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藝術能量豐沛的秘密(上):透過自由港與私人收藏串連的「巴塞爾模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瑞士藝術的豐沛能量,從自由港、私人收藏到巴塞爾藝博,如此環環相扣的「巴塞爾模式」,不僅還有更多的官方博物館、「Liste Art fair」與「Photo Basel」等其餘衛星展覽的藝術氛圍支撐。
文:劉彥甫(University of Vienna & Ghent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MA、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一片乳白色的倉庫式建築群,四周被鐵軌、道路和鐵絲網圍繞著,世人鮮少聞問存放在倉庫中的天價藝術品,就坐落在日內瓦市中心的外圍。
這裡是日内瓦自由港,是藝術界的秘密寶庫,隨著藝術品投資市場逐年增温,自由港成為收藏家和交易商存放和交易的首選,它安全、保密、免税,令收藏家和交易商們簡直無法抗拒。最近詢問自由港租約的電話此起彼落,多是為了減少美中貿易戰可能繼續上調的藝術品進口關稅。
同樣具有零關稅優勢的香港島,近十年來快速湧進大量的資金與國際藝廊,一夕之間,香港蛻變成東亞藝術博覽會的觀看重點,「香港巴塞爾藝博Art Basel Hong Kong」的能量,完全超越了東亞藝術原有的區域性,世界級的藝術家與畫廊頻繁在東亞亮相與講座,背後輸出港埠倉儲系統、藝術金融與展會代理的操盤高手,一樣來自瑞士。
向來以金融、鐘錶、觀光和公投聞名的國度,更有豐沛的環境培育無數的藝術種子,瑞士從私人收藏家的倉儲、悠久的自由港制度,到代理藝術展會,一路走來沒有一點僥倖,究竟瑞士如何打造優質的體系,一次又一次地提升小國實力,在藝術市場成為不容忽視的大國。

自由港的歷史-「無限期暫時性免稅」
眾多美國零售業鉅子,一年來頻繁進出白宮,期望親自向美國總統川普(Trump)暫緩,內容涵蓋中國繪畫、雕塑、收藏品以及超過百年以上的古董進口美國,即將課徵10%的進口關稅。包含中國古董、中國現代與當代藝術,即使從巴黎、倫敦等非中國,及美國之外的地方進口,都被歸為中國產品,根據美中貿易戰新提案,都必須上繳關稅。
由於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早已全球化,這不但是美國本地藏家在藝術市場上的問題,其餘各國藏家們想將中國藝術收藏輸入美國,都將受到美中貿易戰波及。由於美中貿易摩擦短期很難等到雙方皆大歡喜,眾多藝術貨運公司從海外運送中國藝術品赴美,檔期已滿到九月份,冀望美方在未來上調關稅之前減少損失。擠不上排程的藝術品存放與保稅問題,很自然地又將期望投射到自由港,以等待美中貿易暫停火的到來。
今年五月,邁入成立130周年的日內瓦(Geneva)自由港,港埠及倉儲公司面積相當於 22個足球場,17度恆溫控制、燈光、濕度與運輸過程謹慎,安管保防重視隱私,甚至提供修復、裝幀、認證、估價等服務。
據雜誌《藝術知識》(Connaissances des Arts)推算,2013年日内瓦自由港儲存了約120萬件藝術品;300萬瓶主要產自波爾多的名酒,就躺在地窖中的木箱里,在理想的温度下慢慢發酵成熟,為藏家賺取利潤。
在提供倉儲服務與交易中間平台的領域中,一直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瑞士,與日內瓦(Geneva)提供同樣功能的自由港,在瑞士境內至少就有十處,包含蘇黎世(Zurich)、巴塞爾(Basel)和基亞索(Chiasso),客戶若將貨物寄倉在這些自由港中,一概免繳進口稅、出口稅及附加稅。
這個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創舉,原本是儲存穀物、茶葉及工業用品等零售業的中轉站,後來由於當代的「無限期暫時性免稅」政策,成為超級富豪的高級倉儲,自由港內貨物可延期繳稅,直至貨物送達目的地,倉內甚至設有瑞士海關辦公室。
例如:無論在何處買下一幅天價藝術品輸送入境買主國,就要繳納一定比例的營業稅,相反的寄送到自由港,交倉儲租金即可,10米大小保險庫年租約二萬多美元。換言之,除非畫作入境買主國,否則毋須繳交當地營業稅,並可在自由港倉儲的保管下,等待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的買家一拍即合,將藝術品轉手脫出,免除追稅的困擾。

自由港成功讓國際熱錢與藝術金融仰賴瑞士,每年為瑞士各州政府增加大筆收入,像是日內瓦自由港每年就能增加7000-8000萬人民幣的稅收。根據「TEFAF 藝術市場報告」統計,2015年的全球藝術市場總值約638億美元;倫敦市場調查公司ArtTactic估算,近八成藏品都流入各國自由港倉儲。
例如:奧地利知名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早期畫作「水蛇II」(Wasserschlangen II),在2012年以過十億元拍出之後,從此銷聲匿跡,被俄羅斯億萬富豪寄放在瑞士的自由港中。
依賴自由港會是長期趨勢,除了各國樹立關稅壁壘的跡證越來越明顯,自由港避稅的需求被擴大,各領域研究大都認為,收入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族群資產,增長速度更加快速,預期未來五年全球超級富豪人數將增加22%,前十名高成長國家,亞洲就占八席。其中印度、菲律賓成長率接近四成,其他東協國家約三成,臺灣預期成長25%,略高於新加坡的22%;如果從富豪人數分布密度來看,全球比例最高的城市就是日內瓦。
瑞士私人收藏
蘇黎世西北邊的小城巴登(Baden),從羅馬時期就以礦物溫泉聞名,在這不到兩萬人的城鎮,卻有著世界聞名的郎瑪特博物館(Museum Langmatt)座落於此,除了典藏與當代藝術展,博物館外圍的草皮,一直都是瑞士兒童野餐的首選。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