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讓「非洲之角」糾紛在我這一代結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揭曉,由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Abiy Ahmed)獲得殊榮,表彰他努力實現和平與國際合作,特別是他果斷地解決了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
(中央社)
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今(11)日揭曉,由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Abiy Ahmed)獲得殊榮,表彰他努力實現和平與國際合作,特別是他果斷地解決了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
當時兩國和談間,阿邁德曾說,他希望糾紛在這個世代結束,並重申他願意接受領土轉移。
先前就有專家預測,與多年世仇厄利垂亞和解的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很有機會奪下和平獎。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與衝突研究所教授瓦倫斯坦(Peter Wallensteen)表示:「阿邁德是很好的候選人,他在任內對國家及區域發揮了和平影響力。」
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2018年7月9日在厄利垂亞首都阿斯馬拉(Asmara)簽署恢復雙邊關係的協議後,兩國領袖迅速掃除自1998年因領土爭議爆發衝突以來,長達20年的敵對;衣索比亞同月19日任命前駐愛爾蘭大使胡笙(Redwan Hussien)出任駐厄利垂亞大使,厄利垂亞則在21日任命前駐美國大使魯森(Semere Russom)駐衣索比亞大使。
《中央社》報導,負責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今天發布的聲明寫道:「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也肯定衣索比亞、東非和東北非地區,所有為了和平及和解努力的相關人士。」
「阿邁德與厄利垂亞總統阿夫瓦基(Isaias Afwerki)密切合作,迅速制定和平協議的原則,終結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之間長期來的『無和平、無戰爭』僵局。」
「儘管在衣索比亞仍有許多工作有待完成,和平獎桂冠阿邁德已進行了重要的改革,讓許多公民對於更美好的生活及未來懷抱希望。」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認為,現在正是阿邁德一切努力獲得認可及鼓勵的時候。委員會希望諾貝爾和平獎能強化阿邁德針對和平及和解的重要工作。」
衣索比亞總理辦公室得知獲獎消息後表示,衣索比亞對於阿邁德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一事感到非常驕傲,並稱總理獲獎證明他致力改革國家,並尋求與厄利垂亞達成和平。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得主已經分別在7日、8日、9日和10日陸續出爐,經濟學獎得主則將於14日公布,為2019年諾貝爾頒獎季劃下句點。
今(2019)年諾貝爾獎每一個獎項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807萬元),若得主超過一位,則獎金平分或依比例分配。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剛果民主共和國婦科醫師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和25歲亞茲迪女性穆拉德(Nadia Murad)。穆克維格20年來治療在戰火蹂躪東部地區被強暴的女性,並幫助她們走出創傷。
穆拉德於2014年在伊拉克北部大城摩蘇爾(Mosul)被伊斯蘭國(IS)戰士綁架,並淪為性奴長達3個月後才成功脫逃。
阿邁德獲獎之因:除了終結戰爭,還有致力性別平等
《風傳媒》報導,厄利垂亞從1961年開始,打了近30年獨立戰爭才在1991年脫離衣索比亞獨立。但1998年雙方再度開戰,造成至少7萬人死亡,雖然戰事已在2000年結束,兩國關係仍是水火不容。
時隔20年,42歲的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2018年4月上任時即明確表示,希望與厄利垂亞展開和談。去(2018)年7月,阿邁德與厄利垂亞總統伊薩亞斯(Isaias Afwerki)公開擁抱和解,撫平非洲之角多年戰爭的傷痛,首開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
阿邁德也主動向伊薩亞斯提出建立正常關係,包含重啟兩國電話熱線、開設往來兩國的航線、設立大使館、開放港口與邊境往來等創舉,兩人更密切合作,與9月簽署「和平協議」,為厄、衣兩國關係寫下歷史新頁。
《青年日報》報導,現年42歲的阿邁德是現今非洲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他去年年底在選戰中獲勝後,隨即公布一連串改革計畫,包括釋放記者和政治犯、開放國營企業、遭封鎖的數百個網站獲得解除,並且宣布「完全接受並執行」與厄利垂亞在2000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促成兩國關係正常化,帶來和平希望,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
《自由時報》報導,阿邁德也致力於性別、環保問題,婦女沒有被排除在他的進步議程之外,阿邁德藉由任命女性擔任一半的內閣成員,來表明他對性別平等的承諾,國際社會也相當能夠接受他的倡議和改革,例如在國境內植樹造林以遏制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
新聞來源
- 諾貝爾和平獎 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解決邊界衝突獲殊榮(中央社)
- 諾貝爾和平獎 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解決邊界衝突獲殊榮(中央社)
- 2019諾貝爾和平獎揭曉!衣索比亞總理阿比摘下桂冠,撫平非洲之角傷痛獲肯定(風傳媒)
- 終結與鄰國衝突 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獲諾貝爾和平獎(青年日報)
- 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出爐!衣索比亞總理阿邁德獲獎(自由時報)
延伸閱讀
- 【圖輯】被「光棍」拱上台的衣索比亞總理,能不負改革眾望嗎?
- 2019諾貝爾文學獎一次頒2年:得獎者是誰?為何又沒有村上春樹?
- 美、日、英3國的「鋰離子電池之父」共享2019諾貝爾化學獎
- 研究宇宙演化、發現太陽系外行星:3學者同獲2019諾貝爾物理獎
- 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3位英、美學者發現細胞如何感知氧氣,有助治療癌症
核稿編輯:翁世航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