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博雅談《冷思考》:如何避免在思考時偷懶?

苗博雅談《冷思考》:如何避免在思考時偷懶?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思考」並非一場有勝負的戰役,而是探尋真理的過程。我們如果抱持著「輸贏」的執著,那我們所進行的就是一場論戰,而非溝通,當然也難以觸發真正的思考。

文:苗博雅

觀看球賽時,我們會覺得勢均力敵的頂尖對決最精彩。自己打球時,也會傾向尋找和自己程度差不多的球友,相互挑戰、有輸有贏,大家一起進步。做重量訓練時,我們會尋求超越自我,以提升自己的力量。

對於身體運動,人們傾向尋求挑戰;但對於「大腦的運動」,人們卻喜歡柿子挑軟的吃(以確保自己的觀點永遠獲勝)。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討論公共議題時,人們經常抓著對立意見當中最沒道理的論點(或者論述能力最弱的人),或者把對立方的論點理解成最弱的、最沒道理的版本,再加以「痛擊」之後宣布自己的論點才是真理。

這樣的行為,豈不是像在健身房內舉著最輕的啞鈴而沾沾自喜?為何我們在「思考」時會不自覺地偷懶?

美國學者Alan Jacobs的著作《冷思考》一書,就是圍繞著上述「偷懶的大腦運動」展開的。

《冷思考》的書名不容易看出內容的宗旨。它的原名是How to Think: 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直譯就是「如何思考:在意見分歧的世界的存活指南」。

現今社會不只議題爆炸多,每個議題的意見分歧也非常大。年金改革、同性婚姻、統獨爭議、勞動權益、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空氣污染……,十個議題就會產生十種把人(的意見)分類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人們的分類已經不只自由派與保守派之分,不只左右之分,而是有上百個軸線的分類。

我們因為自己對特定議題的意見而被貼上各種分類標籤,大家在線上或線下以議題表態來區辨敵我,你一言我一語的叫陣後,把一個個朋友或陌生人貼上「友軍」或「敵軍」的標誌。透過社群網站的滾動,每個議題都有可能把社會大眾一分為二。

在如此針鋒相對的世界,「思考」可能是件麻煩事。議題的向度過於複雜,導致思考的負擔太大,我們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用直覺或情緒決定一切,以降低大腦的負擔。就算我們努力擺脫各種認知偏誤,思考也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審慎地思考可能會導致我們在特定議題上改變原先的立場,而公開轉換立場,可能會危及自己的社交關係。

我們希望確認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因此逃避接受挑戰。總是選擇對立意見裡最愚蠢的那個,以確保自己「永遠打贏筆戰」。我們也總是需要得到朋友群的認可,因此我們會迴避發表和朋友不同的意見,或是避免公開改變立場。

在一個看似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取得了更多資訊,但未必更樂於思考。當社群網站把原本不認識的人連在一起,有些人卻越來越不敢在個人頁面上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想法。

如果妳確實感受到上述的現象,或者曾有過「害怕被討厭/被罵而不敢在朋友面前/社群網站上說出內心的想法」的經驗,那麼閱讀《冷思考》可能會讓你感覺好過一些。

《冷思考》一書提出幾個關於思考「如何思考」的幾個線索,包括我們必須更積極面對潛在的認知偏誤;人類對於「共識」與「情緒」的需求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以及「身份」與「社群隸屬」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

作者認為,「思考」不可能脫離社群,也不可能毫無情感。這一來讓我們為了避免在社交上的損害,而不願意聆聽有說服力的對立意見,甚至陷入「小圈圈的狂熱」;二來會讓我們下意識地用直覺或情緒而非思考來決定立場。但另一方面,情感能為思考帶來更深層、更豐富的意義;社群交流也能帶來改變既定意見的可能性(如果你願意抱持開放心胸,尋找最公正的對立論點)。

我最欣賞本書的地方,在於作者用許多篇幅論述「抱持開放態度」以及「維持改變觀點的可能性」對於「如何思考」的重要性。這些觀點與我的個人想法不謀而合,同時作者也用一種簡單風趣的筆調論述,讓本書沒有說教的色彩。

「思考」並非一場有勝負的戰役,而是探尋真理的過程。我們如果抱持著「輸贏」的執著,那我們所進行的就是一場論戰,而非溝通,當然也難以觸發真正的思考。

而如果我們害怕改變既定的立場,那就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其他公正、優秀的對立論點,或者直接把對立意見者在內心打成妖魔鬼怪,這或許讓人覺得安全,但也可能會讓人錯過許多思考的機會。

當然,《冷思考》並非一本完美的真理之書(作者在書中也主張要時時保持懷疑嘛)。在正文七個章節之間,安排似乎稍顯隨意。有些章節做了很好的焦點集中,但某些章節的論點之間就稍嫌渙散。全書各章節之間並沒有做很好的貫串,整本閱讀下來就缺了點一氣呵成的感受。

但不知是否作者本人也意識到這點,因此在最後一個段落《後記》列出了一張「思考者的檢查表」,為讀者做了一份check list。這份檢查表,整理出十二點清晰有力的結論,也將原本略嫌發散的論述主題收束在一起。

按照《冷思考》的論點,你必須對相反意見保持開放心胸、必須強迫自己直面原本不喜歡的論點、必須時刻保持對既有想法的懷疑,甚至可能要承受失去一些不願意保持開放心胸的朋友。

這代表你的大腦必須舉起比以前更重的重量,「思考」變成比較累人的事。但這些好習慣會讓我們避免在思考時偷懶,從事真正的思考而非自爽的筆戰,我們的認知有機會變得更健全。作為一本「論如何思考」的通俗小書,《冷思考》的表現恰如其分。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