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教授談論香港,何「毒」之有?

澳門教授談論香港,何「毒」之有?
圖片來源:《橙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的風波由6月開始至今,各個參與者背後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想法,假如單由香港人針對港府作出的反抗而斷定是「港獨」,並將之打成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明顯不符事實。

事源是這樣的。早前,面書專頁「塵某」收到澳門大學學生報料,指一名來自內地的澳大學生向校方投訴一名澳門大學教授,原因是這位教授在課堂上談論港澳時事政治,並宣揚「港毒」(對,我沒打錯,當事人用的是這詞)。消息一出,隨即引起一輪爭議,而澳大學生會傳播學會旗下學生媒體《橙報》亦就此事訪問了投訴人和真正有修讀該科目的學生,結果一看,我驚訝得合不攏嘴。

為方便大家理解,我嘗試將《橙報》[注]兩篇報導的重點內容抽出,列點如下:

投訴人:

  • 有關投訴人提及之談論港澳時事政治之科目,實為GPAD2009 Politics of Hong Kong and Macau,按科目名稱,估計是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學系所開設的科目;
  • 投訴人並沒有修讀該科,只是因為其同學有修讀並對教授「在課堂上散播某些與我們國家大方針、一國兩制成功實施互相抵觸的言論」而深感氣憤,並在微信向投訴人表達不滿,認為教授的言論不客觀公正、有「毒」,故以「港毒」稱之,;
  • 投訴人其後收到另一個朋友對這教授的批評,指其「在課堂上發表攻擊中央政府以及污蔑香港警察,挑戰一國兩制的底線」;
  • 投訴人指教授的「港毒」言論主要出現在其課堂上之言論,但在授課Power Point中都出現了「中國逼害異見人士 安插罪名層出不窮」、「引導港人回中國受審,將不會涉政治罪行,都係無保障!」等明顯充滿偏見的字眼;
  • 投訴人其後翻查資料,指教授的本科學位、博士學位都在北京大學完成,質問:「既然你對內地有這麼大的意見、這麼不滿內地的制度,這麼想只要反送中通過了香港人能被捉回內地,那麼請問你在內地讀完本科之後,為什麼還要義無反顧的回內地再讀你的博士呢?」;

有修讀該科的學生:

  • 被認為是「港毒」的那一堂,講的其實就是港澳政治體制為何會變成現在這樣,更指教授「由六七暴動開始分析,講解了香港經歷2次移民潮,以致港人當時本土認同低等開始疏理,六七暴動之後,政府改革等等;最後也提到移民潮之後香港小孩開始出世,經濟騰飛,故對香港會特別有歸屬感之類」;
  • 承認教授有在課堂上講香港最近的抗爭運動,「分析完香港文化後更有講香港土地問題、講東大嶼發展。再講到陳同佳的事,講為什麼要修例等等」;
  • 指教授本人無提及過有關其對運動的意見,而對於投訴人所指出的兩幅圖,警察那張是用來說明「即使是香港警察進行搜身的時,香港法律仍然可以引用到普通法第87條沉默權,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是大眾對香洪法律的信心;這就是所謂的constitutional oligarchy 」;至於「異見人士」、「無保障」等,則是一些在Facebook常見的普通內容,教授只是作為例子,用意在於解析、陳述為何港人對逃犯條例沒有信心。

看罷以上背景資料,相信大家已經有過大概的理解,但其實,除了一句「文革批鬥」之外,我覺得有幾個思考盲點需要好好理順。

1. 在北大唸博士,就不可以對中國有不滿?

投訴者認為,教授對內地有意見、不滿內地制度,與其北大博士的背景相違背。

先撇除教授的授課內容不談,於我而言,要對一個國家作出批評和鞭撻,很大的原因不是因為厭惡或痛狠,反而是「愛之深,責之切」,假如對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無知無覺,甚至沒有期望,根本就不會願意花時間來寫文章;須知道,人的時間有限,沒有人會/想把時間花在自己不重視的地方。

2. 討論香港,就等於破壞一國兩制,散播「港毒」?

當然不是。該科名為GPAD2009 Politics of HongKong and Macau,開宗明義就是要談香港和澳門的政治,而近日香港由反修例而引起的風波,絕對是關心香港社會、政治的人所不能迴避的大題目,同時,港澳兩地對事件截然不同的反應,背後所牽涉到的政治脈絡,更是值得拿出來好好分析的議題。再者,《逃犯修例》修訂的爭議,亦正好與一國兩制有所關連,以事論事,有何破壞?

再者,香港的風波由6月開始至今,各個參與者背後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想法,假如單由香港人針對港府作出的反抗而斷定是「港獨」,並將之打成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明顯不符事實,五大訴求中,也沒有任何一項是與「港獨」相關。

所以,沒有「港毒」,也不是「港獨」。

3. 不滿,就要去投訴?

雖然投訴者本身沒有選修該科目,但卻不等於只能透過「投訴」去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她大可以去旁聽該科,在課堂上與教授當面討論,甚至寫下鴻文去筆戰;同時,討論也不一定需要一個統一的答案,和而不同,才是公民社會中最理想的狀態。

就如投訴人在受訪時所言,他們「歡迎理性討論」,事實上,比起投訴,實在還有太多能做的事,卻不是躲在投訴機制後面,恣意去破壞大學作為思想激盪搖籃的角色。

4. 大學裏面教導的內容,一定要遵從國家的主旋律?

不一定。我們不是常說「校園是社會的縮影」嗎?果如是,大家就得接受校園裏面有不一樣的聲音,有不能用對錯去輕易作二方的事;學會如何在眾聲喧嘩中保持冷靜,兼聽則明,同時堅持自己心中所想,擇善固執,才是我認為大學教育之事。

最後,謹借一句「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會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送予該位同學,也送給生活在亂世中的你和我。

注:【粒粒橙 Orange Flesh】12th Oct. 2019 (橙報)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題為〈談論香港,何「毒」之有?〉原文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