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權立論:一些觀察及分析(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次抗爭是社會運動、純粹發洩的騷亂,還是顏色革命?對法律訂明的權力架構不滿,上至特首,下至警員,大家接受在現行框架下有修復的餘地嗎?雙方武裝及武力的程度應以哪裡為界?以上問題本質可粗略化為:「現況為何及如何不能接受?」,並進一步討論。
警權議題日益受到關注。不論坊間談論,還是學者研究,都將注意力重新放到這個在五、六年前不太受重視的課題上。誠然,警政作為公共課題,本身便包含公眾期望的一環;然而,若缺少了嚴謹的理論作為基礎,推論便易於變成民粹的情感宣洩,或相距現實甚遠又不痛不癢的陳述。專門且具批判性的犯罪學論述相當重要。有見及此,本文的目的是由淺入深解釋當代警權認受性理論的概況、最新發展以及對當前現實環境的啟示。文章首先由講述馬克思具影響力及綜括(generalized)的思想開始:到底一百多年前的社會經濟觀點如何影響今時今日有關香港警察的分析研究?然後會介紹學科近年來的發展,以及建基於分析哲學概念發展的理論。最後會帶出在現時困局下為轉型正義作出準備的必要。望拋磚引玉,敬希垂聽。
馬克思的影子
坊間很多時候充斥著多種以此思路作出的思考分析。警察被構想為國家機器,他們是資產階級壓制無產階級的重要部份,以暴力箝制思想。套用國家機器及社會階層到香港社會看似恰當,卻未能解釋全貌。英國哲學家Karl Popper便曾將馬克思主義與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一併探討,認為這些學說解釋能力(explanatory power)上共同性過高,令其幾近無可推翻。「不可被任何可構想的事件推翻的理論是不科學的。(A theory which is not refutable by any conceivable event is non-scientific.)」 如果以此方向得出個人見解,往往得出頭頭是道,實質似是而非的結果。
這些分析類型有三,頗能概觀大多評論。
第一種以歷史唯物角度出發,嘗試以香港以往六、七十年代發生的暴動提供「靈感」作出推斷。因為當時港英政府事後作出深入調查了解來龍去脈,事後又大幅改善民生,所以此類分析多能推導出獨立調查委員會的用處及必要性。然而,這帶有很高的誤導成份。六十年代後,香港在英國這個海洋強國治下及有利亞洲四小龍的環境中,逐漸由落後地區發展成建設第一世界又連結第三世界的重要金融、物流中心,物質經濟背景及條件與現時新冷戰的時代格局相差甚遠 (至於香港開埠前及初期常被認為為無關痛癢的不毛之地,有關看法被徐承恩先生大幅重構,有意者請讀《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第二類,以國際陣營對比分析國外同類運動,多包括烏克蘭革命及法國黃背心。這種分析多營造出一種共通性,即世界各地的人都因為某幾種特定的問題,例如政府腐敗、制度失效、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而奮力作出抵抗,頗有無權者互相呼應,營造鬥爭框架(framing)的感覺。誠然,對抗爭者而言外國示威提供實際技巧及策略。然而理論分析層面而言,假若缺乏專門知識,便容易得出相當局限的結論。舉例在退役軍人幫助及嚴酷環境磨練的民族性下,烏克蘭人長於公共示威 (public protest),而香港人,尤其大批海外移民,卻用了相當多的精力作匿名的私人示威(private protest;如以Google Form組織的聯署),近期在商場歌唱、護送行兇者,越來越像是勇武、左翼及知識分子的競賽。早有提倡的持久罷工罷課、稅務不合作運動等,就算本應更和平亦無須示威者犯險。不過香港人偏好匿名,上述集體活動也在運動百日後禁蒙面法實施,才較多出現於公眾討論。
第三種,直接批判政權的邪惡、官商勾結、警察濫用職權、權力制衡不足,論者作出資料搜查及整理。上至中央的干預及政府官員不用問責,下至警察投訴科及警監會一類組織的興廢都在討論之中。這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批判過後,到底香港「瀕臨」死亡,還是「已經」死亡?既然政府如此不堪,我們到底要的是革新的政府,還是全新的政府?不論以往、現時、將來,香港警隊的服務對象到底是誰?反過來解讀,這也是現時定調的分野。到底今次是社會運動、純粹發洩的騷亂,還是顏色革命?對法律訂明的權力架構不滿,上至特首,下至警員,大家接受在現行框架下有修復的餘地嗎?雙方武裝及武力的程度應以哪裡為界?以上問題本質可粗略化為:「現況為何及如何不能接受?」這便關乎認受性概念,以下將會進一步討論。
認受轉向
認受性關乎管治是否有效、正當、合法,於現代社會學佔中心位置。當中最主要的引文來自其中一位社會學之父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現代國家是一個籌劃支配的必要組織。它在尋求壟斷合法使用武力作為支配一個地區的方法上取得成功。( The modern state is a compulsory association which organizes domination. It has been successful in seeking to monopolize the legitimate use of physical force as a means of domination within a territory.)」 他又將認受性分為傳統型、法理型以及魅力型。因為一般領袖多包含多於一種類型,所以這分類法在實際操作(operationalization)上頗見困難。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