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獸之子》與兩個神話之間:為什麼日本人這麼熱愛水族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族館的出現,也使得觀賞水族生物的視野也從古代金魚缸的「上方觀看」,轉為如畫框的「側邊觀看」,在建築材料技術的進步下,從大型魚缸的「底下觀看」成為可能。不同的觀看方式,帶給參觀民眾新穎的「超凡體驗」,此超凡體驗正是促成大家熱愛去水族館(談戀愛)的因素之一。
比起新海誠的《天氣之子》,我更留意五十嵐大介的《海獸之子》(海獣の子供,2019),五十嵐大介對於人類與海洋之間關係的神話學式的描繪,充滿神祕主義論調的詩意表達,著實令人深深沉入辯證的思量。在米津玄師洒落地吟詠的《海の幽霊》中,巨大藍色玻璃帷幕前的「琉花」,魔幻地置身於分不清是液態還是氣態的藍色空間,如凍結般的玻璃流轉著夢境般光芒,魚群絢爛地漂浮/飛翔於湛藍之間。這個位於「之間」的空間,叫做「水族館」(aquarium)。
我們在本篇文章裡完全不劇透,只是單純地想藉由動畫中的重要場景——水族館,來產生一種文化理解與詮釋。動畫《海獸之子》的一開始就是水族館,裡頭的人物也圍繞著水族館而生活,琉花的父親、母親都在水族館工作,男主角「海」與琉花更在水族館裡初次見面。日本人真的很喜愛讓作品裡的角色在水族館裡談戀愛。
我將在文中針對「日本的水族館」進行問題化:為什麼五十嵐大介要選擇水族館作為一個中介的空間?水族館究竟對於日本人而言,有甚麼重要的文化意涵?此特定的「社會-歷史」脈絡,或許這正可以提供某種解讀《海獸之子》的視角。
盤點日本最受歡迎的水族館
先來看看我們去日本旅遊時,最常拜訪、最受歡迎的水族館有哪些?日本旅遊網站Jalan.net(調查時間為2019年9月)盤點全日水族館前10名為:
- 沖繩美麗海水族館(沖繩)
- 鳥羽水族館(三重)
- 鴨川海洋世界(千葉)
- 名古屋水族館(愛知)
- 海遊館(大阪)
- 神戸市立須磨海浜水族園(兵庫)
- 海中道水族館(福岡)
- 南知多Beach Land(愛知)
- 伊勢海洋樂園(三重)
- 大分海之卵水族館(大分)
無論是沖繩美麗海水族館中優游在藍色水箱裡的巨大鯨鯊,或是千葉鴨川海洋世界中跳躍的殺人鯨,都帶給遊客驚奇的動物展示。筆者也去過位於登別的尼克斯海洋公園(登別マリンパークニクス),算是一個比較失敗的例子,其出名在它的「企鵝遊行」,館員還會在企鵝遊行前特別廣告,你只要花500元日幣就跟企鵝合照哦!
一堆部落客稱讚這個海洋公園的企鵝有多可愛。但說實在的,從動物園評鑑的角度來看,尼克斯海洋公園的園區規劃、動物展示不算優質,算是一個消解札幌與函館交通煩悶、增添登別娛樂資源的觀光項目。海洋公園屬於加森觀光株式會社,這個大型的觀光產業集團,通常透過休閒、住宿、交通的鏈結來創造一種觀光休閒的體驗,而加森觀光株式會社就用熊牧場、水族館、滑雪場、飯店構連成北海道親近大自然的觀光凝視。不過,無論水族館經營的優劣,水族館所形成的展示與觀看,存在著日本特有的社會脈絡。

掌握水中的族群
在一本重要的動物展示文化研究《水族館的文化史:人、動物與物品所構成的魔術世界》(水族館の文化史:ひと・動物・モノがおりなす魔術的世界,溝井裕一,2018)裡,溝井裕一運用傅柯(Michel Foucault)式的展示/觀看圖式與系譜學分析,編寫有著大量史料引注的水族館文化史。溝井裕一的卓越研究,可以給我們非常深度又銳利的提示。
魚類飼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與羅馬古代,如在龐貝城的遺跡中,可見到貴族用一種Aquorio的容器飼養著魚。西元720年時,《日本書紀》裡也記錄了養魚的描述。早期的魚類飼養,因為沒有動物學類型系統的概念,因此尚未有蒐集的構想,大都是私人閒情的表現,像是「欣賞金魚」的習慣。一直到19世紀中期的歐洲,動物學與水族館相輔相成地發展成系統性的展示,更在20世紀傳佈到美國與日本,成為兩個現代水族館發展的重要地區(溝井裕一,2018)。此現代水族館的出現,誠如傅柯所言,透過具有展示功能的機構(institution),形成了一種規訓的複合體與權力關係,試圖掌握人類一直無法真正了解的海洋世界。

水族館與現代性
第一個日本的現代水族館,於明治15年(1882),出現在上野公園中,叫做「觀魚室」,主要由兩個水槽與兩排玻璃觀魚窗組成,透過昏暗的室內採光,讓參觀民眾得以體驗淡水魚類的水底風光。而後的淺草水旗館(1885)、第三回國內勸業博覽會水族館(1890)、淺草公園水族館(1899)、日本水族館(1990)等觀賞水底生物的館廳快速開設(鈴木克美,2001)。直到2018年,日本全國的大小水族館數量高達150座,佔全世界水族館數量的四分之一。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熱愛水族館?鈴木克美(2013)認為,19世紀工業化資本主義發展以來,水族館的出現成為人們「追求自然」的一種展現,而日本在全國歐化的驅動下,引進西歐的博物館機制、動物學與養殖技術,「水族館」成為一種成功趕超「現代西方」的代名詞。
水族館的出現,也使得觀賞水族生物的視野也從古代金魚缸的「上方觀看」,轉為如畫框的「側邊觀看」,在建築材料技術的進步下,從大型魚缸的「底下觀看」成為可能(溝井裕一,2016)。不同的觀看方式,帶給參觀民眾新穎的「超凡體驗」,此超凡體驗正是促成大家熱愛去水族館(談戀愛)的因素之一。

兩個神話之間
水族館空間打造出一個如夢似幻的想像空間,一方面它連結到現代科學技術,另方面則關係到日本的地方傳說—龍宮的故事。從現代科學技術的面向來說,可以見到現代水族館呈現三個機構存在的目的:休閒娛樂、教育、物種保存(Karydis, 2011),諸目的透過海洋生物飼育、收容技術、槽池技術、展示規劃等現代科學知識所建構(坪山幸王、佐藤信治,1998)。在《海獸之子》中,便可以看見「新江之倉水族館」充滿機器管線、育養員、研究者的內部,維持著外部展覽世界的運作。
從傳統故事的面向來看,水族館的確實現了庶民對龍宮的綺麗幻想,那是日本最重要的神話之一。民俗學家柳田國男認為宮城縣登米市〈沼神的信〉(沼神の手紙,收錄於《遠野物語》)是這類「水系」傳說的源頭之一,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池內的神明是一位女性(模樣為蛇龍的異類女性),並且有著推動厄運與幸運的力量(高橋康雄,2000)。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