就是肯特伯爵(Earl of Kent)。剛開始,忠心的肯特說話時仍謹守必要的君臣禮節,但李爾王猛地把他的話打斷。伯爵於是不再管宮廷禮節,直接說出他的反對意見:

你究竟要怎樣,老頭兒?當權者聽信諂媚的時候,你以為盡忠職守的臣僚就不敢說話了嗎?君主不顧自己的尊嚴,幹下了愚蠢的事情,在朝的端人正士只好直言極諫。(1.2.143-49)

朝廷上還有其他大人。看著這一幕發生的還有國王的大女兒瑞根(Regan)和二女兒貢納莉(Goneril),以及她們的丈夫奧本尼公爵(Duke of Albany)與康華爾公爵(Duke of Cornwall)。但他們和其他在場的人,沒有人對肯特的話表示附議或對國王提出最輕微的抗議。只有肯特敢於公開說出每個人都明明白白看見的事情:「李爾瘋了。」(1.1.43)因為坦白,這個說真話的人被永遠驅逐出王國,膽敢返回就處死。仍然沒有其他人敢說話。

李爾王的朝廷正面對一個嚴重且有可能無解的難題。在這齣戲設定的遙遠時代(背景約略是西元前八世紀),不列顛並沒有任何機構或官職(不管是議會、樞密院、尚書或大祭司)可以節制王權。雖然國王也許會向大臣尋求忠告,最關鍵的決策仍是由他單獨決定。當他說出自己的願望時,他預期別人會服從。但整個制度奠基於一個假設:他頭腦正常。

即使在有多重權力節制機構存在的系統裡,最高行政者仍然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當行政者的心智能力已不適合做出決策時會發生什麼事?萬一他做出一些危害國家的決定怎麼辦?在李爾王的情況,這位統治者十之八九從來不是穩定或情緒成熟的模範。討論父親對小女兒的詛咒時,李爾王的另外兩個女兒指出,父王步入高齡後,那些一直見於他身上的特質更加劇了。她們其中一個說:「這是他老糊塗,然而他何曾有過頭腦清楚的時候。」另一個表示同意:「他還是壯年時性子就很暴躁。」(1.1.289-92)

妹妹被剝奪繼承權並未對瑞根和貢納莉造成損失。因為她們可以分得原屬妹妹的那一份王國,她的失寵反而更符合她們的利益。所以她們並沒有試圖緩和父親的暴怒。不過她們知道,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輪到她們被修理。她們需要同時應付父親根深柢固的心靈習慣(她們稱之為「長年積習的劣性」)和老年的徵候:「他上了年紀,我們不但要承受他長年積習的劣性,還得忍受他那與年紀同來的脾氣。」(1.1.292-95)最讓她們擔心的是他的「任性發作」,也就是他放逐肯特時表現出的狂性大發。國家由聽憑衝動主宰的人治理是極端危險的。

相關書摘 ▶《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社會對理查三世身體畸形的反應,乃是他病態心理的根本原因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立緒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史蒂芬・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譯者:梁永安

莎士比亞撿到槍!?
一場歷史故事與當代時事的高明對話

世界知名的莎士比亞學者葛林布萊
探討劇作家如何用劇本來譴責獨裁者的權力濫用
借鏡莎翁名劇《馬克白》《李爾王》《理查三世》巧妙評論自己的時代

莎士比亞作為藝術家,從不忽視被迫在暴政下保持沉默的人民,畢竟如同《科利奧蘭納斯》中的經典台詞:「沒有了人民,何來城市?」

終其一生,莎士比亞都在思考社會是以哪些方式解體。他認為,一個被政黨政治激烈分化的社會,特別容易被冒牌民粹主義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