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教授不僅用珍珠奶茶中的大腸桿菌及噬菌體來說明「變化」是如何產生,還藉此破除了民眾對於台灣補教業的迷思。
文:Maureen Wang
清華大學物理系林秀豪教授所開設的「普通物理」開放式課程,在全球開放式課程聯盟(OpenCourseWare Consortium)今年四月的年會中,二度榮獲年度傑出開放式課程大獎(Course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OpenCourseWare)。
台灣的開放式課程受到國際肯定令人振奮,而林教授說道,不論是面對專業知識或生活,「Open to Refocus」是值得台灣人共享的新觀念。
由大而小的新思維:Open to Refocus
「我們的課程之所以能跟別人有一點不一樣的質感,是因為我們在一開始就會廣納所有的意見,消化之後,認真地以非常嶄新的角度,去詮釋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
「Open to Refocus」是指當你必須完成一項任務時,在前期規劃就要打開心胸、廣納異己之見,然後整理出具共識的最佳結果。在探索的過程中,不要一意孤行,在途中變成無法承受他人壓力的逃避者。
也別因為怕得罪人,不再堅持擇善固執,「要做出有質感的事,其中一定會有雜音,如果你這輩子都不想得罪人的話,你就不要做任何事就好。」遇上必須堅持的事,就要有那份堅持的勇氣。
別讓台灣成為一杯恐怖的珍珠奶茶
而林教授與他的團隊,究竟設計出何種新穎的開放式課程?
過去幾百年來,提到教導學生「東西是如何產生變化」,大家都會翻開物理課本到牛頓出現的那一頁,指著F=ma的公式,說明蘋果受力、出現加速度……,倒背著各種現象的因與果,然而,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牛頓,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解釋變化嗎?
林教授不僅用珍珠奶茶中的大腸桿菌及噬菌體來說明「變化」是如何產生,還藉此破除了民眾對於台灣補教業的迷思。
許多教育學家呼籲家長,若所有孩子都不補習,大家的適應力都是1;若孩子們都去補習,學生將無法獲得最直接、深刻的知識,對社會的適應力將只剩0.8,對於這樣的呼籲,日漸興盛的補教業說明家長並不信這一套。現在讓我們換個有趣一點的比喻說明這個現象:
珍珠奶茶裡其實含有大量、看不見的大腸桿菌,身為菌類,這些大腸桿菌十分畏懼噬菌體的入侵。噬菌體的侵入方式就像好萊塢異形電影一般,將自己的DNA打進大腸桿菌,然後開始製作頭、腳、身體,當菌內的噬菌體數量已超載,大腸桿菌就會「碰!」一聲爆破。
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其實噬菌體還分為兩種,在不斷複製的過程中,好的噬菌體知道有夥伴缺頭,就給它頭,缺腳,就給它腳,這種菌體群的適應能力極佳;另一種壞的噬菌體,在自己的頭快做好時,就把頭藏起來,就像有些同學,會在考試當天告訴你「我沒念書」,但其實前一晚在熬夜讀書,這類菌體群的適應能力較差,因為彼此不會相互幫助,只在意個人利益。
照理來說,好的噬菌體所組成的群體,應該會發展得較好,但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調查卻發現,最後留下的竟然全是壞的噬菌體!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好的噬菌體遇上同類,行事公平,如同大家都不去補習的情況,適應力會是1,若遇到壞的噬菌體,它的適應力降低成0.6;反過來,當壞的噬菌體遇上同類,如同所有學生都去補習班惡補的情形,適應力是0.8,若遇到好的噬菌體,它的適應力卻會高達2。
想像一粒大腸桿菌中,好與壞的噬菌體平均分配,一個好的噬菌體遇見同類的機率是50%,遇到壞的噬菌體的機率也是50%,它的是適應力是(0.6+1)/2=0.8;而換成壞的噬菌體,它的是適應力變為(2+0.8)/2=1.4。
如此一來,壞的噬菌體會不斷繁衍下去,而好的噬菌體會逐漸消失。把這個情況放到補教業,表示一個社會中,只要有一對爸媽打破全體學生都只接受國民教育的體制,讓自己的孩子去補習,其他的父母一發現,就會趕緊也把小朋友送到補習班,整個社會遲早有一天將充斥著這種「壞的噬菌體」,整體社會的適應力從1退到0.8。
從生活事件學人生
藉由上述生動的比喻,具象化人眼無法看見的「噬菌體」,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的因與果,也能連結社會現況;另一方面,家長也會明白,讓補教業越發興盛將導致整個社會的退化。
開放式課程是一種以網路發展為基石的創新教育,學生不用到補習班,就能善用網路資源、線上學習,不但能避免社會退化的問題,也能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林教授的例子有如醍醐灌頂,科學往往藏在生活的細節中,如何讓台灣的孩子跳脫「填鴨式教育」、發現課本艱深的內容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成為這一代努力的方向。
除了開放式教育之外,能夠改善台灣教育環境的根本,是身為「教師」的每一位台灣人,扛起責任、願意扮演書本知識與生活智慧間的堅定橋樑,期許在未來,人們談論的話題將從要送孩子到哪家補習班,變成要怎麼和小孩創造出各種生動有趣的生活故事。
本文獲TEDxTaipei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H.T. Yu @Flickr CC BY SA 2.0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