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教科書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到不藍不綠的「中華民國台灣」

從教科書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到不藍不綠的「中華民國台灣」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台灣前途決議文》到「中華民國台灣化」,小時候課本上的「中華民國在台灣」也在今年成為蔡總統口中的「中華民國台灣」,但少了的那個在,卻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意思,這六個字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真的是台灣的共識嗎?

文:賴怡忠(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我們共同走過這一段路,無論是哪個黨派,只要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都不能分割彼此。中華民國不是誰的專利,台灣也不是誰可以獨占。「中華民國台灣」六個字,絕對不是藍色、也不會是綠色,這就是整個社會最大的共識。」

蔡總統在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國慶的致詞演說提出重要主張,中華民國台灣這六個字是全民最大共識。相對於李總統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扁政府的中華民國是台灣,蔡英文總統提出「中華民國台灣」,少了「在」、「是」後,意義變得有些不同。

相對於2016與2017的演說把重點放在兩岸關係,包括希望兩岸發展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或是持續主張承諾、善意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等,都是向對岸釋出善意,也提出兩岸可以坐下來談的期待。2018年因應國內期中選舉,提到的是改革政績,希望以此訴求選民的認同。

今年的重點顯然不是如何處理兩岸關係,而是控訴中國對台灣的壓力,強烈反對一國兩制,並訴說這七十年來台灣走過的風風雨雨,召喚國人珍惜這些共同經驗的歷史,團結對抗外部壓力。今年的新發展是在這個脈絡下,提出了「中華民國台灣」,而且蔡總統特別指出是「這六個字」不是藍色也不是綠色,就是整個台灣的最大共識。

由於發表後至今還沒有任何針對「中華民國台灣」是什麼的論述,但既然這個主張已經被說「不是藍色也不是綠色」,似乎蔡總統有意要與國民黨及民進黨的論述做出區別。有人開始質疑蔡總統主張,認為中華民國台灣不是台灣的最大共識,但在蔡總統還沒提出為何中華民國台灣的內容前,外界很難質疑這個主張是否不是最大共識。

中華民國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從「中華民國台灣」被提出的前後文脈來看,感覺出蔡總統提的是1949以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過程,將其提升為國人的共同經歷。這個中華民國是台灣民眾有經驗的中華民國,不是其大陸經驗在台灣的延伸。在這個意義上,與言必稱百年中華民國歷史,推翻滿清、八年抗日,是中國正統的的國民黨之說法相比較,是有差異的。

但另一方面,相較於民進黨僅以工具論的方式接受中華民國,並將這個議題轉化為公投正名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的名稱叫中華民國,國名的變更須經公投)。「中華民國台灣」將中華民國直接視為台灣一部分,一字不改的作法,顯然也不那麼像是民進黨的傳統主張。從這個角度是可以理解為何其有非藍非綠的聲稱。

施明德新書發表 蘇嘉全王金平到場出席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就時間來說,中華民國正式在台灣的時間(《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正式放棄對台領有的1952至今天)幾乎是中華民國在中國(1911─1949)時間的兩倍。基本上如果沒有台灣,中華民國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樣子。如果不是台灣「收留」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1949年早就被老共消滅了,更無可能在日後取得民主化的美名。台灣一方面是中華民國體制的「被迫」載體,使這個流亡到台灣的政權得以存活;但也正是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繼續存在的過程,使台灣改變了中華民國政體本身,使其出現與過去在中國大陸截然不同的面貌。

諷刺的是,當年反抗中華民國體制勢力雖有多種,但其中大宗者是要爭取出頭天的本土勢力,對中華民國體制採相當拒斥的態度。但是90年代的民主化過程,反而讓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取得新的正當性。就本土力量來說,當總統與立委都是由台灣全民以相對透明的方式選出,不論有多少瑕疵,在那個時候還強調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主張,就會很難站得住腳,畢竟這是沿著民主化而出現的台灣化過程。而如何認知這個變化,更是九十年代的反對運動有高度爭論的議題之一。

對這個過程,學術界有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稱其為「中華民國台灣化」,政治界也有當時的年輕工作者(例如現在已成中年大叔,隱身在大稻埕的x老民進黨人士等),對此提出《新世代政治綱領》。也有國際法學者主張,這個民主化過程使得台灣透過中華民國取得國家獨立的身分,自此無須宣布獨立,日後的議題就是正名與制憲,從內部改變中華民國體制,以使其適應台灣的需要。甚至在扁政府時代,也有人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

而民進黨在1999年提出之《台灣前途決議文》,固然有著為當年陳水扁選總統從1994台獨黨綱解套的作用,但也有面對當時外省族群對中華民國被消滅的恐懼。所以究其核心,就是在處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因為從當年殖民台灣的中華民國外來政權,變成今天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還要參與選總統並爭取選得上,自然要處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當年解套的基礎,在於將中華民國與台灣變成國家正名的議題,並將其轉化為透過公投程序正名。因此其政治主張變成另一個需要爭取國民同意的政治過程,與選舉的邏輯相一致。

這些爭論有著族群爭議的面向,也有政治運動如何看待公民社會對於民主化過程的政體定性之掙扎。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問題,雖然曾被討論過,但是直到執政後才發現這與兩岸關係一樣,是個要直球面對的問題。甚至在之後因與中國關係的複雜問題,讓中華民國/台灣的關係再度隱藏起來。直到馬政府上台後為了其兩岸關係與一中主張,把台灣視為地區,不是國家,才使這個議題再度躍上檯面。但當時是以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與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是台灣」這兩組概念相互對峙。

因此當蔡總統提出「中華民國台灣」,還說這是六個字、不藍不綠,並主張這是台灣最大共識時,是否表示這標示了她對於兩岸關係以及國際事務的台灣身分主張,並對內團結台灣民眾呢?如果是這樣,中華民國台灣化是否完成了,如果沒有完成,中華民國台灣「化」還需要那些工作,就會是需要討論的主題,因這會成為蔡總統連任成功後的重大政治議程,或是政治爭議。

中華民國要能台灣化,轉型正義不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