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董恒秀專欄】《小丑》:從西方歷史脈絡看Joker與Clown有何相異之處?

【董恒秀專欄】《小丑》:從西方歷史脈絡看Joker與Clown有何相異之處?
Photo Credit: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clown」與「joker」有何相異點?最早可能要回溯到西元前2400年的埃及,之後從塔羅牌、馬戲團、莎士比亞的推演後,才有了DC筆下的暗黑小丑。

(內文有雷,可先收藏文章觀影後閱讀)

如果,我們內心在淌血,身體受著創傷,被貧窮與挫折啃噬,為精神疾病所苦,突然在公車上,哀嚎般狂笑不已;車內乘客紛紛投來或驚愕、或厭惡、或恐懼、或鄙夷之箭。我們還能灑脫嗎? 這是在社會底層邊緣人物小丑亞瑟弗萊克的處境。

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由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演的小丑,在鏡前,用手指將嘴角往兩邊拉。那樣一張笑臉讓我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那隻在樹上裂嘴笑的神秘怪貓。只是小丑塗白的笑臉有一滴黑色眼淚淌下。而掛在牆上的電視傳來新聞報導的背景聲:高譚市清潔工人罷工,到處垃圾堆積如山,老鼠橫行,甚至出現巨鼠。 解決之道是巨貓降臨!脫口秀主持人此語一出,觀眾的笑聲爆開。 希臘的悲劇和喜劇演出時演員都會戴上面具,那麼臉上彩繪面具的小丑,究竟是要演悲劇還是喜劇?在電影裡,小丑曾憤怒地說了這麼一句話:「過去我總以為我的生命是個悲劇,不過我現在知道那根本是一場喜劇。」 這場喜劇的主角從小被母親暱稱「快樂」,生命裡佈滿傷痕性的笑。

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早期一首詩作最後四行,做為小丑成長經驗的註腳倒是蠻貼切的: 「歡樂是痛苦的鎧甲/用它嚴密武裝自己/免得被人見到血/驚叫一聲「你受傷了」!」

有時是因為自己的脆弱不想被看見,以歡樂或笑臉遮蔽。有時是因為自卑缺乏自信心怕被排斥,因此發展出想要人笑的心態,於是漸漸變成小丑。

MV5BMDc5ZDRlMGYtZjJmYS00YjIyLWIzZTAtZTBk
Photo Credit: IMDb

我於雙十節那天下午前往戲院看這部電影,觀眾約九成滿,一眼望去可說清一色年輕人,其中不少是高中生模樣。看完電影搭電梯下樓時,聽到我旁邊一對中年夫妻說,不喜歡,太血腥了,看不懂要表達什麼。 很血腥暴力是真的。不過若是熱愛電影並對影史經典作品熟悉的人,會看到影片裡一些橋段是向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致敬。

最明顯的是片中由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飾演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莫瑞法蘭克,這個亞瑟弗萊克想要成為的偶像人物。勞勃狄尼諾曾分別在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計程車司機》與《喜劇之王》擔綱主角。《計程車司機》裡的崔維斯,是一位26歲有創後失調症的越戰退伍軍人。他從戰場回到社會發生嚴重的不適應,倍感孤獨與疏離。由是長期失眠,因而在紐約市開夜間計程車打發時間。

MV5BMWM4ZDMxZmQtY2NkYy00NWY4LWJiN2QtNGU1
Photo Credit: IMDb

在這段時間他看到社會的不公不義,導致內心充滿憤怒,最終採取殺人行動。 至於《喜劇之王》裡的魯波特帕普金,則是一位十分著迷喜劇的單口喜劇演員,整日幻想成為一位喜劇大師。魯波特懇求脫口秀的主持人,也是成功喜劇演員的傑瑞隆福特給他露臉的機會,而在屢遭拒絕後策劃綁架他。魯波特在他的廣播節目裡向他的聽眾告白說,為了在脫口秀裡掙出一片天,他要綁架傑瑞隆福特。觀眾聽了哈哈笑,認為這是他表演的一個噱頭。不過魯波特鄭重回應說:「明天你們就知道我是玩真的,都會認為我瘋了。不過我是這麼看啦:當一晚的國王強於當一輩子的笨蛋。」

MV5BYjAxZDlkNzMtNjFiOS00MjFjLTkzODYtNWY2
Photo Credit: IMDb

除了馬丁史柯西斯這兩部電影外,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向《霹靂神探》致意的橋段。這部電影是好萊塢第一部市區內轎車飛車互相追逐的電影。片中緝毒組的兩位幹員追緝提供毒品的法國人到地鐵,結果在車上被愚弄,把人追丟了。

MV5BMjEwMDMzMTUxOV5BMl5BanBnXkFtZTcwMTQ3
Photo Credit: IMDb

至於DC漫畫迷們,當然知道超級英雄蝙蝠俠真實身份是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他在十歲時目睹雙親被歹徒殺害,因此立下復仇的誓言。蝙蝠俠主要是在高譚市行動,他的死對頭是Joker。而在《小丑》裡,我們看到男孩布魯斯韋恩與父母親從戲劇院奔跑出來逃命時,目睹他們被擊斃。 或許可以這麼說,《小丑》不怕受影響,且巧妙接受影響呈現出自己的風格。而在接受影響的同時,也跟電影愛好者說了不少密語。

電影接近尾聲時,亞瑟跟莫瑞說:「進場時請介紹我是Joker。」這一方面是呼應蝙蝠俠裡Joker的誕生,另一方面也宣示他不再是許多clowns中的一個,而是已殺了不少人成為暴動的象徵領袖、大寫的Joker。

MV5BNmQ1MjZmN2MtZjFiOS00Y2QyLTk3ZDUtNzkx
Photo Credit: IMDb

那麼「clown」與「joker」有何相異點呢?

1. 埃及首度登場

clown是從歷代的表演技術發展而來,歷史上首先出現在西元前2400年的埃及,留下來的象形文字記載當時的小丑是由神職人員擔任,因此它的起源與社會宗教有關。古希臘的戲劇裡也有小丑,通常光頭,戲服內塞填充物以便看起來肥肥胖胖,表演時會跟壞蛋尋開心,對觀眾丟花生。

2. 羅馬帝國時期

當時流行啞劇,劇場上的啞劇表演者(pantomimus)深受當時人喜愛。啞劇表演者在開演時戴著面具出場,以肢體動作與律動的姿態交代劇中人物的特質與情節大綱,所戴的面具很多種,分別代表劇中的人物。這種啞劇表演者與當時也同樣受歡迎頭戴尖帽的笑鬧啞劇表演者(mime)有所區隔,他們的表演不在譁眾取寵,特重手的微妙動作。所以小丑與笑鬧啞劇表演者較有關聯。

3. 中世紀Joker出現

與小丑性質有交集的弄臣(jester, court jester, fool, joker),他們在宮廷或貴族家裡出現,藉由演奏音樂、拋球、講謎語等方式娛樂主人,有時也會表演特技與雜耍。弄臣主要是專門表演者,宮廷裡的弄臣有些則是宮臣,他們通常身穿特殊服飾,頭戴有三個或二個尾部飾有圓球長條狀的帽子。弄臣雖然身分卑下,但往往是宮廷中唯一享有言論自由的人,他們不僅娛樂主人,還藉由滑稽方式對主人與來客進行諷刺和批評。弄臣的地位在中世紀以至文藝復興時期達於頂峰。英國歷史上許多王室都僱有弄臣,有的還與國王形成了親密關係。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貴族沒落後,弄臣失去了雇主,於是逐漸退出歷史,有的進入民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