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小鴨走了,我們目光卻沒有留下─基隆西二三碼頭倉庫,即將被都更消滅的老城記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發展」為名的都市更新就像黃色小鴨的「快樂魔法」般,為大家帶來一場綺麗的美夢。然而夢終究是夢,一場狂歡的嘉年華散去後,破壞仍遍地肆虐。
文字:顏雪雪、陳薇仲
攝影:陳怡君
看過電影《KANO》的人,必定對場景之一的基隆港西岸碼頭倉庫並不陌生。無論是曾勝利登台殖民的日本軍人,還是離鄉至甲子園爭光的寶島少年,都是從這個基隆港的門戶進出,而港西碼頭就是他們第一眼也是最後一眼能夠回望的陸地風景。更不用說日本時代由此地進出的無數商人、留學生、官員與行路匆匆的旅人。
終戰後,在台日人從這裡被遣送回國,交錯的是國民黨政府軍隊也由此上岸。無論是日本殖民台灣、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都是從這裡登陸、揭開序幕,而港邊建築所特有的風砂鏽痕,無聲見證了那個臺灣鑲嵌進現代東亞版圖最狂飆與混亂的年代。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完成了基隆至高雄縱貫鐵路的建設,鐵道綜穿台灣西部,台灣島嶼的邊界概念也逐漸形成。基隆港和高雄港成為縱貫鐵路起點和終點,兩座港口連接鐵路,是台灣內部走向世界必經的節點。其中西二西三碼頭上的碼頭倉庫正是基隆火車站和基隆港口的連結。
1926-1934年間,基隆港共築有八座碼頭倉庫,建造工法是以卯釘銜接鋼樑,其鋼骨採砲彈鋼材建成,具有不腐蝕、不生鏽之優點,耐高壓及強震。
在海運為主的年代,基隆港碼頭倉庫是全台灣唯一的客貨倉庫,一樓儲存港口貨物,二樓設置乘客接待所,與火車站間也利用棧橋連接,方便旅客由島內鐵路轉乘船隻,航向世界。八十年來,碼頭倉庫帶著基隆、台灣走向全球海洋的時代,也見證了殖民統治、白色恐怖、基隆港航運史上的興衰,以及台灣的經濟奇蹟。靜靜佇立在港邊,儲藏了殖民者、旅客、軍隊的記憶,乘載著屬於基隆港的歷史。
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倉庫都市更新案
1984年基隆港務貿易發展達到鼎盛,貨運吞吐量達到世界第7名。隨著亞洲各城市的海港建設日益發達,基隆港漸漸失去優勢地位,先天條件不良加上腹地無法有效擴張,終究不敵傳統型港口沒落的命運,貨運吞吐量於2010年時已跌落至第54名。
因基隆港務衰頹、車站附近街區老朽、商業活動也不如過去活躍,基隆市政府推動《基隆火車站及西二、西三碼頭更新計畫》。在此都更計畫中,政府欲整合市區交通並與港西一、二、三碼頭結合,新建鐵路火車站、客運轉運站、公車總站、海運客貨中心,並規劃商旅設施、水岸住宅及廣場,以引進民間投資。藉此復甦產業經濟與觀光、重振基隆港與火車站過往的指標地位。
走過風霜動盪的八十年,基隆市政府於2014年2月9日以都市更新案為由決定拆除範圍內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隔日2月10日,基隆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前往西二三碼頭倉庫抗議,希望市政府能將其保留,規劃為藝文特區,以圖在現有的文化資源下,將周邊效益最大化。
2月12日,文化部長龍應台至碼頭倉庫會勘,認為「基隆港積蓄臺灣人祖先一代又一代最深處的眼淚」、並「百分之百支持西二碼頭倉庫成為市定古蹟」,並撥款250萬讓市府重啟倉庫的文資鑑定調查,評估倉庫去留。當此決議一出,原有希望保留的西二碼頭倉庫,在清明節清晨卻無故發生火警,所幸此火災並無損老建築的結構。
2014年6月10日基隆文化局再次召開文資審查會議,會議中引用市府委託中國科技大學文化空間保存再利用與產業經營技術研發中心團隊歷時兩個月所做的《基隆港周邊及都市更新區域文史彙整調查研究計畫》,將西二碼頭倉庫列為歷史建築完整保存,西三倉庫則允許在基地都更區外適當地點做重要構件保存。
此結論引來與會文史工作者不滿,認為文資審查會議未盡文化資產保存義務,整場會議將碼頭倉庫直接劃入都更範圍,逕行討論如何拆除以符合都更效益,罔顧碼頭倉庫所具的歷史意義。
西二三碼頭倉庫發展想像
2014年2月8日,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的黃色小鴨游離基隆港,正式結束台灣狂熱的黃色旋風。霍夫曼說,希望這巨型的藝術品能在任何國家的港口停留,當人們川流不息地來到港口觀看小鴨,就能得到童稚的快樂;同時在小鴨離開的時候,能在悵惘中好好凝視屬於自己的城市。
然而2月9日,小鴨離港的隔天,被劃入都市更新計畫、靜靜佇立基隆港八十載的碼頭倉庫正面臨強拆的命運。全球展出的黃色小鴨讓市政府藉以宣示基隆能與國際社會接軌,帶來消費熱潮,甚至振興基隆的觀光產業。但碼頭倉庫的強拆事實,顯示基隆的市政邏輯並不等同於霍夫曼對藝術品的期許──希望散場後的唏噓讓人沉靜,借以好好「重新」凝視屬於他們的城市。小鴨走了,我們目光卻沒有留下。
(相關報導:基隆車站都更案招商不順爭議多,內政部決議由營建署接手開發)
基隆港在八零年代的繁華之後逐步衰落,基隆因港務興起的產業也逐漸凋零。直至今天,青年出走台北,基隆成為台灣最大通勤城市。基隆市缺乏產業政策的全面盤查與設計創新,只是依循公務體系的守舊模式,希望藉由外力帶來觀光效益、製造一時的消費熱潮,從未思考長久的產業模式,更遑論讓基隆的產業與文化成長茁壯。
基隆市政府宣稱火車站暨碼頭倉庫都市更新案,能替基隆創造渴求已久的觀光發展和就業機會。以「發展」為名的都市更新就像黃色小鴨的「快樂魔法」般,為大家帶來一場綺麗的美夢。然而夢終究是夢,一場狂歡的嘉年華散去後,破壞仍遍地肆虐。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