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政院推「山林解禁」5大政策:開放全台81處林道,政府的責任不是無限

政院推「山林解禁」5大政策:開放全台81處林道,政府的責任不是無限
Photo credit: 教育部體育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讓民眾更容易親山的措施,政府將在4年投入7億元經費,整建現有設備和步道。不過每逢山難事件發生就拿被熱議的「搜救費該誰負責」,這次則並未被提及。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21)日參與「向山致敬」記者會,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等5項政策主軸推動山林開放,鬆綁全台81處林道,過去繁瑣的登山申請也將簡化流程,並投入4年7億經費整建山屋和步道,優化登山環境。不過每逢山難事件發生就引發熱議的搜救「使用者付費」則並未被提及,蘇貞昌則表示,各種聲音都有,會持續討論怎樣做最好。

蘇貞昌:政府過去態度錯誤,應從教育做起

根據行政院新聞稿,日本面積是台灣的10倍大,但3,000公尺以上高山僅有20幾座,台灣有268座(號稱百岳),且台灣愛登山的山友達500萬人,世界登山大國、知名的登山家多來自島國,如英國、日本等,台灣也是島國。

然而過去政府扮演管理及阻擋的角色,以「封山」的角度管理山林,不但不容易入山,服務設施也不好,山屋未達標準,也過於破舊簡陋;中央與地方權責劃分不清,還有不法之徒盜伐山林,造成破壞及髒亂等情形,蘇貞昌表示,這是過去政府錯誤態度造成。

蘇貞昌指出,過去在教育上不對,沒有好好教育國民,讓民眾感覺政府不鼓勵親近山林,只認為登山危險、應該管理;責任上也不對,登山要是出事,政府好像要對國民負無限責任,因此開放山林的態度包括責任觀念應從小、從教育做起。《新頭殼》報導,蘇貞昌強調,政府以開放態度,鼓勵人民走向山林,但也告訴山友,政府的責任不是無限,鼓勵山友落實「自主管理、責任承擔」精神,並協調各縣市修正「登山管理自治條例」。

五大主軸開放山林

登山界長年關心相關議題,且在數次山難事件後,引發廣泛討論,行政院召集15個部會,蘇貞昌主持多次跨部會研商會議,並透過網路及座談會等,參考山友意見,終於形成開放山林的5大政策,包括「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

綜合行政院新聞稿、及《中央社》報導,根據規劃,

  • 「開放」:指除了國防必要、地形破碎的危險地區、原住民聖地、生態保育區域以外,通通開放;農委會林務局管轄的林道全面開放,管車不管人;國家公園取消登山能力或經驗證明審查;申請進入核心生態保護區或山屋住宿的截止期限縮短為5天前,簡化入山程序和條件。
  • 「透明」:預計11月啟用一站式申請平台,整合國家公園入山入園線上申請系統、林務局山屋申請系統及警政署入山管制區申請系統,山友隨時可查閱申請情形。
  • 「服務」:將在4年投入7億元經費,整建現有山屋設備、步道及告示牌;提供59處高山營地,每日最多1514人使用,以及改善全台山區通訊等。今年底將先完成20座山屋及45條步道的整建。從明年開始到2023年,逐步完成35座山屋及78條步道整體改善計畫。此外也建置無線基地台,如玉山北峰基地台在今年8月已建置完成,周邊通訊服務已完善,還要繼續把相關服務設施做好,讓山友及周邊店家方便通訊。
  • 「教育」:從社會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鼓勵民眾親近山林,並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可以爬到哪裡。透過教育,讓孩子自己做好準備,自己負責、自主管理。教育部今年在上百所學校推動山野教育計畫,並將每年舉辦全國登山月系列活動,將可預防山難的責任回歸登山者自身。
  • 「責任」:法務部已提出《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落實登山者自主管理、承擔責任的觀念,不能都由政府負完全責任,什麼都國家賠償,而是山友自律,做好準備跟自主管理。金管會和產險公會也會研議出更符合登山者需求的相關保險產品。

蘇貞昌強調,山是全民共享的,開放山林是個開始,請各界持續指教,讓政策得以落實。政策做得好,山友很快知道,政府會聽取山友的各種意見並儘量修正。過去幾十年不做,現在開始這樣做,一定會往好的方向走,只要方向對、腳步不停,一定會爬到山上,希望國人一起向山致敬。

各界山友怎麼看?

山友崔祖錫表示,很感動政府在開放山林的政策上大轉變,雖然還有很多議題要面對,期以開放態度、務實管理;另一名現任高山嚮導李美涼指出,終於盼到這一天,感謝政府全面開放山林,盼山友們也要自律跟自重,珍惜難得機會。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黃楩楠理事長也於會中指出,民間社團會配合政府推廣山林政策,尤其明年是台灣「脊梁山脈旅遊年」,透過和國內外社團朋友互動,共享美好山脈旅遊,讓台灣好山好水在世界上發光發熱;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黃一元理事長表示,已登山一輩子,希望能保留美好山林減少人為設施,也感謝政府支持。

《中央社》報導,受邀出席記者會的登山用品店「登山補給站」負責人蔡及文則提出,每次發生山難救援行動,社會輿論就會提到「使用者付費」,但政府進行山域搜救,是基於保護人民生命的義務而提供的公共服務,用「使用者付費」的角度不是非常恰當,台中、南投、苗栗、高雄、屏東等相關登山自治條例,都用使用者付費的角度規範,實際上變成地方政府懲罰提出搜救要求的山友,跟中央山林開放政策有所衝突,希望可以調整。

蘇貞昌受訪時回應,一方面有這樣的意見,但一方面也有認為山友要做好準備、自律跟管理的聲音。怎樣做最好,會跟各方討論,並以山林開放的政策主軸向前走。

過去經常關注登山議題的雪羊則在臉書上表示樂觀其成,雖然還有很多地方依然在封閉中,但現在由最高行政長官宣示開放,是登山者能夠用以監督基層機關的最充分理由。因為濫權封閉的下級單位都是有主管機關的,基層機關「愛怎麼封就怎麼封,你們拿我沒轍」的迂腐過往已然離登山者而去,台灣正在以堅定而穩健的腳步往前進。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山域開放登山者必須更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落實無痕山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接受採訪時表示,無痕山林是享受優美的山林環境,對其他使用者、環境負責的行為。他肯定將入山、入園的行政程序簡化;只是山域開放後的制度配套,如商業團的管理、山友要負的責任,以及山屋、步道要處理到何種程度,須更具體細緻的討論。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