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普悠瑪事故一週年:台鐵強制換車立即停駛共81件,10月底向日列車商求償

普悠瑪事故一週年:台鐵強制換車立即停駛共81件,10月底向日列車商求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指出,對台鐵營運現場的改革多數仍流於表格與文字,「最不缺的就是控管表格」,檢視近一年來台鐵的改善只為讓交通部解除列管。

台鐵第6432次普悠瑪自強號列車去(2018)年10月21日在行經宜蘭新馬站時過彎出軌翻覆,造成18人死亡、267人受傷。事故將滿週年,一年來台鐵對行政院總體檢報告提出144項改善項目,逐一擬定行動計畫,今(20)日在事故週年前夕,公開總體檢報告改善項目的執行情形,統計強制換車、行駛中立即停駛事件共81件。不過運安會和民間的鐵道學會都認為,台鐵安全管理跨出一步,但改革目前仍停在「表格數字」易流於形式,需在觀念上落實改革。

何種情況不能出車、需強制停車「標準明確化」

(中央社)報導,根據行政院的調查報告,普悠瑪事故直接原因指向超速,但列車主風泵故障仍出車、駕駛與調度員對故障列車何時該停車及是否關閉列車自防護系統ATP,沒有一套共同遵循標準,總體檢報告要求台鐵在安全管理上,應將營運列車不能行駛的條件明確化。

台鐵去年12月成立營運安全處,處長陳仕其說,台鐵現在車輛出庫時及行駛中的異常處置,都強化標準作業程序,何種情況下要強制換車或立即停駛,都有清楚的分級規定。

根據台鐵新訂定的「列車出庫機車車輛異常影響程度分級處理」,列了近40種列車出庫時若出現的異常情形及處置,若處置仍無法排除就要更換機車或編組;包括:主風泵出現異常、軔機不鬆軔(無法鬆開煞車)、電器設備冒煙等,如果是列車ATP故障,處置方式除更換機車或編組外,也可加派助理。

台鐵規定,列車出庫異常處置都要有段長、副段長、檢查主任、督導的簽章。

根據新的列車出庫作業標準,普悠瑪事故後到現在,有列車出庫發現異常而強制換車共有14件;其中主風泵故障2件,與煞車異常有關4件中,4件是軔機不鬆軔,其他還包括:變流器故障、電瓶電壓不足、電動馬達故障等。

台鐵也新訂了「行駛中機車車輛異常影響程度分級處理」,有9種情況必須立即停車處理,例如:集電弓損壞、ATP故障、列車動力未達1/2且不可行降速行駛至最近車站或最近機務段、列車編組首尾車軔缸壓力無作用。台鐵統計,今年至今,主風泵故障有7件,ATP故障有37件,但台鐵出車及行車都更小心。

台鐵特別規定,行駛中列車若發現ATP故障,處置方式為通報後,經原地重開一次,通報行車調度員且以不超過時速60公里的速度,將列車行駛至可加派助理或更換機車編組的地點。

台鐵統計,根據新的行駛中列車異常處理規定,今年1到10月,共有67件行駛中列車因發現異常,採取立即停車處理。

台鐵局副局長馮輝昇說,台鐵要重拾民眾對台鐵的信心,一定要自我反省檢視,精進改善,把安全做到最好,現在列車從出庫到行駛,採取層層把關。台鐵統計,總體檢報告144項改善建議,有126項已擬妥行動計畫,並有具體目標及成果,優先改善事項33項已完成16項。

運安會、民間認為:改革流於表象還不夠

運安會認為台鐵在建立安全管理文化上,已向前跨了一步,仍缺乏透過科學大數據的監控分析,易讓安全管理只流於表象。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說,台鐵在安全管理上向前跨了一步,但還不夠,因台鐵仍缺乏透過科學大數據的監控分析,這很容易讓安全管理只流於表象,卻無法發現真正的問題,更難及早排除潛在的風險。

楊宏智舉例,

如果台鐵要求某個路段限速80公里,如果有列車超速,但未發生事故,如果行控中心無即時監控系統,也不下載列車監視控制系統(TCMS)在列車啟動後記錄的所有資訊,超速的事就像沒有發生,更無從探究超速原因。

楊宏智說,台鐵強化標準作業程序是對的,但一趟看似合規範的列車出庫或行駛,如果仍有人為操作不當或列車運轉瑕疵,無論是制度面或系統面,不經由科學數據監控,很難即時被發現,安全的核心價值就不易建立,不經由監控到的數據分析,潛在的風險往往就一點一點的累積。

台鐵努力提高各項安全標準,今年8月6日,仍發生駕駛因過站未停,自行關閉ATP後倒退回站的事情,台鐵遲至9月底才經由檢舉得知,就是台鐵安全管理缺乏科學數據監控的例子。楊宏智認為,台鐵的安全管理再提升需要時間,政府應在設備提升及人員訓練上,全力協助。

台鐵也坦言,體檢報告要求每一列次列車的TCMS資料應下載分析,現在還做不到。台鐵營運安全處長陳仕其說,台鐵每天有超過1000次列車營運,以現有人力及設備,若每一列次都要下載,會耗費太多時間,且下載後也要有足夠人力分析,原則上,會針對有故障的列車,下載TCMS資料並分析,他認同要透過下載TCMS的資料,建立列車安全管理大數據,未來勢必往這個方向走,目前也正研議每班列車TCMS有效傳輸下載的方式。

《聯合報》報導,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則指出,對於台鐵營運現場的改革,多數仍流於表格與文字,「最不缺的就是控管表格」。學會檢視近一年以來台鐵的改善,只為讓交通部解除列管,而非痛定思痛地改善。

例如台鐵10月公告的「總體檢改善情形」、列管編號1404號之事項,說明台鐵於2019年5月完成ATP遠端控制開機與標準程序制定與教育,同時列管編號1605項,亦說明司機員運轉操作確認強化工作已完成,但8月6日在三塊厝站發生司機員過站不停且又隨即倒車。學會近期幹部成員搭乘台鐵自強號或普悠瑪號列車時,誤點情況仍持續未改善,顯示台鐵的改革仍處於表面,而非自體質上的徹底改變。

行車異常增加,事故減少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台鐵行車異常事件,2018年較2017年增加34%。台鐵說明,主要是去年普悠瑪事件後,列車自動保護系統ATP故障也納入計算,實際上行車事故大幅減少。

以往ATP故障,若列車採降速行駛,並不會列為異常事件,普悠瑪事故後,ATP的故障都算是行車異常,加上車輛及運轉保安裝置老舊,行車異常事件也增加,但實際上行車事故已大幅下降。

台鐵統計,今年1至8月重大行車事故為2件,比去年同期6件,已大為減少;1至8月,一般行車事故為28件,比去年36件,也有明顯改善。ATP月平均故障件數,也從原先51件降為目前41件,減少約20%,顯示過去一年的相關改善措施與作為已逐步有成效。

台鐵表示,將持續強化車輛、號誌、軌道等維修措施,並規劃老舊設備更新,進一步提升設備可靠度,降低事故發生率。

主風泵問題預計向日商提告求償


“2018普悠瑪宜蘭出軌事故”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