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的八種健康風險與使用禁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子煙的使用者請務必了解,電子煙裝置的結構、使用時有哪些風險,以及它對人體的影響,才能避免使用時發生意外。
文:Adam Wu
醫學審稿:Dr. Stephen Lai
電子煙(Electronic Cigarettes, E-cigarettes)是一種替代一般香菸的產品,讓人有類似抽真菸的感受,很多人選擇使用,但請小心,美國曾發生電子煙爆炸的意外,造成一名男子死亡,因為電子煙炸開,碎片插進頭部,且全身約80%灼傷。因此,電子煙的使用者請務必了解,電子煙裝置的結構、使用時有哪些風險,以及它對人體的影響,才能避免使用時發生意外。
電子煙是一種傳送尼古丁的電子裝置
電子煙是一種輸送尼古丁(Nicotine)的電子裝置,外型像雪茄、菸斗,甚至是筆或USB,有400多種品牌。操作方式為,用嘴去吸電子煙的吸口,讓感應器接收訊息,並將裝置內的液體蒸發,送至吸口,讓使用者可以吸入蒸發後的氣體。電子煙有以下6種構造:
- 吸口:讓使用者可以吸收電子煙產生的氣體。
- 菸彈:裝電子溶液的容器。
- 霧化器:加熱零件,將裝置中的液體加熱蒸發。
- 電池:提供電力,通常是可充電的鋰電池。
- 感應器:使用者吸的時候接收感應,啟動霧化器。
- 線圈:電子煙裡的電阻裝置,接收熱能,在液體加熱時產生氣體。
電子煙的戒菸效果尚未證實
電子煙雖然相較於吸真菸是比較健康的,但目前並沒有科學研究證實電子煙能幫助戒菸,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也沒有認定電子煙可輔助戒菸,且規定18歲以上才能買,可見電子煙和一般菸一樣,都受到限制,且電子煙對身體仍有不好的影響,並非完全無害。
使用電子煙的八種風險與影響
- 電子煙排出的煙,和使用者吐出的菸都是二手菸,含致癌物質,周遭的人吸到會對身體有害。
- 電子煙產生的氣懸膠體(Aerosol)含有溶劑、香料及有毒物質,對身體有害。
- 使用電子煙的人,不容易戒掉。
- 使用電子煙的年輕人,可能也會嘗試真菸。
- 因為電子煙而常接觸到尼古丁,可能也會對其他毒品如古柯鹼上癮。
- 電子煙產生的尼古丁會使血壓上升、心跳速率加快,可能造成異常的心跳速率(心律不整)。另外,尼古丁原本的影響減弱後,身體會對尼古丁產生渴望,人會感到憂鬱、疲勞、容易生氣,希望獲得更多尼古丁以提振精神,長久下來可能產生心臟方面的疾病、血栓、胃潰瘍等問題。
- 肺會接觸到電子煙產生的氣體,這類氣體含有致癌和有毒的化學物質,有些電子溶液還有高劑量的鎳和鉻,也可能含低劑量的鎘,鎘是有毒金屬,會造成呼吸方面的問題和疾病;電子煙產生的某些物質也會造成爆米花肺(Bronchiolitis obliterans,也稱閉塞性細支氣管炎)。
- 吸電子煙時,尼古丁會從肺進入血液,刺激產生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啟動大腦的獎勵迴路,增加產生多巴胺(Dopamine),強化獎勵行為,讓人產生愉悅感,而對尼古丁上癮,尼古丁也會影響控制專注力和學習力的大腦迴路的發展。
使用電子煙請注意這八點
- 不要把電子煙的電池隨意放在口袋,尤其是當口袋裡有錢幣、鑰匙或其他金屬物品時,電池要是常碰到這些金屬製品,會容易短路。
- 不要用手機或平板的充電器來充電子煙的電池,最好用原廠的充電器。
- 不要在睡覺時充電,而平常充電時也要在視線範圍內進行。
- 在平坦的地方充電,遠離火源,充電的時候要避開一些位置如沙發或床上。
- 電子煙的電池若受損或受潮了,就要更換。
- 電子煙的電池最好用建議使用的品牌,不要跟他牌電池混搭使用,也不要將新跟舊的電池輪流使用。
- 不要任意改造電子煙,或是移除其安全鎖或排氣孔。
- 電子煙要避免放置在高溫或特別低溫的地方,需避免放在陽光下直曬。
-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吸菸有害健康!
- 原文標題:電子煙效果未證實~有8風險與使用禁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