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的屠殺,我的傷疤:為何以色列人會主動為敘利亞庫德族發聲?

你的屠殺,我的傷疤:為何以色列人會主動為敘利亞庫德族發聲?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各個族群的歷史與記憶深入探究,往往可以發現類似大屠殺的集體過往,由於某些人害怕歷史重演在自己的族群身上,就會成為排他及沙文主義的根源。但這顯然不是這些歷史悲劇下的必然,因為群體也可以將欲避免這些悲劇的心力,推己及人。

以色列當地時間上週六(2019年10月12日)晚間,安息日結束後不久,數十位以色列民眾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巴黎廣場(Paris Sqaure,註1),高舉著希伯來語、阿拉伯語與英語的抗議標語,以及代表庫德族(Kurds)的庫德斯坦(Kurdistan)彩旗,企圖呼籲以色列民眾一起來關心敘利亞庫德族因土耳其在當地的軍事行動而面臨的威脅,也要求以色列政府對敘利亞東北部庫德族人面臨的處境,祭出更強烈、實際的制裁手段。

耶路撒冷巴黎廣場為敘利亞庫德族舉行的示威|Photo Credit:謝宇棻提供

這場由民眾藉由臉書、WhatsApp等社群媒體,自行串連發起的小型示威活動,有跨宗派、族裔的各路人士參與,包含猶太裔、阿拉伯裔、猶太教徒、基督徒、以及沒有特別宗教信仰的人士。

不少參與者輪番上台致詞,他們指出,土耳其在敘利亞東北針對庫德族動干戈之舉,可能導致一場種族屠殺。世人與以色列政府不應不聞不問。

此外,以色列媒體報導,上週日(2019年10月13日)上午,在位於特拉維夫的土耳其駐以色列大使館前,有超過100位民眾聚集,抗議土耳其對敘利亞東北用兵。

同一時間,歐洲一些主要城市也有為庫德族舉行的示威,從法國的巴黎(Paris)、馬賽(Marseille)、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德國的科隆(Cologne),匈牙利的布達佩斯(Budapest),奧地利的維也納(Vienna),到希臘的雅典(Athens)。

除了因美國撤軍而引起國際關注,敘利亞東北部庫德族的情勢,何以在近日躍升各大媒體版面,並引起各地民眾、甚至是部分以色列人的關注?

敘利亞庫德族現況簡述

1920年代,鄂圖曼帝國式微暨解體之際,進駐該地的英法等強權曾承諾庫德族領袖,將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庫德族國家;不過在土耳其軍官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的帶領下,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這個承諾很快就被打槍、塵封。至今,散居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與敘利亞四國的庫德族人,雖然是一般泛稱的中東地區中,第四大族群,仍沒有自己的國家。

自1946年實際獨立以來,敘利亞可說是軍事政變連連,1961年,一群復興主義(Ba'athist)軍官發動政變後。隔年,政府對庫德族群聚的、位於該國東北、臨近土耳其的賈茲拉州(Jazira)進行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2萬、即全國20%的庫德族人居住在該地。隨後,政府以換發新身分證為由,要求這些人將他們的敘利亞身分證上繳;只是,不少照規定乖乖上繳身分證的人,從此再也沒有敘利亞身分證。因此,為數眾多的敘利亞庫德族人就這麼失去了敘利亞身分。直到2011年4月,政府才頒布一項命令,讓沒有身份的庫德族人能重獲敘利亞公民身分。數十年未解的身分問題,加上當局政策,讓為數不少的敘利亞庫德族人權利長期受到侵害。直到伊斯蘭國在2014年對一座敘利亞北部的庫德族城市科巴尼(Kobanî)進行猛攻,他們的存在與面臨的問題才比較逐漸為世人所知(註2)。

不少評論將敘利亞東北近日的情勢,歸咎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的撤軍決定;這些報導指出,川普撤出駐敘利亞北部的美軍,無疑是為土耳其開道,默許土耳其以創造安全區之名,行擴張控制範圍之實;更甚者,敘利亞內戰中的其它勢力,包括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ISIL;又名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ISIS)、敘利亞政府軍、俄羅斯以及伊朗,都蠢蠢欲動,勢必將更進一步影響庫德族人的命運。

根據媒體報導,土耳其近日在敘利亞北部的軍事行動,不僅讓各方勢力開始斡旋接下來的合縱連橫,也造成27.5萬、主要為庫德族的人口,流離失所。

除了俄羅斯、中國、甚至預定在土耳其設廠的福斯汽車(Volkswagen),都相繼對土耳其的行動表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也已經公開譴責土耳其進軍敘利亞庫德族區之舉,不僅警告土耳其不得對該區進行「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還表達以色列在必要時,願意對該區庫德族人民提供人道救援。如同前述,國際間不少輿論都將土耳其軍事行動的「機會」,怪罪於川普的撤軍決定,但向來以和川普友好而自豪的納坦雅胡,並沒有在譴責土耳其出兵的聲明中,提到美國方面的行動。

除了納坦雅胡,幾位以色列政壇要角,都表達對庫德族人表達同情;納坦雅胡甚至曾在2014年公開支持庫德斯坦的獨立建國。這些以色列政治人物的表態、以及近日以色列社會中,少部分試圖為庫德族人發聲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來說,和這個猶太國家對民族主義及種族屠殺的複雜歷史,脫不了關係。

大屠殺:專屬的傷疤,普世的教訓

以色列總理對庫德族的支持,難逃區域政治角力的考量,畢竟身處在周邊國家都不甚友善的情況下,如果有個親以、或至少比較沒有敵意的族群或政治實體,以色列主政者自然會將其視為可能的盟友。

不過猶太人歷經大屠殺的這段過去,也觸動不少人對一些遭受患難、流離的族群,寄與同情。

週六在耶路撒冷的集會中,上台發言的人士,包括猶太教拉比、大屠殺生還者後代等,都引用猶太人在紀念大屠殺歷史時經常提到的「絕不讓歷史重演」(Never Again)這項理念,來呼籲路過的民眾與以色列政府,歷經大屠殺的猶太人,有義務盡力阻止類似的慘劇發生在敘利亞庫德族人身上。

右側標語:以色列與庫德族(同在);左側標語:謹記種族屠殺,猶太人不會閉眼不看|Photo Credit:謝宇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