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急性鹽中毒」,嬰幼兒一天能攝取多少鈉?

小心「急性鹽中毒」,嬰幼兒一天能攝取多少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短時間內接觸極巨量的鹽份,尿液來不及排出,會造成血液中鈉含量過高,進一步導致高血鈉症,這就是急性鹽中毒的現象。

文:林世航營養師

在2019年時,俄羅斯傳出一起駭人的案件(新聞連結),有一位保母因為不耐照顧的兩歲男童不斷吵鬧和不乖乖吃飯,為了懲罰男童,就在餵食的熱粥中加入了約50克的鹽,害得男童被鹹死。

相信許多爸媽也在思考小孩子到底要吃多少鹽?就讓好食課營養師從這起案件解析給你聽吧。

照護者小心,不要糖罐拿成鹽罐

在搜尋相關資料時,發現2017年有一份探討急性鹽中毒致死的文獻(連結)。這份文獻收集了自1947年起有發表的個案報告,約有27起事件,其中嬰幼兒佔了16起,且最小的只有出生一天就急性鹽中毒而離開剛來到的世界,最大的約是五歲。

在這些事件裡面,最大宗的就是照護者把鹽誤當成糖加到餐食中,讓小孩子短時間攝取到大量的鹽份,導致高血鈉症而中毒。

所以照護者在製備餐食時要特別小心,如果誤加了,幼兒還可能反應太鹹。但如果是嬰兒或者是特殊狀況的小孩,可能沒有表達的能力而陷入危險之中,建議爸媽們煮完餐食還是要嚐一下味道吧。

鹽是做什麼的?有什麼功用?

接下來,先稍微介紹鹽的功用。鹽主要是氯化鈉所構成,若是使用低鈉鹽還會有部分的氯化鉀,這些鹽分溶於水中時解離形成氯離子、鈉離子與鉀離子,其中鈉、鉀離子的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關鍵。

鈉離子和鉀離子的功用,大致上是相反而拮抗的,鈉離子在細胞外居多,鉀離子在細胞內。所以維持平衡時可以讓細胞維持等滲透壓,支撐正常的構型。

除此之外,這些離子也參與神經活化,讓神經可以正常傳導,進而影響肌肉收縮、心跳跳動和腦部正常的功能。

人體對鈉離子的排除能力非常好,約有90%的會從腎臟排除,且人類有很好的調控機制。所以健康成年人攝取鹹的食物(非過度巨量),在短期內不至於造成血壓瞬間偏高,但長期就和高血壓有十足關係。

但短時間內接觸極巨量的鹽份,尿液來不及排出,會造成血液中鈉含量過高,進一步導致高血鈉症。這就是急性鹽中毒的現象,症狀包括意識不輕、血壓升高、肌肉痙攣與噁心嘔吐。嚴重者就像新聞中說的一樣,有致死可能。

小孩子一天能吃多少鹽呢?

鈉是最難估計的營養素,營養學教科書寫道我們一天的鈉需求量僅為100毫克,有學者則認為約是500毫克。但以目前的攝取量,無論是小孩或大人都有攝取過量的狀況。

鈉攝取過量短期內雖不至於造成健康危害,但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若能全面性的減少鈉攝取,有助於血壓的控制(連結)。

包含台灣在內,許多國家都未設定鈉的每日建議攝取量,而是設定建議限量。台灣設定成年人為2400毫克的鈉(6克鹽),而英國衛生單位則對於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建議限量(連結):

  • 嬰兒:每日少於1克鹽量(400毫克鈉)
  • 1-3歲:每日少於2克鹽量(800毫克鈉)
  • 4-6歲:每日少於3克鹽量(1200毫克鈉)
  • 7-10歲:每日少於5克鹽量(2000毫克鈉)
  • 大於11歲:每日少於6克鹽量(2400毫克鈉)

鈉的限量是總量概念,是不分調味料和食物所含的。先前的調查中成年人的餐食在去除調味料時,鈉含量就已經超過攝取限量,再加上調味料的鈉就幾乎為建議量的2倍。而小孩子跟著爸媽一起吃,勢必也可能有過量問題。

1
Photo Credit:好食課

這個猜測也被最新的台灣營養調查所支持,在102-105的營養調查中,只有嬰兒的鈉攝取低於限量標準(約400毫克),因為爸媽們已被教育嬰兒的副食品不需要調味,因此不會攝取過多的鈉。

但1歲之後開始和成人共食,鈉攝取就急遽增加,在1-6歲的小孩子,男女分別為1950與1647毫克,進入小學後更增加至3210與2969毫克,其實都遠遠高於建議限量。

所以我們餐食真的應該吃得更清淡,不需要再有過多的調味。有加鹽的狀況下就不用再加其他醬料,才能減少鈉帶來的健康風險。而且要選擇「碘鹽」,才能幫助小孩子正常發展。

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生活食安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