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類該往何處去》:打造「非洲圖式」花了歐洲數百年時間,直到今天依然有效

《人類該往何處去》:打造「非洲圖式」花了歐洲數百年時間,直到今天依然有效
盧安達大屠殺:發生於1994年,因盧安達內戰而起,犧牲約100萬人。圖為盧安達雅瑪塔大屠殺紀念館|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人應該把成長、發展、變化於非洲社會中的智慧與制度和當今的世界做緊密對接,如此一來就可以改善我們面對到現在和未來社會遭遇到諸多困難時的處理方式。更重要的是,還能將非洲的智慧統整到人類共同的資源中。

文: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

【非洲社會的潛力】

部落圖式與非洲的潛力

打造「非洲圖式」花了歐洲數百年的時間,直到今天依然有效。就算當今非洲社會看起來經濟快速發展,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那裡是民智未開,受到獨特部落意識控制的「後進」社會。

然而經過本章對非洲圖式進行歷史性的追本溯源之後,讀者們應該可以清楚知道,該圖式乃人為的、系統性的排他行為。但就在非洲社會和外在世界談判、交涉和發生衝突的過程中,他們也在實踐之中,自己摸索出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潛在智慧。在本節中,我將舉出兩個關於非洲潛在力量的案例來做說明。

首先我想舉的例子是「部落」,這個「萬靈丹」曾被廣泛用來解釋所有發生在非洲的紛爭和政治對立。我在前面說過,殖民政府為了統治非洲人,發明出「部落」這個技術,並將其導入且扎根於非洲社會。「部落」具有排他/封閉性、對全體無條件的服從、未開化/野蠻這三項特徵。殖民政府嘗試將不同區域中所具備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的集團組成方式,靠權力由上而下將其置換為單一又單薄的集團組成方式(民智未開的部落集團)。然而從非洲社會孕育出來獨特的集團組成方式,雖然在殖民政府的強制部落化之下,仍然保留在非洲的社會之中,源遠流長。並且還能在今日非洲面對諸多疑難雜症時,發揮出對症下藥的重要貢獻。這就是集團組成中的潛在力量,也是解構部落圖式的原動力。

殖民地政府創造出來的部落,透過固定化的單一認同歸屬,在不同集團之間劃定出明確的界線。但是在過去的非洲社會裡,開放、可變的集團歸屬意識,是被認可且普及化的。就拿肯亞來說,肯亞西部社會中的「ABANYA系統」就是一個適合用來做說明的好例子。「ABANYA」在當地語言中有「流動者」和「寄食者」的意思,是以數人或數個家族為單位,自由遷徙的一群人。他們在尋求新的居住地點的移動過程中,會停留在某個地方一段時間,接受當地人的照顧。有時這群人在休養生息,獲得接下來旅途的資訊之後,就會立刻離開停留的地方。但有些時候,他們也可能在當地一待就是好幾年。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會和當地氏族(clan)的女性結婚,創造出新的族群,成為新興「部落」的始祖。

對這些人來說,自己屬於什麼族一點都不重要。在他們的環境裡,完全看不到排除非我族類的封閉性和暴力。從外地來到當地的陌生人大部分都會學習地方上的語言,接受當地的風俗習慣。這些過去熟悉不同文化、習慣,說著相異語言的人們,在移居地接受了新的語言和文化,並在成為當地新成員的同時也產生了歸屬感。這種歸屬意識絕非鐵板一塊,而是開放又寬鬆的。

在集團組成的方法中,容許脫離自己歸屬的集團(殖民地政府固定且部落化的集團),成為其他集團成員的制度,被稱作「民族變更」(ethnic change)。在過去的非洲社會中,這種民族變更在各地都可見到,然而殖民地政府卻是欲將其去之而後快。理由不難理解,因為這種做法會從根本上動搖殖民地政府對非洲人所做的管理。反過來說,如果「民族變更」是社會裡司空見慣的事情,那麼兩個族群之間,就絕對不會發生全面的衝突對立。這是因為本應爆發全面對立的兩個族群中,由於經過了民族變更的過程,彼此內部都有相同血脈的親人存在,而殺害自己的親人在彼此的文化中都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開放性的集團組成原理

殖民地政府創造出來的部落制度,將單一的族群歸屬意識強加在每一位成員之上,然而在非洲社會中存在著一套和其完全相異的集團組成原理。除了「民族變更」之外,最常見的當屬「雙重歸屬」或「多重歸屬」制度。一個人能歸屬於不同的民族團體,是種特殊的集團組成原理,透過它能避免經過立場絕對化之後,兩個集團之間可能產生的極端暴力行為。

在肯亞社會中,至今仍有活用「雙重歸屬」和「多重歸屬」制度的集團。例如生活在肯亞北部乾燥地帶的畜牧民族阿里爾族(Ariaal)就是其中一例。阿里爾族夾在說庫施語、以畜養駱駝維生的若第利族(Rendille),和說尼羅特(Nilotes)語、以養牛維生的桑布魯族(Samburu,此族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遭到部落化)之間,是一個人口稀少的群族。阿里爾族人基本上都能嫻熟使用系統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庫施語和尼羅特語);此外,阿里爾族也沒有在東非畜牧民族社會中,扮演重要功能的年齡和分支世系(lineage)體系。他們會依情況需要,採用阿里爾族或若第利族的社會體系。雖然阿里爾族有時會被殖民地政府當作阿里爾族,有時則被認作若第利族,但他們本身卻拒絕歸屬於其中任何一方,維持著寬鬆的雙重歸屬意識。

在肯亞北部的畜牧社會中,若第利族或桑布魯族等相異的部落集團雖然遭到限制和隔離,但藉由民族(這裡指的是殖民地政府想明確界定的「部落」)的越界,卻也創造出了民族集團間「連帶」、「連合」的橫向連結。具體來說,就是在不同的民族中,藉由模擬血緣關係的部落聯盟,於多元民族共同生活的區域裡,建立起彼此「民族不同」但「部落相同」的複雜同盟關係。透過在相鄰的民族集團之間,建立橫向的同盟關係,就可以避免全面性的民族對立。這和經過部落化之後,集團之間因排斥外人和對內效忠所衍生出無止盡的連鎖暴力相比,部落聯盟不但可以化解彼此之間的爭執和對立,還可以避免雙方撕破臉的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