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最環保?請用真正的科學說服我 解析擁核幫三張神主牌:缺電、高電價與空污環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擁核幫的三張神主牌:缺電、高電價與環保,早該被一一擊穿。能源政策可以接受辯證,但是真科學理性,還是假借科學的面具卻非理性,是我們需要看穿的事情。
本文章內容由「江家俊 研究生」提供。
2018年12月公投結束後,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台灣民眾的能源認識進行調查,有高達4成4的民眾誤認為核電是台灣目前最主要的發電方式,而事實是核電僅佔約11.4%,遠低於燃煤及燃氣的發電量。
擁核神主牌1:沒有核能(核四)就一定會缺電?
號稱科學理性的擁核幫,根本不願意把能源佔比的真相告訴群眾,因為充分運用人民對能源現狀的誤解,才是掩護缺電沒有實證的最好手段。早在核四20年前興建初期,擁核幫就宣稱核四如果不完工,台灣必然會缺電、限電,產業也將因此蕭條,然而20年過去了,核四預計完工的日程早已過去,缺電限電的危機在哪裡呢?
擁核幫最大的錯誤,在於高估用電成長率、忽視節流的用電政策以及低估綠色能源的發展潛力。根據經濟部最新的盤點,縱使考量中美貿易戰下台商回流、電動車等發展趨勢,2018年至2025年的年均用電成長率僅為1.86%,在非核減煤的能源配比下,備用容量率仍可望達到17.1%,超過15%的法定標準。
事實上,無限制的提高發電量是相當沒有效率的發電方式。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指出,2017年供電警戒的時數總計僅為99個小時,僅佔全年時數的1.13%。因為極少數的供電警戒時數而大幅增設發電裝置,其實是相當浪費的管理作為。以道路建設來說,逢年過節的返鄉車潮往往會導致交通堵塞,難道解決問題的作法要把每條高速公路擴建成年度尖峰流量的需求嗎?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大概和發大財後的揮霍有異曲同工之妙。
即時的需量反應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經濟方法。未來夏季太陽能發電量大增,將可提供尖峰時段用電;冬季則可由離岸風電擔綱要角,使火力發電進一步降載,減緩空污問題。
整體來說,要談缺電問題,但在用電量估測卻缺乏合乎真實推論的數字估計,這讓所有的討論建立在違背科學理性的基礎之上。

擁核神主牌2:高漲的電價?
核電超便宜的神話,來自於核電成本長期以來都被嚴重低估。歐洲大型能源產業,西門子集團曾於2014年提出《重新定義成本辯論:電力產業的社會成本概念》認為,在納入隱藏補貼、輸電成本、彈性成本、環境衝擊、社會成本、就業市場影響及地緣政治成本的考量下,2025年的核能將是其他所有能源中成本最高的發電選項。
看似便宜的核電成本在計算方式上非常善於隱匿或錯估。根據2018年底的報導中提到,核一廠除役過程中室外乾貯廠至今無法啟用,最終處置場也仍無著落。核廢料去處卡關,也連帶使得支應核廢處理費用的核後端基金必須不斷追加,政府估算已新增1400億達到4700億元,但民間依據國外經驗計算,實際金額恐高達7160億元。
2019年9月底剛出爐的《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更提到,太陽能發電成本為每一千度電3~44美元,而陸上風力發電的成本為一千度電29~56美元。核能成本則在112美元至189美元之間。報告估計,過去的十年間,公用事業級太陽光電的「均化成本」(從建造、營運到除役整個生命週期的總成本和總產出能量的比值)下降了88%、風能下降了69%,而核能成長了23%。
以台灣目前全力衝刺的離岸風電為例,外界批評的5.8元躉購費率,其實是台灣打造基礎實力的重要關鍵,該費率將支撐台灣本土風電產業鏈的發展,使學習曲線的成本大幅降低。說白了,躉購費率就是一種對台灣自己未來的投資,根據最新開出的競標價格,離岸風電電價已下降到2.2至2.5元區間,低於2.6元的平均電價,等同逆向補貼其他較高的發電成本。短期花費投資,換來長期電價獲利,事實上離岸風電可說在長期平穩電價。
或許一、二十年前再生能源的電價確實較貴,核電確實較為便宜,對電價起到穩定的效果。但畢竟當時的綠能發展剛剛起步,核能又如日中天,但時至今日早已物換星移,核能的價格優勢即將不復存在,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即將黃金交叉,台灣又何須把未來的用電價格,賭在逐漸沒落、越趨昂貴的核電工業上。

擁核神主牌3:減少空污碳排更環保?
擁核團體喜歡談核能發電取代火力發電,能夠減少碳排及PM2.5的空氣汙染問題。單就減少碳排及PM2.5排放來說這是對的,但如果綜觀全體的能源政策,卻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電力系統的規劃看的是整體配置,而非核電與火力的二元對立。以核養綠的整體政策中,2025年電力配比為,燃煤40%、燃氣30%、核能20%、再生能源10%。在非核家園的政策中,2025年配比為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
換句話說,在非核家園的政策中,燃煤比例還低於以核養綠政策10%。也就是說,在降低燃煤比率,減少PM2.5排放這點,非核家園比以核養綠還更進步。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莊秉潔教授及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趙家緯博士根據上述規劃配比計算,2025年以核養綠方案能夠比2015年減少4%的碳排及17%的空污量;但非核家園卻可減少17%的碳排及38%的空污量。
實證上,以核養綠政策的確有減少碳排及PM2.5排放,但非核家園政策,不需要核能,還減得更多。因此無論是減碳或削減空污,非核家園都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擁核人士號稱科學理性,卻刻意將複雜的能源配比簡化成核電取代火力的二元選擇,和非核家園的成效相比,以核養綠的真相根本就是「以肺養核」,其根本原因在於,縱使核電與再生能源都比「燃煤」更環保,但再生能源又比核電更環保!
核能在歷史上有其貢獻和價值,但昧於能源技術和市場價格的移轉變化。隨著世代變化,民眾更期望的是擁有乾淨、能永續發展的非核家園。而號稱科學、專業、理性的核能流言終結者,在上述的討論下,是終結者,還是謠言製造者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