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丑》電影觀後感(一):為何我們會對小丑的瘋狂行徑產生共鳴?

《小丑》電影觀後感(一):為何我們會對小丑的瘋狂行徑產生共鳴?
圖片來源:電影《小丑》(Joke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都會對小丑的瘋狂行徑產生共鳴,但放心,這並不代表你是心理變態,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認為大家的內心都有一個叫作「影子」(shadow)的部分。

筆者這個禮拜和朋友去看了《小丑》(Joker),看完之後深感震撼,也理解了「小丑」電影能成為傑作的原因。因為該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其層次豐富,影射了多個議題,涵蓋了社會階層的矛盾(social class conflicts),社會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成見以及精神病患者自身的內心掙扎(inner struggle)等等。由於只看了一次,所以暫時未能從更多角度去仔細品味這部不能多得的佳片,也許在看了第二三次之後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歡迎大家在評論裡和我交流想法。

(以下內容沒有爆雷,大家可以放心閱讀)

飾演「小丑」的演員華堅馮力士(Joaquin Phoenix)用細膩精湛的演技詮釋了一個不停被殘酷現實擊倒的,勵志想成為喜劇演員(棟篤笑演員)的「小丑」亞瑟。而亞瑟在最終變身成「犯罪狂人」小丑之前,經歷了一段坎坷,且不斷升級,惡化,充滿掙扎的心路歷程。若你已看過電影,並且和筆者一樣,看到身為社會最底層的化身「小丑」最終以近乎癲狂的形式爆發,燃起顛覆社會的燎原大火時,內心的壓抑卻隨之一起被化解,甚至能夠對亞瑟的行為產生共鳴(注意,是「共鳴」(empathy)不是認同),這是為甚麼呢?還記得筆者的朋友在看完電影之後曾說:「The Joker made me feel that it is way more easy to just let go of social rules, go corrupt and go crazy, than climb up the social ladder (which is the normal and hard way).」(小丑的行為讓我感覺,如果一個人可以不受任何社會教條約束,瘋狂且墮落的生活,會比你兢兢業業提升自己的社會階層容易得多。)

其實很多人都會對小丑的瘋狂行徑產生共鳴,但放心,這並不代表你是心理變態,而是因為大家的內心都有一個叫作「影子」(shadow)的部分。這個概念最早在20世紀初,由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提出。需要提到的是,心理學家榮格的影子理論和心理學教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人格(personality)理論中的「本我」(Id)息息相關。

儘管圍繞「影子」理論的爭議不斷,但部分人也承認自己心中這個叫作「影子」的部分是真實存在的,它隱藏了我們難以啟齒的想法(譬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糟糕透頂的政策而希望某些政界人物掛掉,甚至被自己幹掉等等)。在自己的「影子」裡,我們會想無視一切規則並放棄自身的原則。榮格還提出,一個人若想保持心理健康,則必須認識到自身的負面衝動(negative impulse)。我們可以不認同自己內心擁有的黑暗想法,但必須承認自己內心擁有黑暗的一面。倘若一個人不承認「影子」部分的存在時,這個「影子」會脫離本體甚至反噬原本健康的心理狀態。在理解了影子理論之後,也就不難理解為甚麼有人會對小丑的瘋狂行徑產生共鳴了,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也都有那個渴望衝破約束教條的,瘋狂的自己啊。

You don’t listen, do you? I don’t think you ever really listened to me. You just ask the same questions every week. “How’s your job? Are you having any negative thoughts?” All I have are negative thoughts. But you don’t listen. Anyway, I said, for my whole life, I didn’t know if I even really existed. But I do, and people are starting to notice.
你沒有在聽,對不對?我覺得你幾乎從沒有聆聽過我講話。你每週都只會問同樣的問題:「你的工作如何?你有沒有負面想法?」我只有負面的想法,但你從來不聽。不管怎樣,我想說,在我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自己甚至有沒有真正存在過。但現在我知道自己的存在了,而且人們也開始注意到我的存在了。

——電影《小丑》對白

由於電影還有很多精彩的部分有待剖析,而筆者在寫這篇時也較為匆忙只觸及了皮毛,所以暫時將標題定為「小丑電影觀感(一)」,電影涉及到的其他議題,今後有時間也想慢慢補齊。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